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分析出发,从而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他极其关注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物质实践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我们可以从生存空间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刚性力量,将生产实践和活动空间都纳入资本运行轨道,遂使率先发达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世界霸权。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空间理论 社会逻辑 世界历史进程 实践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
  • 简介:霞谷是德性论者,情感与理性关系是贯穿霞谷著作一条主线。其性情本源与全体之说认为“情其源头,性其全体,情其发处,性其用处”,以批评朱子;其四端七情之说主张“四端亦有气,七情亦有理”,理气性情合一,批评退溪“主理”、“主气”之说;其良知说明确提出“恻隐之心即良知”,“以其全德之德而言谓之仁,以其本体之明谓之良知”,将情与知统一起来,反对将良知“专属知识一边”,主张德性之知即良知是由情感说明甚至决定。霞各很推崇儒家经典中《大学》,其中尤其重视好恶之情,认为“好恶乃一篇之要”,实即以德性为要,而德性之根本在情感。总之,“实心真情”是提高德性、实现万物一体境界根本。这是霞谷对今人重要启示。

  • 标签: 霞各 性理学 德性 情感 理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朱熹《易学启蒙》分析.考察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基础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研究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共同基础“理”意味。朱熹易学不是在象数和义理哪一个立场上对两种易学综合.而是试图确立易学基础,进而把对理意味系统解释和说明作为最终目标。

  • 标签: 朱熹 先天易 后天易
  • 简介:青年军人价值观变化与奉献精神培养张文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日渐深入,我国社会价值关系进入了一个广泛变革历史阶段。由于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从需要内容到需求满足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使青年军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

  • 标签: 军人价值观 青年军人 奉献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整体性价值 无私奉献
  • 简介:舒茨现象学始于对社会世界探索,在现象学运动中以社会现象学为其标识。在舒茨那里,社会世界具有首要理论关联性,分析和研究它对社会科学具有根本理论意义。社会世界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常识世界,其内涵与胡塞尔生活世界基本上相同。

  • 标签: 社会现象学 社会世界 科学基础 舒茨 现象学运动 日常生活
  • 简介:占问对象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德性袒考。失去上帝信仰卜筮不仅沦为周初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舞台,加速消泯了上帝信仰。从催生到泯灭,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发挥了两种截然相反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夭折形成了深刻影响。

  • 标签: 卜筮 上帝 信仰 宗教
  • 简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快速拉开.同样有着儒家文化传统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常被认为是在高增长同时保持了相对平等收入分配典型.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源于中国特殊矛盾.要从解决中国特殊矛盾着手,探索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途径.

  • 标签: 经济发展 收入差距 比较 特殊矛盾 社会公平
  • 简介:刘向称苟子“善为《易》”,但文献所载《易》传系中没有苟子。本文对苟子易学渊源、苟子引《易》说《易》持点、苟子与《易传》关系以及“六经并称”时代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荀子 《周易》 子弓 《易传》 六经并称
  • 简介:孔子和佛陀作为世界级著名人物,他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印度历史文化乃至给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卓越智者,并给世人留下了丰富文化教育资源.不同研究者抱着各自目的'进山探宝',以期找到东西方文化交融跳动脉博.教育工作者寻到是他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德修养等,由此,我们窥见了教育教学真谛和原则.

  • 标签: 孔子 佛陀 教育思想 探究
  • 简介:本文从法律政策学角度解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民商法意义。该文件宣示了一种新型民商法制政策,蕴涵并再次强调了“法不禁止印自由”和民事平等基本法治理念,其基本规定和精神将成为新时期基本民商法制政策。

  • 标签: 民商法 市场准入开放 平等原则 “非公36条” 法律政策学 中国
  • 简介:<正>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一贯精神,在抓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1994年,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决定》,

  • 标签: 腐败现象 干部选用 选人用人 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 第三代领导集体
  • 简介:10月8~12日在夏威夷大学召开,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和东西方中心共同举办。本次会议是“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2013年7月在韩国成立)成立后首次会议。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4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商讨经由儒学思想和价值影响与塑造世界文化新秩序建立可能性。

  • 标签: 世界文化 儒学价值 文化秩序 国际学术会议 夏威夷大学 文化研究
  • 简介:本文以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诠释作为立论依据,结合朱熹《大学章句》对“慎独”诠释,与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注疏“慎独”进行比较,特别强调朱熹把慎独之“独”诠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而与郑玄、孔颖达注疏之不同;同时还认为朱熹“慎独”专就“已发”上说,要求谨慎于人内心活动,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慎独”意在“内心专一”、郭店楚简《五行》篇“慎独”即指“慎心”,有许多相似之处。

  • 标签: 朱熹 慎独 已发 未发
  • 简介:“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中国“近代性”发生。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特别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与现时代关系,实际上正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获得某种自我意识来源。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精神表达,另一方面也尝试提供了一套解决这个时代所面临问题方案,包括“如何塑造一种新主体状态和伦理生活”、“如何编成一种新社会秩序与政治形态”思考。

  • 标签: 中国近代哲学 阳明学 近代性 学术思想 晚明 明代
  • 简介:在环保领城里,公民社会两类主体应当包括环境利益受到危害社会公众与从事环境保护民间组织(ENGO)。他们本来该作为并列公民社会组分而存在,但在现实中,社会公众虽然可以被赋予环境保护者角色.且他们参与在相关政策中极其重要,但是,由于他们代表环境利益时组织能力不以与表达环境价值时存在满洞,因而与理想公民社会组分有一定偏离。社会公众缺陷恰好能够由ENGO特点得到补偿,作为环境价值与社会责任感双重持有者,ENGO有潜力成为一种辅助与引导社会公众精荚性社会力量.并在二者间建立起合作型公民社会结构。

  • 标签: 农村 工厂排污 社会公众 环保NGO
  • 简介:“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性”、“道”、“教”一以贯之,这是从本体立论,随后即以“道”之不可须臾离而引出“慎独”之说,以慎独为“修道”工夫。因而首章经络分明:本体(道)、工夫(慎独)并举。

  • 标签: “慎独”思想 精神关怀 历史观 孔子 延拓 儒家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本文对《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得出自己结论后,从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易传》与主体价值实现三个层面对《易传》儒道结合政治思想特征做了深入剖析,指出《易传》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基础上,把它们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思想内容,在更高层次上建构了儒家天道观和人道观,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形而上价值依据目的。

  • 标签: 学派 三材之道 理想人格 主体价值
  • 简介:<正>中国自然哲学向来不够发达,已成为一个公认事实。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指出:“我国数千年学术,皆集中社会方面,于自然界方面素不措意,此无庸为讳也。”(《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24页)一般研究者差不多也都这样看,把它当成一个结论承认下来,视为研究前提或出发点,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局面并不深究,如此陈陈相因,直到近年自然辩证法研究兴起,才稍有变化。一批兼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青年学者勃然崛起,尽管是人数不多,但已引起了学界注目。李存山专著《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下简称《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即佼佼者之一。

  • 标签: 气论 科学出版社 自然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子论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