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在治疗乳腺癌中的效果。方法在该院于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方便选出1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4.41%vs14.71%),(P<0.05);术后1年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1.47%vs4.41%),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97.06%vs95.5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本研究观察早期乳腺癌患者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行改良根治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根治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随访,两组患者3年、5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长期临床研究中针对早期乳腺癌中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及不影响乳房美观等优势,可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案.关键词早期乳腺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08-02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早期乳腺癌诊断与治疗。方法 选择本院 2015 年 5 月 ~2018年 5月收治的 60例 BC癌前病变以及早期 BC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诊断方法; A1组( 20例):选择超声 +X线完成疾病诊断; A2组( 20例):选择超声方法完成疾病诊断; A3组( 20例):选择 X线完成疾病诊断;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A1组 BC癌前病变以及早期 BC患者诊断准确率( 95.00%)明显高于 A2组( 75.00%)以及 A3组(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推荐保乳根治术 +术后放疗、酌情化疗和 /或内分泌治疗,可以避免致残性的手术 ,获得好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收治的74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患者所选择的治疗方式,纳入改良组与保乳组(n=37)。改良组应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保乳组应用保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的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以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高于保乳组患者,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41%,与保乳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1.62%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改良组患者乳房美容满意率为97.3%,保乳组患者乳房美容满意率为86.49%(p<0.05)。改良组患者疾病复发1例,转移1例,保乳组患者疾病复发2例,转移1例,组间数据资料比较无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好资料乳腺癌的疗效理想,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的同时,患者的乳房美容满意度相对比较理想,建议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4例乳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7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乳腺癌根治疗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88%(1/17),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29%(6/17),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年生存患者有16例,生存率为94.12%,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患者有11例,生存率为64.71%,实验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减少该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予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对照组予以乳腺癌传统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及术后的生活质量、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生存质量评分为(87.3±4.2)分,术后1年复发率为4%(1/2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乳腺癌传统根治术,术后生存质量高、复发率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malebreastcancer,MBC)与女性乳腺癌(femalebreastcancer,F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男性乳腺癌及随机抽取(将6853例FBC排序后应用小飞侠随机抽取器软件V5.1.2版随机抽取)的300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MBC的中位年龄较FBC大(t=3.117,P=0.002),MBC与同期FBC例数之比为0.54%(37∶6853);MBC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χ2=7.535,P=0.023);临床分期Ⅲ期与Ⅳ期患者较FBC多(χ2=16.471,P=0.000);MBC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阳性率明显高于FBC患者(χ2=6.294,P=0.043),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epidermalreceptor2,HER2)明显低于FBC患者(χ2=11.222,P=0.004)。MBC的手术方式以改良根治为主,目前未行保乳手术,而FBC的手术方式较多(χ2=7.720,P=0.021)。结论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不管从临床病理特点还是手术治疗方式,甚至预后情况均不一致,了解其病理特征是临床治疗的前提。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在治疗乳腺癌中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于 2014年 6月— 2015年 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 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少(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4.41% vs 14.71%),( P<0.05);术后 1年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 1.47% vs 4.41%),生存率略高于对照组( 97.06% vs 95.5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患者采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并分为观察组(给予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和对照组(给予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更佳,疗效较好,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实施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可提升其整体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帮助患者保持较好的恢复状态,提升其术后3-5年的生存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病因概率的计算方法,为我国职业放射工作人员男性乳腺癌的病因判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日本原爆幸存者拟合得到的男性乳腺癌超额相对危险(ERR)模型与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VII提供的女性乳腺癌超额绝对危险(EAR)模型两种方法,对既往1例被诊断为男性乳腺癌病例进行乳腺剂量及其病因概率的计算。结果通过男性乳腺癌ERR模型计算病因概率(PC)均值为94.6%,95%PC上限为98.3%。女性乳腺癌EAR模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基线,PC均值为70.3%,95% PC上限为153.3%,而采用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基线则PC均值为99.2%。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均可判定该男性所患乳腺癌是由职业性放射性暴露所致。结论采用女性乳腺癌EAR模型和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基线计算95%PC上限高于男性乳腺癌ERR模型,但对于女性乳腺癌EAR模型估算病因概率的不确定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建议将职业放射工作人员男性乳腺癌列入我国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名单,对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名单补充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以满足潜在的索赔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给予不同生理阶段(幼年、产后)的SD大鼠二甲基苯恩(DMBA),明确不同生理阶段这一因素是否对SD大鼠乳腺癌的发生以及肿瘤的病理特点是否存在影响。方法给予所有30只大鼠DMBA灌胃,将15只幼年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成年产后SD大鼠分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之间乳腺癌的发病率、肿瘤直经、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对于幼年SD大鼠,DMBA诱导的不同生理阶段大鼠乳腺癌发病率、肿瘤直径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一结果可以解释移居美国第二代乳腺癌发病率达到当地水平,而第一代却不受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年时期较早的接触当地致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