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血管侵犯(LVI)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生化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403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47~81)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8.0(1.9~813.0)ng/ml。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6分44例(10.9%),3+4分65例(16.1%),4+3分62例(15.4%),≥8分232例(57.5%)。其中73例(18.1%)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403例均行RP+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0例行开放手术,144例行腹腔镜手术,249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采用χ2检验分析LV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03例中,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6分68例(16.9%),3+4分87例(21.6%),4+3分89例(22.1%),≥8分159例(39.5%);切缘阳性179例(44.4%);精囊侵犯95例(23.6%);病理分期T1~2期167例(41.4%),T3~4期236例(58.6%);淋巴结阳性39例(9.7%);LVI阳性62例(15.4%),LVI阴性341例(84.6%)。LVI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穿刺Gleason评分、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9例(64.3%)行辅助内分泌治疗,70例(17.4%)行辅助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89)个月。截至末次随访,LVI阳性患者中23例(37.1%)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41个月;LVI阴性患者71例(20.8%)出现生化复发,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期尚未达到,与LVI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A水平、穿刺Gleason评分、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和LVI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LVI伴有更高的穿刺和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精囊侵犯率、淋巴结阳性率,LVI预示着更短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期,是RP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平面长针四点定位麻醉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经会阴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B超引导下长针四点定位麻醉下前列腺穿刺患者30例设为试验组,短针麻醉下穿刺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术中疼痛、穿刺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会阴部肿胀不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肿瘤阳性率分别为46.7%(14/30)和43.3%(13/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 vs. 26.7%,P>0.05)。穿刺24 h后,试验组患者的疼痛与肿胀发生率分别为13.3%(4/30)、86.7(26/30),对照组患者的疼痛与肿胀发生率分别为10.0%(3/30)、90.0(27/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平面长针四点定位麻醉能明显提升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及其他前列腺介入手术的耐受性,易操作,费用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他达拉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下尿路症状的疗效。方法采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KNI、Sino Med、OVID 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1999年1月至2015年9月,按纳入标准筛选随机对照研究,提取数据,评价其研究质量,最后进行Meta分析。评价的指标有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国际勃起功能质量评分、前列腺增生影响指数、最大尿流率。结果共9个随机对照研究报告符合纳入标准,共有2540例BPH合并下尿路症状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他达拉非组1342例,安慰剂组1198例。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与基线比较,IPSS下降-4.5(95%CI:-5.33~-3.68),生活质量评分-3.25(95%CI:-3.59~-2.92),国际勃起功能质量评分6.87(95%CI:4.26~9.84),前列腺增生影响指数-2.74(95%CI:-4.03~-1.44),最大尿流率-1(95%CI:-2.14~0.14)。他达拉非组在改善最大尿流率方面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他达拉非5 mg每日一次可以改善BPH患者IPSS、生活质量评分、国际勃起功能质量评分和前列腺增生影响指数,在亚裔人群和非亚裔人群表现相似,但对最大尿流率改善不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TUCBD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379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1.3±14.5)岁。病程1个月至36年。前列腺体积(47.4±2.1)ml。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9±4)ml/s,残余尿量(PVR)(123.1±72.4)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1±6)分,生活质量评分(QOL)(5±1)分。32例术前有性生活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IIEF-5)评分(15±4)分。379例均行TUCBDP,以2016年6月导管结构改进定型时间为界,将患者分为早期阶段(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121例和近期阶段(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258例。早期阶段手术原则是扩裂导管内囊扩张膜部尿道,外囊扩张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术毕分次放水减压。主要手术步骤包括插入扩裂导管,于阴囊根部皮肤触及水囊定位突,内外囊注水,内外囊首次放水减压,扩裂导管接水持续冲洗,内外囊再次分次放水减压,拔出扩裂导管并更换普通尿管持续冲洗。近期阶段手术原则是导管内囊仅起定位固定作用,外囊全程扩张膜部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和膀胱颈,术毕内、外囊一次性放水减压,术前、术毕常规应用电切镜检查。主要手术步骤包括先行电切镜检查膀胱及尿道,术者示指经直肠引导扩裂导管进入膀胱,于前列腺尖部扪及定位突后,内囊注水定位,内囊补水及外囊注水,内外囊一次性放水减压,拔出扩裂导管行排尿试验,电切镜观察腺体扩开情况,更换普通导尿管持续冲洗等。观察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的Qmax、PVR、IPSS、QOL变化情况;比较两阶段患者并发症以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差异。对于术前有性生活者,记录IIEF-5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本组379例术中及术后均无死亡。手术时间(18.5±6.7)min。术后1、3、6、12、24个月随访例数分别为326、253、201、194、181例。术后1、3、6、12、24个月Qmax分别为(17±9) ml/s、(15±2) ml/s、(12±4) ml/s、(13±6) ml/s、(13±4) ml/s;PVR分别为(17.4±11.6) ml、(20.6±9.8) ml、(25.4±13.1) ml、(31.5±11.5) ml、(29.1±12.4) ml;IPSS分别为(7±5)分、(4±4)分、(4±4)分、(6±5)分、(4±4)分;QOL均为(2±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术前有性生活者,术后IIEF-5评分(17±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出现短暂性逆行射精,术后6个月内自行缓解。近期阶段组发生假性尿失禁4例(1.5%),较早期阶段组[6例(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阶段组发生大出血1例(0.4%),较早期阶段组[6例(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阶段组术后发生急性尿潴留2例(0.7%),较早期阶段组[15例(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CBDP治疗BPH整体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近期阶段并发症除假性尿失禁外,均明显低于早期阶段,与导管结构改进、临床经验积累等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UERP)术后急性附睾-睾丸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7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TUERP治疗22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490例。比较两种术式患者术后急性附睾-睾丸炎发生情况,分析影响TUERP患者术后急性附睾-睾丸炎的危险因素。结果TUERP患者术后附睾-睾丸炎发生率明显高于TURP患者[9.55%(21/220)比4.08%(20/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33,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后留置导尿时间>3 d、术前尿白细胞阳性、前列腺体积>80 ml和手术时间>90 min是TUERP患者术后发生急性附睾-睾丸炎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体积>80 ml和术后留置导尿时间>3 d是影响TUERP患者术后发生急性附睾-睾丸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2.402和3.642,95% CI 4.581~33.579和1.218~11.204,P<0.01或<0.05)。结论前列腺体积>80 ml及术后留置导尿>3 d是TUERP患者术后急性附睾-睾丸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中正常前列腺标准化摄取值(SUV)、CT值、PET/CT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的前列腺左右径(简称最大横径)和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非前列腺癌男性患者181例,年龄19~94(60.6±14.5)岁。将患者按年龄段分为4组:19~39岁16例、40~59岁57例、60~79岁94例、80~99岁14例。采用勾画感兴趣区(ROI)的方法测量各组患者前列腺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平均CT值(CTmean),并在前列腺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前列腺最大横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散点图和线性回归趋势线分析前列腺最大横径、SUVmax、SUVmean、CTmean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各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均值进行多重比较。结果181例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为3.4~6.5(4.66±0.59) cm,SUVmax为1.0~4.2(2.44±0.49),SUVmean为0.7~3.4(1.97±0.44),CTmean为25~46(34.48±3.72) HU。前列腺最大横径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465,P<0.001);前列腺SUVmax、SUVmean与患者年龄、前列腺最大横径无相关性(r=0.047、0.071、0.040、0.035,均P>0.05);前列腺CTmean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两者呈极弱相关性或无相关(r=0.126,P=0.091)。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分别为(4.04±0.27)、(4.52±0.53)、(4.77±0.54)、(5.24±0.65)cm;SUVmax分别为(2.48±0.65)、(2.38±0.50)、(2.46±0.47)和(2.48±0.42);SUVmean分别为(2.03±0.51)、(1.90± 0.44)、(2.00±0.42)和(2.05±0.41);CTmean分别为(33.25±3.59)、(34.19±3.76)、(34.76±3.80)、(35.29±2.97) HU。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前列腺最大横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78,P<0.001),而SUVmax、SUVmean和CTmean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最大横径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患者年龄不会显著影响前列腺的糖代谢和CT密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卡巴他赛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闪烁的发生率和特征及其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进行卡巴他赛二线化疗治疗的125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卡巴他赛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患者的基线特征、疾病史和PSA水平。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放射/临床无进展生存期(PFS)通过Kaplan-Meier方法估计的不同PSA定义,并使用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125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PFS和OS分别为6.5和13.3个月。根据所使用的不同定义,PSA闪烁的发生率、相对振幅和PSA峰值时间以及随后的总生存期(PFS和OS)都存在差异,闪烁发生率为8.3%~30.6%,闪烁持续时间为0.6~2.6个月。闪烁后较基线值降低50%患者的中位OS和PFS与PSA即时反应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46),但优于非应答者(P=0.006、0.003),与基线相比30%下降的闪烁患者的生存结果相似。结论对于卡巴他赛所诱发的PSA即时反应,无论初始是否有闪烁发生,对于治疗所带来的生存率的提高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在评估PSA即时反应效果时,可以忽略在治疗前12周期间紫杉醇所诱导引起的PSA闪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PKRP)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7)单纯给予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包括药物去势(皮下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3.75 mg,每月1次)+口服比卡鲁胺50 mg/d,试验组(n=43)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KRP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最大尿流量(Qmax)、残余尿量(PVR)、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Qmax、PSA、前列腺体积、IPSS、QOL大于对照组,PVR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10~22个月,试验组15例患者病情出现进展,5例死亡,对照组有12例患者病情出现进展,4例死亡,两组患者的病情进展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电切综合征2例、术后出血4例、术后尿道狭窄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改善。结论PKRP术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短期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前列腺功能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坦索罗辛单药治疗前列腺体积(PV)<40 ml的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有效性,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入组PV<40 ml的BPH合并OAB患者300例,平均(66.9±7.7)岁,调查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口服坦索罗辛0.2 mg,每晚1次,治疗4周,采集治疗前后OAB症状评分(OABSS)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PVR)。以OBASS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分析年龄、生活习惯、治疗前症状评分、PV、Qmax、PVR等因素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完成研究257例,治疗有效169例,总体治疗有效率65.8%,轻、中、重度OA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6%、62.4%、38.5%,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7,P=0.001);3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2例以轻度头晕为主,1例出现恶心的症状。OAB治疗有效组基线OABSS评分、吸烟患者比例、饮酒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效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OABSS评分(OR=0.735,P<0.001)和吸烟(OR=2.111,P=0.029)是影响坦索罗辛治疗PV<40 ml的BPH合并OAB有效性的相关因素。结论坦索罗辛对PV<40 ml的BPH合并轻度OAB患者治疗有效率较高,基线OABSS评分、吸烟是影响坦索罗辛对此类患者OAB症状疗效的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阜画圈、侧方隧道、平面推行、保留颈口"16字口诀在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本院手术治疗的8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7.0±8.6)岁;前列腺体积(51.0±27.3)ml。所有患者均按上述16字口诀行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统计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3个月时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9.7±17.7)min,其中腺体剜除时间(16.8±6.7)min,组织切除时间(33.0±12.3)min,剜除组织重量(45.5±24.4)g,术中出血量(10.2±2.9)ml,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1.9±0.8)d,术后住院时间(4.1±0.7)d。术后2 h血红蛋白及血钠浓度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3~14(6.8±2.3)个月,发生Clavien Ⅰ级并发症6例,Clavien Ⅱ级并发症1例,Clavien Ⅲ级并发症1例,未出现Clavien Ⅳ-Ⅴ级并发症。结论按"精阜画圈、侧方隧道、平面推行、保留颈口"16字口诀行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操作简单、剜除效率高、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排尿困难症状改善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1例54岁男性患者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腹胀、腹泻等予呋塞米、沙库巴曲缬沙坦、曲美布汀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给药前患者肾功能正常[血清肌酐(Scr)93 μmol/L]。第2天,因患者咳嗽、咳痰,加用酚麻美敏(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325 mg、盐酸伪麻黄碱30 mg、氢溴酸右美沙芬15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325 mg口服、1次/6 h。第3天,患者出现排尿不畅、下腹部胀痛。实验室检查示Scr 215 μmol/L,B型尿钠肽0.091 μmol/L;急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示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大小正常、膀胱充盈。考虑酚麻美敏引起急性尿潴留进而导致急性肾损伤,当天停用该药,其他药物继续服用。停药第2天,患者排尿困难缓解,Scr 162 μmol/L;停药第3天,患者症状消失,Scr 134 μmol/L。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高顺应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抽取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BPH合并高顺应性膀胱患者89例,采用掷硬币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UPKP),观察组实施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指标与手术前后前列腺症状程度[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尿动力学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拔除导尿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IP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力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残余尿量较术前均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37%,5/44)低于对照组(28.89%,13/45),P<0.05。结论和TUPKP相比,HoLEP治疗BPH合并高顺应性膀胱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更利于缓解前列腺症状并改善逼尿肌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单切口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改良单切口RARP治疗的3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66.7(58~78)岁;中位PSA 20.77(2.89,56.44)ng/ml;Gleason评分平均7.0(6.0~9.0)分,其中≤6、7、≥8分者分别为11、15、7例;前列腺体积平均48.4(25.0~200.0)ml;体质指数≤25、>25 kg/m2的患者分别为17、16例;既往有手术史16例。临床分期cT2a~2cN0M0期32例,cT3aN0M0期1例。33例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所有手术均于下腹部行5cm左右单切口,采用经腹膜外路径行RARP。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增加额外单孔通道器械;16例(48.5%)术中筋膜内保留双/单侧神经血管束。手术时间平均61.3(38.0~120.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2.2(45.0~220.0)ml;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平均211.7(8.5~15.7)min;切口长度平均5.2(4.6~5.8)cm。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9(7.0~15.0)d;术后排气时间平均1.0(0.5~3.0)d;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平均6.8(6.0~14.0)d;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pT2a~2cN0M0期21例,pT3aN0M0期9例,pT3bN0M0期3例;切缘阳性6例(18.8%);闭孔淋巴结活检均阴性(0/7)。术后6周28例(84.8%)PSA<0.2 ng/ml;术后1个月29例(88.9%)尿控满意(每日使用尿垫量≤1片/d);术后3个月性功能恢复1例(1/11,9.1%)。结论腹膜外改良单切口RARP,术后患者恢复快,短期瘤控及尿控效果较好,切口美观,不受特定专用多通道腹腔镜入路装置限制,可操作性强;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双参数磁共振(bpMRI)的经会阴与经直肠前列腺认知融合靶向活检对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行前列腺活检的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76例均行基于bpMRI的认知融合靶向活检和系统活检,其中157例采用经会阴途径(经会阴组),119例采用经直肠途径(经直肠组)。经会阴组与经直肠组患者年龄[(66.39 ± 8.31)岁与(66.30 ± 8.42)岁]、体质指数[(23.85±2.49) kg/m2与(23.68±2.61) kg/m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9.43(1.47~19.80)ng/ml与8.94(0.66~ 19.99)ng/ml]、前列腺体积[37.92(13.99~167.40) cm3与40.78(11.67~188.21) cm3]、PSA密度[0.21(0.04~1.17)ng/(ml·cm3)与0.20(0.04~1.04) ng/(ml·cm3)]、直肠指检可疑阳性率[17.20%(27/157)与21.10%(25/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前列腺癌和CsPCa的检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会阴组与经直肠组前列腺癌检出率[49.68%(78/157)与47.06%(56/119),P= 0.666]和CsPCa检出率[38.22%(60/157)与34.45%(41/119),P= 0.5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会阴组前列腺尖部前列腺癌检出率[54.69%(35/64)]和CsPCa检出率[43.75%(28/64)]均显著高于经直肠组[39.62%(21/53)和20.75%(11/53),均P<0.05]。经会阴组与经直肠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9% (16/157)与12.61%(15/119), P= 0.567]。结论经会阴与经直肠前列腺认知融合靶向活检对前列腺癌和CsPCa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对于尖部前列腺癌和CsPCa,经会阴途径有更高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前列腺疾病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的主要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前列腺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决定了出血是其术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术中出血可影响手术视野、延长手术时间,且不利于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需要输血治疗,造成医疗费用增加、血液资源浪费。因此,在前列腺外科手术中,如何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衍生物,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前列腺外科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本文利用MEDLINE、万方等数据库进行关键词为氨甲环酸、前列腺和止血的文献检索,对氨甲环酸前列腺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高风险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多学科诊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泌尿外科门诊结合多学科诊疗技术接诊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观察组(787例);同时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7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完成率和治疗后的无管生存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残余尿量(PVR)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完成率和术后无管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带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对照组(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风险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门诊接诊治疗中结合多学科诊疗,对患者进行术前充分准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完成率,同时降低术后带管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