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病理性近视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人们对病理性近视眼认识普遍不足,常将病理性近视眼和高度近视眼相混淆,未充分认识到病理性近视眼不只是一类屈光不正性疾病,更是一类可致盲的眼底疾病。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均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可终身进展,且治疗手段有限。当下近视眼防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病理性近视眼是近视眼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全社会都应重视病理性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共同呵护国民眼健康。(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01-405)
简介:摘要病理性近视眼(PM)是一种全球性致盲性眼病,也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视力损伤原因。PM最明显的特征是眼轴增长,出现后巩膜葡萄肿,甚至视网膜、脉络膜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相应并发症,最终严重影响视力。控制眼轴增长是预防PM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后巩膜加固术是延缓眼轴增长、治疗后巩膜葡萄肿的主要手术方法。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证实后巩膜加固术对延缓眼轴增长和近视发展具有效果,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本文汇总了国内外后巩膜加固术治疗PM的最新研究结果,分析手术对患者视力、屈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手术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52-957)
简介:(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病理性赌博是一种严重危害个人及社会的精神疾病。本文采用综述的方法,试图对病理性赌博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心理学假设以及治疗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分析病理性赌博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黄斑新生血管(MNV)在高度近视眼中的患病率高达10%,视力下降早期是由于MNV形成,远期的主要原因是出现MNV相关黄斑萎缩,最终导致病理性近视眼的中心视力丧失。本文介绍了MNV的自然病程、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依据和方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病理性近视眼MNV及其相关黄斑萎缩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77-480)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黄斑和视盘区血流密度(VD)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6~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171例17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2例,女性99例;年龄(35.0±10.8)岁。将患者分为PM组、高度近视(HM)组、非HM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70例70只眼、50例50只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患眼黄斑和视盘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分区将黄斑、视盘区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视盘中心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旁中心区;旁中心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测量患眼黄斑和视盘的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对比观察PM组、HM组、非HM组患眼VD情况。三组患眼之间VD比较采用方差分析;VD与AL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M组患眼黄斑旁中心区SCP、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均低于HM组、非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M组患眼黄斑中心区DCP的VD高于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视盘区,除DCP上方、下方、颞侧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区外,PM组患眼其他区VD均低于非H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CP的黄斑中心区、视盘区上方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视盘中心区的VD与AL不相关(P=0.647、0.688、0.146 ),其他区域的VD均与AL呈负相关(P<0.05)。结论与HM、非HM患眼比较,PM患眼黄斑及视盘区多数区域的VD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病理性增生的临床和MRI特征,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诊断为垂体病理性增生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包括垂体前叶激素相关靶腺功能不全10例,库欣病2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2例。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见垂体对称性增大、上缘呈凸形,信号均匀且强度基本同脑灰质,钆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直至明显均匀强化;5例患者于鞍内可见流空血管影;8例患者行MRI平扫随访3月至2年,见增大垂体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垂体病理性增生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但其准确的诊断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性治疗。
简介:病理性疼痛,包括由组织损伤诱导的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元可塑性改变的产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伤害性刺激的持续传入使骨髓内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此中枢的敏化是由于细胞内酶级联反应导致主要的膜受体和通道的磷酸化,引起活性依赖性的可塑性改变所致;或以转录依赖性的方式使递质、离子通道表达数量或结构上发生长时间的改变所致。各种信号转导通路可进行翻译后加工的调节和某些关键基因产物的转录后调节来调控长时程的痛觉过敏,其中MAPK的激活是中枢敏化的关键。因此对伤害性神经无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药物干预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病理性近视眼脉络膜厚度(CT)和血管的变化。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40名受试者,根据诊断分为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2组,其中高度近视组20例,病理性近视组20例,用VG200 OCT对受试者右眼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2 mm扫描区进行成像,然后利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软件对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直径6 mm范围内CT进行测量,并对图像二值化,计算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2组间差异的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较于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以黄斑为中心6 mm范围内的CT及CVI均有所下降。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6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分别为(171±54)μm和(92±37)μm(t=5.269,P<0.001),水平方向上分别为(149±47)μm和(81±34)μm(t=5.132,P<0.001)。2组中央1 mm范围内CT在垂直方向(t=4.386,P<0.001)和水平方向(t=4.46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4.836,P<0.001)、下方(t=4.452,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001,P<0.001)、鼻侧(t=4.747,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5.149, P<0.001)、下方(t=5.390,P<0.001),水平方向颞侧(t=4.999,P<0.001)、鼻侧(t=5.646,P<0.001)的C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直径6 mm范围内,2组间垂直方向CVI分别为0.593±0.030和0.535±0.069,水平方向分别为0.595±0.025和0.545±0.073;中央1 mm范围内CVI的在垂直方向(Z=-2.353,P=0.019)和水平方向(t=3.109,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t=3.339,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29,P=0.042)的CVI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 mm范围内,垂直方向上方(Z=-3.111,P=0.002)、水平方向鼻侧(Z=-2.083,P=0.037)区域2组间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眼轴的增长,垂直方向(r=-0.814,P<0.001)、水平方向上(r=-0.798,P<0.001)在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603,P<0.001)、水平方向上(r=-0.506,P<0.001)CVI明显减小。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垂直方向(r=0.724,P<0.001)、水平方向上(r=0.742,P<0.001)直径6 mm范围内CT明显变薄;垂直方向(r=0.588,P<0.001)、水平方向上(r=0.520,P<0.001)CVI明显减小。结论:与高度近视眼相比,病理性近视的CT和血流有所差异,且随眼轴延长和近视度数增加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