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2020年成都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谱,为病毒性腹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成都地区2011—2020年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样本2 520份,用ELISA、逆转录巢式多重PCR、RT-PCR和PCR方法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人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进行检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 520份样本中检出病毒性腹泻阳性样本1 213份,阳性率为48.13%。其中男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49.64%(779/1 569),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45.64%(434/951),男女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性腹泻检出率呈现随着年龄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2~17月组检出率最高为63.12%(380/602)。轮状病毒在秋冬季高发,诺如病毒在秋季高发,肠道腺病毒在5月和10—12月分别出现了两个感染高峰。存在单一病原感染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6.79%(171/2 520);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位居前2位,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高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以GⅡ型为优势株;轮状病毒自2012年起以G9P[8]为流行株。结论2011—2020年成都地区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
简介:目的了解济南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分布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济南市2013-2016年两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上报采集的1730例病例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食源性疾病致病原检出率为37.34%。其中,细菌感染检出率为19.31%,以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scherichiacol,EAEC)为主;诺如病毒感染检出率为14.05%,以GⅡ基因型感染为主;多重感染检出率为3.99%。不同年份(χ^2=33.19,P<0.001)、不同性别(χ^2=12.09,P=0.001)间病原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食源性疾病发病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夏季以细菌感染为主。患者年龄分布以18~35岁年龄段(50.00%)为主。可疑暴露食品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乳及乳制品(18.89%)、肉及肉制品(17.49%)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3.62%)。多重感染的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及其制品(17.39%)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7.39%)。结论夏秋季主要致病菌为EAEC,冬季以GⅡ基因型感染为主,提示应根据季节变化趋势,针对不同暴露人群和暴露食品,制定相适应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栓阴道外用,6个月经周期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维持治疗后7d、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RVVC效果显著,短期内复发率低,可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本文研发的可移动部署接续点温度智能监测装置由太阳能电池板、超级电容、恒压恒流模块、18760型电池等组成供电系统;由移植红外智能跟踪算法的AndroidGO嵌入式平台及红外摄像头、环境温度传感器、4G模块等组成监测系统,以及防水防尘外壳的设计。
简介:摘要深层水平位移主要用于大地运动,如可能产生在不稳固的边坡(滑坡)或挖土工程周围的测向运动等,也可以用来监测软土地基处理,堤坝,芯墙稳定性,钻孔设置的偏差,打桩引起的土体位移,以及回填筑堤和地下工程的土体沉陷,也可用于沿海、江边重力存放物场的土层变化等。对于平面位移监测而言,由于引测工作量大,且必须顾及测区精度的均匀性,通常是在施工场地周围布设基准控制网。在基准控制网中,一部分是远离场地的稳定基准点,另一部分控制点是施工场地周围相对稳定便于监测的工作基点。工作基点是施工场地上临时的控制点,一般的轴线放样和平面位移监测点都以工作基点为起点。随着深基坑的开挖,必须对工作基点定期进行检测,即对基准网进行部分或全部重复测量,并与初始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平差后对工作基点进行修正。然而,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时不便于施测,实际中往往不做该项检测。结果导致检测反应出的变形监测点的位移量不是绝对位移量,影响工程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