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在我康复中心的4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及任务导向性训练疗法,治疗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评估量表(FMFM量表)对患儿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MAS及FMFM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结合TO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 标签: 任务导向性训练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瘫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32例)、CIMT组(31例)及联合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训练、关节主被动训练及牵拉训练等),待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运动想象组患者辅以运动想象疗法,CIMT组患者辅以CIMT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CIMT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UE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联合组治疗后其FMA-UE评分[(43.50±6.22)分]、UEFT评分[(35.79±6.15)分]及MBI评分[(71.74±5.92)分]均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及CIMT组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CIMT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定符合条件的 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 2 组,分别 为 对照组和 经皮电刺激组 。对照组中的患者 用 中风和偏瘫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处理。经皮电刺激 组在 常规的 康复 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经皮电刺激治疗。 通过 对照组 和 经皮电刺激组 的 各功能量表 比较发现, 经皮电刺激组 的 得分 显著高于对照 组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果表明,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手功能 的 康复效果良好 。

  • 标签: 经皮电刺激疗法 脑卒中偏瘫患者 上肢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神经传导 肌电图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ADL评分的分析。方法:收治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常规组49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49例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最后比对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在生活质量方面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对,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针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符合临床需求。

  • 标签: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行阶段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双盲法”分基础组(常规护理)、阶段组(阶段康复护理)各34例,疗效比较。结果:护理前分析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护理后较基础组,阶段组WMFT值、FMA-UE值更高;遵医率更高,P<0.05。结论:阶段康复护理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优化遵医行为,值得推崇。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阶段康复护理 上肢功能 手功能障碍 遵医行为
  • 作者: 郭龙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5-10
  • 机构:安徽省淮南市朝阳医院康复科          邮编232001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肘关节肌张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位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包括两组(A组和B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强度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分别进行在常规强度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强度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个月后,对两组患者采用简化的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DASH上肢功能评定问卷量表来进行患者上肢功能、肘关节肌张力影响的评定。结果:两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肘关节肌张力效果明显改善,观察组各组的FMA-UE、MBI以及DASH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三组患者的FMA-UE、MBI和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中B组的FMA-UE和MBI评分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且DASH分值B组低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范围内提高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强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肘关节肌张力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任务导向性训练,训练强度,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肘关节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抗痉挛体位、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肌张力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偏瘫 痉挛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常常引发肌肉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痉挛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限制了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能导致疼痛、压力性损伤等问题。近年来,抗痉挛辅具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逐渐在脑卒中康复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探讨抗痉挛辅具对脑卒中患者抗痉挛的影响,以及其在康复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抗痉挛辅具 脑卒中患者 抗痉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痉挛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本院2022.03-2023.03接收的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7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余75例纳入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CSI(临床痉挛指数)评分、B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痉挛偏瘫采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可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痉挛性偏瘫 脑卒中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改良的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Fulg-Meyer评分。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改良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和Fulg-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卒中后遗阴虚风动型痉挛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其肢体痉挛的症状,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 标签: 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卒中 阴虚风动型痉挛性偏瘫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进行研究,共46例,研究时间为2015年1月-2020年8月,其中23例为参照组,23例为研究组,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添加康复推拿疗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68.68±6.5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1.69±7.37)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康复推拿疗法 偏瘫痉挛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中采用抗痉挛体位摆放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压疮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采取抗痉挛体位摆放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压疮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为4.76%,少于对照组的28.57%(P

  • 标签: 脑卒中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抗痉挛体位摆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痉挛偏瘫联合应用温针灸、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2020年7月到2021年10月,选取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110例为对象,经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观察组联用康复训练、温针灸。结果:观察组康复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痉挛偏瘫联用温针灸、康复训练,康复效果、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温针灸 康复训练 康复效果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脑卒中患者一般以运动功能障碍居多,特别是上肢功能障碍,由于动作精细,其功能恢复难度较大,因此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方法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其他方法,现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表里两经推拿结合"运动想像"疗法促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时间区间为{2020.8-2022.8},在我院治疗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两经推拿结合"运动想像"疗法,分析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采用两经推拿结合"运动想像"疗法,有利于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 标签: 表里两经推拿 运动想像 脑卒中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想象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采用tDCS治疗)和联合组(采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tDCS治疗),每组45例,所有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常规组选取IS200型智能电刺激仪行tDCS治疗,每日1次,20 min/次,6次/周,共治疗4周;联合组患者则接受tDCS治疗后,立即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40 min/次,每周运动想象训练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和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偏瘫上肢的使用能力进行评定;检测患者上肢的表面肌电图(sEMG)采集上肢做最大主动肩前屈、伸肘时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肌腹的肌电信号,信号处理内容采用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来表示,评估患者的患肢肌力。结果治疗前,常规组和联合组患者的FMA-UE[(17.8±6.9)和(17.7±6.8)分]、FTHUE-HK评分[(2.9±0.9)和(2.8±0.7)分]及表面肌电图指标RMS[(2.5±0.5)和(2.4±0.3)μV]和iEMG值[(24.5±10.8)和(23.3±11.9)μV·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26.5±13.4)和(38.6±11.9)分]、FTHUE-HK评分[(3.2±0.5)和(4.2±0.3)分]及表面肌电图指标[RMS(4.3±1.1)和(6.8±0.9)μV;iEMG(35.7±7.5)和(44.3±6.9)μV·s]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运动想象训练联合tDCS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强其肌肉力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运动想象训练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的肩前屈特定角度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和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佩戴角度传感器,做肩关节特定屈曲角度(30°、60°、90°)训练,每周5 d,共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完成不同肩关节屈曲角度虚拟任务时的实际肩前屈角度,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肱二头肌痉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完成不同肩前屈角度任务下的实际肩前屈角度、FMA-UE评分、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完成30°、60°、90°肩前屈角度任务下的实际肩前屈角度均接近于任务角度(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60°、90°肩前屈角度任务下的实际肩前屈角度更接近于任务角度(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MA-UE评分[(38.26±12.66)分]较高、MAS评分[(0.76±0.71)分]较低(P<0.05)。结论基于虚拟现实的肩前屈特定角度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曲60°、90°时的肩部控制能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抑制肱二头肌肌张力。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虚拟现实 上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