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稳定期肾移植受者由普通剂型他克莫司(Tac)转换为缓释剂型Tac后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9年6月由普通剂型Tac转换为缓释剂型Tac的83例稳定期肾移植受者,随访12~36个月,同时匹配83例继续服用普通剂型Tac的稳定期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稳定期肾移植受者由普通剂型Tac转换为缓释剂型Tac后肾功能、谷值浓度个体内变异度(IPV)及依从性的变化、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和移植受者的存活率。结果普通剂型Tac转换为缓释剂型Tac时间为移植后(42.76±30.50)个月,转换后24个月血清肌酐(SCr)明显低于转换前(P=0.01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高于转换前(P=0.005)。试验组较对照组在转换后36个月SCr明显降低(P=0.017),eGFR明显增高(P=0.038)。试验组转换前免疫抑制剂治疗障碍量表(ITBS)得分为(20.23±2.89)分,转换后为(17.63±3.08)分(P=0.000);Tac每日剂量转换前是(2.09±0.84)mg,转换后为(2.10±0.83)mg;Tac谷值浓度转换前为(7.22±2.84)ng/mL,转换后显著降低,人/肾均健康存活。结论稳定期肾移植受者由普通剂型Tac转换为缓释剂型Tac肾功能保持稳定且较普通剂型Tac相对更好,依从性明显改善,谷值浓度个体内变异度明显降低,长期服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部B型超声扫描评分(LUS)检查在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PGD)受者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35例肺移植术后PGD受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受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24 h APACHE II评分、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乳酸、呼吸参数。术后12 h、24 h、48 h和72 h行LUS,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LUS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计算LUS对重度PGD的预测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单肺移植受者LUS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536,P<0.01),双肺移植受者LUS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518,P<0.01);分析LUS ROC曲线下面积得出,单肺移植受者重度PGD的LUS预测值为7.0分,其敏感度86.7%,特异度为72.1%,双肺移植受者重度PGD的LUS预测值为13.0分,其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60.0%。结论肺部B型超声扫描检查简单易行,LUS可以评估肺移植术后PGD受者病情,具有较高的效价。
简介:摘要患者女,25岁。因关节痛5年,停经16个月,言语不利3个月就诊北京协和医院。患者5年前间断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游走性疼痛,未予特殊诊治。近1年余出现月经不规律,进展至闭经,查雌二醇<5.00 ng/L,孕酮0.058 μg/L,卵泡刺激素56.09~62.50 IU/L,促黄体生成素49.32~58.71 IU/L,催乳素198.7 μIU/ml,妇科超声检查示无窦状卵泡,考虑卵巢功能早衰,予性激素替代治疗,期间监测仍无排卵。4个月前患者反复出现右上肢麻木无力,3个月前突发言语不利伴右侧肢体无力持续不缓解,查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急性卒中,停用性激素替代治疗,完善病因筛查,发现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阳性,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抗磷脂综合征。结合患者发病初期出现闭经,性激素水平为绝经后水平,此前无性腺毒性药物使用史,考虑患者闭经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自身免疫性卵巢炎可能,予口服泼尼松(60 mg,1次/d,规律减量每周5%)联合吗替麦考酚酯(0.75 g,2次/d)及羟氯喹(0.2 g,2次/d)治疗,4个月后患者月经来潮,此后规律行经至今。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自身免疫性卵巢炎的认识。
简介:摘要患者女,65岁。因血肌酐升高(155μmol/L)2月余就诊。入院后肾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提示,肾小血管闭塞及肾间质纤维化,起初考虑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一部分,予瑞舒伐他汀20 mg 每晚1次、福辛普利10 mg 每日1次、倍他乐克47.5 mg 每日1次、阿司匹林0.1 g 每日1次治疗,血肌酐仍波动于200 μmol/L左右。进一步完善肾组织病理刚果红染色,发现砖红色物质普遍沉积于肾小叶间动脉及入球小动脉管壁内,结合血游离轻链κ 340 mg/L,血游离轻链κ/λ为 10.932,肾轻链型淀粉样变诊断明确。予硼替佐米(2 mg,第1、8、15、22天皮下注射)、环磷酰胺(0.3 g,第1、8、15、22天口服)、地塞米松(40 mg,第1、8、15、22天口服)方案(BCD)化疗,每28天 1个疗程,化疗3个疗程后,患者达到部分缓解,血肌酐降至180 μmol/L。
简介:摘要患者女,47岁,因肢体麻木、疼痛10 d,加剧8 h入院。患者既往有“哮喘、鼻窦炎”史,入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CT平扫示副鼻窦炎及一过性细支气管炎,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单神经病,骨髓穿刺活检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骨髓象,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经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好转。随后出现腹痛及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继续抑制免疫并抗凝治疗后好转。患者因头痛第3次住院,经腰椎穿刺术和头颅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等检查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EGPA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罕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患者男,49岁,因“发热半年余”就诊。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予泼尼松60 mg/d口服治疗后热退,但泼尼松减量至40 mg/d后再次发热。入院后因发现血培养及便培养示肠炎沙门菌阳性,先后予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治疗共4周,但体温仍未控制。患者虽无呼吸系统症状及体征,且胸部高分辨CT未见明显异常,但检查发现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显著升高,肺功能检查显示弥散功能减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见双肺弥漫性代谢增高,最终通过支气管镜下肺活检诊断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