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预防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患者70例,依据门诊就诊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5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临床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结果:在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术后,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震视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20年1-7月诊治的疑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疾病类型分为前半规管型24例、后半规管型80例、水平半规管型16例。观察眼震视图和裸眼分别在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检出率,并分析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在治疗效果中的差异。结果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确诊率分别为91.68%、92.50%和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 > 0.05)。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眼震视图检出率分别为91.68%、92.50%和93.75%,明显高于裸眼检出率的58.34%、78.75%和5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1、6.14、3.86,均P < 0.05)。治疗1周后,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66.25%、68.75%,治疗3个月后,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96.25%、10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64,均P > 0.05)。术后3个月,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复发率分别为4.16%、5.00%、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 > 0.05)。结论眼震视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准确判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发生情况,提高检出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感染性角膜炎常为单眼发病,除感染眼出现病理变化外,其健眼常会因预防性免疫防御反应而出现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角膜神经系统、泪液功能及角膜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出现角膜神经密度的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角膜树突状细胞增多、泪液分泌减少以及泪液因子变化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泪液分泌功能测试、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测手段可对这些改变进行监测。动物模型研究与临床研究分析单眼感染性角膜炎健眼出现相应改变的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神经源性调节作用、角膜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泪液反射通路、泪液渗透压改变以及神经体液免疫反应等相关。本文就单眼感染性角膜炎对侧健眼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述,以进一步理解角膜内环境稳态和角膜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光疗配合药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日龄、性别、黄疸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42例采用光疗+白蛋白+茵栀黄口服液+金双歧。对照组40例采用光疗+白蛋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0%。治疗时间短,黄疸消退快,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疗+白蛋白+茵栀黄口服液+金双歧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2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驱黄药物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时间等指标大小。结果在2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中,其中有45例轻度患者,所占百分比为22.50%,102例中度患者,所占百分比为51.00%,剩下的53例患者属于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为26.50%,感染因素、围产因素引起新生儿黄疸症状,主要是以中度胆红素指标升高为主要标志,因此在临床中需要对其相关疾病影响因素加强识别和观察,提前做好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保证胆红素浓度大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高效。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MPS)患者病理性滑膜皱襞组织中神经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方法膝关节镜下采集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实验组(MPS)20例和对照组11例(无症状滑膜皱襞)患者的髌内侧滑膜皱襞,采用LsAB和免疫荧光法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物质(SP)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测量神经分布区域密度,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分布密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皱襞游离缘和基底部之间神经密度的差异。结果(1)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神经结构主要呈游离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血管周围神经网络三种主要的形态存在,走行与血管相伴,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区域。(2)实验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纤维/cm2):滑膜皱襞游离缘为(190.17±91.66),基底部为(334.39±115.68);SP染色阳性纤维密度在游离缘为(153.63±100.73),基底部为(282.95±126.10)。对照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为(37.65±22.91);SP阳性纤维密度为(23.23±18.41)。两种神经染色方法均证实:(1)MPS组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中阳性纤维密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阳性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游离缘(P〈0.01)。结论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在引起髌股关节疼痛的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神经纤维分布明显增多,其分布规律为:皱襞基底部的神经纤维数明显高于游离缘;表达与疼痛的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的P物质染色阳性的感觉神经纤维明显增多提示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区域是产生髌股关节疼痛的高危区域。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及管理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证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证据检索。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相应的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循证指南用AGREE Ⅱ进行质量评价,并对高质量证据进行提取。结果本次共纳入了6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共提取证据22条,主要内容包括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方法、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健康教育要求。结论通过总结脊髓损伤病理性疼痛护理相关证据,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总结的证据多来自国外,在临床应用前应先充分考虑临床环境及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经验眼科医师对严重病理性近视(PM)黄斑病变国际分类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的严重PM黄斑病变患者102例171只眼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等临床资料。从事PM诊疗与研究的6名不同临床经验医师(A、B、C、D、E、F)分别独立对患者彩色眼底像进行判读并对严重PM黄斑病变进行PM荟萃分析(META-PM)分类和萎缩(atrophy)-牵拉(traction)-新生血管(neovascular)相关新型分类系统(ATN分类)中萎缩(A)分类进行分类;依据ATN分类中牵拉(T)分类标准,对OCT图像进行判读并分类,其中T0再细分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存在和脉络膜薄变、脉络膜新生血管伴部分RPE和脉络膜萎缩、RPE和脉络膜萎缩等3类。板层黄斑裂孔无法采用AT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定义为TX。采用Kappa(κ)检验分析医师A、B、C、D、E与F间分类结果的一致性。κ值≤0.4为一致性较低,0.4<κ值≤0.6为一致性中等,κ值>0.6为一致性较强。结果102例171只眼中,男性20例37只眼(19.6%,20/102 ),女性82例134只眼(80.4%,82/102);年龄(61.97±8.78)岁;眼轴长度(30.87±1.93)mm;等效球镜度(-16.56±7.00)D. META-PM分类和ATN分类中萎缩(A)分类结果,医师A、B、C、D、E与医师F的一致性分别为73.01%、77.19%、81.28%、81.28%、88.89%;κ值分别为0.472、0.538、0.608、0.610、0.753。ATN分类中牵拉(T)分类T0、T1、T2、T3、T4、T5分别为109、18、11、12、9、8只眼;TX者4只眼。结论不同临床经验医师对严重PM黄斑病变分类的一致性存在差异,随临床经验的积累其一致性会逐渐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干预及管理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证据金字塔"6S"证据模型,进行计算机证据检索。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相应的评价标准(2016)进行质量评价,循证指南用AGREE Ⅱ进行质量评价,并对高质量证据进行提取。结果本次共纳入了6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专家共识1篇,共提取证据22条,主要内容包括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方法、干预措施实施方法及健康教育要求。结论通过总结脊髓损伤病理性疼痛护理相关证据,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总结的证据多来自国外,在临床应用前应先充分考虑临床环境及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病理性近视(PM)主要病变为后巩膜葡萄肿(PS)和近视相关性黄斑病变(MM)。MM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变(MAM)、视网膜牵拉病变(MTM)、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MNM)等。PM相关眼底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其分型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各分型的提出显示临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各有其优势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对于MM建议以萎缩、牵拉和新生血管分型(即ATN分型)为基础,细化MTM分级,并根据MAM和MNM的内部关联性对其进行调整。现代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推动PM分型的不断更新,其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了解PM的起源及发展规律,对预防其发生及进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