简介:【摘要】“中等生”指的是成绩在“优生”和“差生”之间很大一个层次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成绩一般,能力不大出众,不太好表现,不容易让教师们注意的一个群体。“中等生”在班级中层面广,容易分化,可塑性强。本文着意剖析“中等生”的心理特征,探讨一些合适的策略,希望在一个层面上的学生起到正能量的辅助提拔作用,希望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表型在遗传性乳腺癌-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HBOC)综合征与散发性卵巢癌(SOC)患者中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纳入标准是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84例未经选择(指连续性病例)的卵巢癌患者,行高通量DNA测序,测序范围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全编码区、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非翻译区、启动子区。收集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卵巢癌患者,进行突变位点分析,比较HBOC综合征与SOC患者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表型的差异。结果(1)284例卵巢癌患者中,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者77例,突变率为27.1%(77/284),其中BRCA1基因突变率为19.7%(56/284)、BRCA2基因突变率为6.7%(19/284)、BRCA1/2基因共同突变率为0.7%(2/284)。284例卵巢癌患者中,73例HBOC综合征患者的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率为43.8%(32/73),显著高于211例SOC患者的突变率[21.3%(45/211);χ2=13.905,P<0.01];其中,BRCA1基因突变率HBOC综合征患者高于SOC患者[分别为87.5%(28/32)、62.2%(28/45)],BRCA2基因突变率HBOC综合征患者低于SOC患者[分别为6.2%(2/32)、37.8%(17/4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7例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患者中,75例患者为1个位点突变,2例为多个位点突变(包括1例同时2个位点突变、1例同时3个位点突变),共有突变位点80个,突变类型以移码突变(55.0%,44/80)和无义突变(31.2%,25/80)为主。(2)73例HBOC综合征患者中,存在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者32例,其中突变发生于BRCA1基因者28例,主要位于BRCA1基因外显子11和24(分别为9、7例);而突变发生于BRCA2基因者仅2例,均位于BRCA2基因外显子11;另有2例为多个位点突变。211例SOC患者中,存在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者45例,其中突变发生于BRCA1基因者28例,主要位于BRCA1基因为外显子11和24(分别为15、2例);突变发生于BRCA2基因者17例,主要位于BRCA2基因外显子11(11例)。(3)本研究新发现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位点34个,其中位于BRCA1基因20个,包括1个位点位于内含子6,为301+1G>A,其余19个位点位于外显子,为283_286delCTTG、68_69delAG、132C>T、514_547+3del37、742delA、1126_1129delAATA、1196delA、1352_1364del、1465G>T、2171delC、2341G>T、3359_3363delTTAAT、4085_4086ins11、4161_4162delTC、4165_4166delAG、4258G>T、4338_4339del8insAGAA、4468G>T、4783delA;位于BRCA2基因14个,包括1个位点位于内含子7,为631+1G>A,其余13个位点位于外显子,为2648delT、2914A>T、2950_2951insG、4357+1G>A、5054C>T、5257A>T、5291_5292insTC、5913delT、3593delA、6091_6092insA、6135_6136delTT、7452delT、9097_9098insA。重复突变共有28例,均位于BRCA1基因,其中位点5470_5477del8重复6次,981_982delAT重复3次,这两个位点可能是卵巢癌患者的始祖突变。结论HBOC综合征患者的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率显著高于SOC患者;HBOC综合征患者的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位点好发于BRCA1基因外显子11和24,而SOC患者主要发生于BRCA1基因外显子11和24以及BRCA2基因外显子11。BRCA1∶5470_5477del8、BRCA1∶981_982delAT两个位点可能是中国卵巢癌患者的始祖突变,新发现的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位点34个,丰富了中国人群BRCA基因突变谱。
简介:【摘要】:目的: P504S/AMACR和β-连环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结直肠癌、40例结直肠腺瘤和10个正常结直肠组织的存档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对AMACR和β-catenin核表达进行评估,并计算每种标记物的相对鉴别诊断的能力。结果:AMACR和β-catenin核表达分别为68.75%和45.00%的结直肠癌,30.00%和5.00%的结直肠腺瘤组织,并且在正常肠组织中均没有表达。 AMACR和β-catenin核表达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之间均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两者的p
简介:摘要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备受关注,对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大有裨益。实践研究表明,将故事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在此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故事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简介:蒸散发量是流域水文过程的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发量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的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源若尔盖地区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2010年全年的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源区蒸散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源区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slope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蒸散发量在1979-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黄河源区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发量的变化在0.5-1.0mm/a。(3)利用滑动t检验和SQMK(Sequential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简介:为了解寒区湿地实际蒸散发(ETa)过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基于哈尔滨金河湾湿地2015年8月-2016年7月涡度相关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ETa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期间年ETa为660mm,日最高值达8.1mm/d,夏季(3.4mm/d)最高,春季(2.3mm/d)、秋季(1.4mm/d)次之,冬季(0.1mm/d)偏低且变化平稳.5月生长期作物系数(Kc)由0.95增加到1.18左右,6月-8月中旬稳定期犓犮在1.05-1.18之间,8月下旬-9月枯萎期Kc由1.05减小到0.85左右.影响ETa的主要气象因素为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不同时间尺度下ETa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略有不同:净辐射和水汽压差与ETa的相关性在两个尺度上均很显著,但30min尺度净辐射与ETa的相关性更高.温度与ETa的相关性在两个尺度上基本一致,高温促进ETa蒸散发而低温抑制ETa蒸散发.日尺度上空气湿度与ETa在秋、冬季相关性明显,30min尺度上春、冬季相关性明显.风速与ETa仅在30min尺度上夏、秋季有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个共同性外斜视家系的新发PAX3基因突变。方法:实验研究。选取一个3代6人的共同性外斜视家系,另选择散发患者180例,正常对照组150例。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使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平台测序,对测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针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设计引物,在家系成员及散发患者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PAX3基因的c.G434T突变(p.R145L)可能是共同性外斜视的致病突变。Sanger测序发现家系中2例患者均携带PAX3基因的c.434G>T杂合突变,且突变在家系中与疾病共分离,180例散发患者中有27例检测到此突变,150例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PAX3基因G434T突变。结论:PAX3基因的c.G434T(p.R145L)突变可能为共同性外斜视的致病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