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卵巢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阶段式评估、诊断和治疗对于正确管理该疾病非常重要。整合妇科肿瘤学、医学肿瘤学、病理学和放射学等学科方法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肿瘤细胞减灭术达到无肉眼残留(R0)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其次是辅助化疗。检测可能影响治疗的基因突变是所有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标准。几乎所有卵巢癌都会复发,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仍存争议,需要对最新疗法开展广泛审查,以平衡疗效以及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贝伐单抗和/或同源重组缺陷药物的维持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免疫疗法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9月152例乳腺癌患者为例,其中ILC患者20例,IDC患者132例。以两组患者个人信息,病情状况,激素水平以及病理分型情况对比其病理特征,同时对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患者年龄大小情况,ER,PR,Her-2,Ki-67阳性表达情况与阴性表达情况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数量ILC与IDC(P>0.05)。结论:对比ILC患者ER、Her-2、Ki-67阳性率均高于IDC,其中PR阳性率ILC低于IDC。
简介:摘要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是以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发作性神经性疼痛。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认识仍相对不足,同时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作为指导,易漏诊和误诊。文中将围绕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钼靶影像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312例,按3∶1随机分成训练组(234例)与验证组(78例),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在训练组中,SLN阴性组158例,阳性组7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MRI、钼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预测SLN转移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临床病理因素、MRI、钼靶影像特征在训练组及验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组中,肿瘤最大径、临床T分期、淋巴结触诊、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脉管浸润、MRI [肿块形状、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钼靶(BI-RADS分类、腋窝淋巴结状态)这11个变量在SLN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触诊、MRI (腋窝淋巴结状态)、钼靶(腋窝淋巴结状态)以及脉管浸润为预测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5个变量构建模型,训练组及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和0.897;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P值分别为0.883和0.579 (P>0.05)。结论基于MRI及钼靶的术前影像学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SLN转移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 χ2值:0.16~2.60,均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χ2=33.38)、转移淋巴结大小(U=296.50)和psTg(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OR)=0.047, 95% CI: 0.004~0.500,P=0.011]和转移淋巴结大小(OR=0.146, 95% CI: 0.032~0.666,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OR=0.266, 95% CI: 0.051~1.390,P=0.116)。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结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结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肺转移放化疗后二次复发,行口服安罗替尼单药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安罗替尼剂量变化及所对应的肺部CT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阐明安罗替尼为复发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安罗替尼口服12 mg/d、服药2周停药1周的治疗模式可有效控制子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安罗替尼的单药剂量下调可能影响其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6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559例(91.2%)无Ⅴ区淋巴结转移,54例(8.8%)存在Ⅴ区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χ2=11.822,P<0.01)、肿瘤多灶(χ2=6.327,P<0.05)、肿瘤外侵(χ2=8.676,P<0.01)、肿瘤最大径>20 mm(χ2=22.760,P<0.01)、肿瘤位于非上极(χ2=4.310,P<0.05)、同侧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6枚(χ2=13.569,P<0.01)、对侧CLN转移(χ2=31.912,P<0.01)、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5枚(χ2=8.816,P<0.01)、同侧Ⅱ区淋巴结转移≥2枚(χ2=5.891,P<0.05)、对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χ2=42.659,P<0.01)者更容易发生Ⅴ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χ2=1.444,P>0.05)、BRAF基因突变(χ2=0.166,P>0.0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原发肿瘤特征及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强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行CT增强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12例,共取得549个颈部淋巴结,无淋巴结转移者为A组,有转移者为B组。测算强化CT值与平扫CT值之间的差值以及比值。应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值以及比值在A组与B组之中的分布,并通过ROC曲线取得差值以及比值在这两组之中的最优阈值。结果:A组与B组之间差值以及比值经过ROC曲线获得的最优阈值各自为39.8Hu与1.92,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各自为91.3%、85.9%和84.3%、86.9%,二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91.8%与82.2%。结论:强化CT值与平扫CT值差值≥39.8Hu,比值≥1.92,能够良好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降低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与心理护理共同应用于晚期肿瘤癌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晚期肿瘤癌痛患者80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每组。对照组男∶女=19∶21,年龄(59.22±7.36)岁,肺癌9例、肠癌13例、胃癌12例、其他6例;观察组男∶女=18∶22,年龄(58.37±7.24)岁,肺癌8例、肠癌11例、胃癌14、其他7例。对照组接受心理护理,观察组接受规范化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包括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负面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生活质量[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ic Scale,FACT-G)]。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护理后,两组VAS评分较护理前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评分(1.87±0.21)分低于对照组的(2.15±0.27)分(P<0.05)。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较护理前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的(46.64±4.19)、(42.38±4.05)分低于对照组的(49.42±5.90)、(45.71±4.96)分(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PSQI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睡眠障碍、催眠药物评分为(1.28±0.30)、(1.39±0.33)、(1.56±0.37)、(1.41±0.27)、(1.31±0.26)、(1.44±0.31)、(1.38±0.3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1±0.32)、(1.58±0.36)、(1.77±0.41)、(1.66±0.35)、(1.49±0.29)、(1.68±0.39)、(1.65±0.41)分(均P<0.05)。护理后,两组FACT-G的社会/家庭状况、生理状况、情感状况以及功能状况评分较护理前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25.08±6.21)、(24.11±6.34)、(22.67±6.18)、(24.18±6.19)分,高于对照组的(21.74±5.63)、(20.27±4.98)、(19.81±5.32)、(20.51±5.52)分(均P<0.05)。结论对晚期肿瘤癌痛患者,采用规范化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活动性疼痛评估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市浦东医院进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为基础的疼痛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功能性活动受限、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静息性疼痛及活动性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FAS)Ⅰ级及Ⅱ级例数多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心理健康测试问卷(SCL-90)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对其实施以活动性疼痛评估为基础的疼痛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性活动限制程度及负性情绪,且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