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重症医学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急、危重且自身免疫力低下的特点。这类患者在疾病治疗中会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会提升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感染后会导致疾病恶化,严重情况下也会严重威胁自身生命健康。因此,为了保障重症医学科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就必须从有效管理工作实施中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以此从有效预防和管理中实现患者疾病的有效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耐药相关基因pncA突变检测河南省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于河南省10个结核病耐药监测地区就诊的15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年龄、性别、治疗史、痰培养等信息。最终将问卷及菌株标本送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后续研究。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进行吡嗪酰胺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鉴定pncA的突变情况,并与标准菌株H37Rv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吡嗪酰胺耐药表型与抗结核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52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105株为吡嗪酰胺表型耐药菌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链霉素全部耐药的菌株,以及准广泛耐药菌株和广泛耐药菌株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80.39%(82/102)、81.13%(43/53)和92.59%(25/27)。102株菌株的pncA基因发生突变。以表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参照,pncA基因突变检测吡嗪酰胺耐药性的灵敏度为89.52%(95%可信区间81.64%~94.39%),特异度为89.36%(95%可信区间76.10%~96.01%)。共存在100种不同类型的pncA突变,包括80种点突变和20种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有13株菌株存在多个位点突变。7株菌株pncA启动子发生突变,分别为-7G插入突变、-11T到C点突变和-12A到G点突变,3组菌株中pnc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5、0.31±0.08和0.33±0.03,均低于标准株H37Rv(设置其pncA mRNA表达量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2.43、3.65,均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吡嗪酰胺耐药患者和敏感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P=0.02),其中吡嗪酰胺耐药患者治疗6个月末的阴转率为1.08%(1/93),而吡嗪酰胺敏感患者为7.14%(3/42)。结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呲嗪酰胺耐药与pncA基因突变相关,该突变散在分布且具有多样性。吡嗪酰胺耐药患者的痰菌阴转时间可能延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佐匹克隆对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障碍治疗前后状态改善的临床观察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老年痴呆症患有睡眠障碍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以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对照组患者以阿普唑仑片口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系统评估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睡眠状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后2、4周的睡眠障碍状态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57%(33/42)比54.76%(23/42)、92.86%(39/42)比73.81%(31/42)](P<0.05),而且PSQI量表评估分值结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有助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睡眠障碍状态的改善,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1例32岁女性患者因慢性肾病5期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在行规律血液透析后1个月开始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同时间断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蔗糖铁注射液纠正贫血,血红蛋白保持在96 g/L左右,无恶心、乏力等贫血临床表现。服用丙酚替诺福韦8个月后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嗜睡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94 g/L,血清肌酐856 μmol/L;血气分析示pH 7.05,乳酸3.3 mmol/L,动脉血氧分压80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23 mmHg,剩余碱-7.4 mmol/L,碳酸氢根15.6 mmol/L。考虑患者存在乳酸酸中毒,可能与丙酚替诺福韦有关。停用该药,换为恩替卡韦,并予补液、护肝等对症治疗。1 d后,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好转,血气分析示pH 7.25,乳酸2.9 mmol/L,剩余碱-3.0 mmol/L;5 d后,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血气分析示pH 7.45,乳酸1.5 mmol/L,剩余碱-2.0 mmol/L。
简介:摘要1例52岁胃肠间质瘤女性患者,术后1个月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0.4 g口服、1次/d。约5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及皮肤黄染。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8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36 U/L,总胆红素(TBil)32 μmol/L。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停用伊马替尼。进一步检查示白蛋白29.5 g/L,HBV DNA 3.57×106 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1%;腹部增强CT示腹腔积液。患者为e抗原阴性慢性HBV携带者(20余年),结合上述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很可能为伊马替尼诱发的HBV再激活所致。给予抗病毒、保肝与人工肝治疗,24 d后ALT 25 U/L,AST 39 U/L,TBil 165 μmol/L,HBV DNA 659 IU/ml。约5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 262 IU/ml。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依替巴肽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依替巴肽应用情况、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临床处置和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4~86岁,平均63岁;依替巴肽用药指征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9例,盆腔恶性肿瘤切除术前心脏评估者1例。29例有合并用药记录者均联用了肝素类药物,同时联用阿司匹林者25例,氯吡格雷者22例。30例患者应用依替巴肽前血小板计数(PLT)为(129~398)×109/L,用药后降至(<1~78)×109/L,轻度、重度、极重度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1、2、27例。应用依替巴肽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29例为1~24 h(≤6 h者21例),1例为174 h(连续用药168 h)。30例患者中10例无临床症状,14例有出血症状(其中5例合并血红蛋白减少),1例仅出现血红蛋白减少,5例出现其他症状。除1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前已停药6 h外,余29例患者均在血小板减少发生后立即停用依替巴肽;7例未给予其他干预,1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咖啡酸片治疗,其余22例给予输注血小板、输注红细胞等治疗。除1例患者无血小板减少好转时间记录外,29例血小板减少于停药后7 h~12 d好转。3例患者在停药后发现血栓形成(1例死亡)。2例患者再次应用依替巴肽后再次发生血小板减少,停药并治疗后均好转,但1例最终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死亡。结论依替巴肽可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6 h内,可无出血症状。停用依替巴肽并视病情给予输注血小板等治疗,症状多可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吉奥(S-1)引起严重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泪器病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S-1相关严重泪道阻塞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3±8)岁;口服S-1时间为(4.1±1.1)个月,从开始服用S-1至溢泪症状出现的时间为(53.3±31.2)d。12例患者均为双眼患病(12例,24眼),同时出现上下泪小管阻塞(12例,24眼,48个泪小管),其中45个泪小管(93.8%)重度阻塞,3个泪小管(6.2%)中度阻塞。2例患者双眼上下泪小管的泪点(8个)完全闭锁。12例患者中8例双眼(16眼)同时并发鼻泪管完全阻塞,4例患者双眼(8眼)同时并发鼻泪管不完全阻塞。8例患者接受泪道内窥镜下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5例溢泪减轻,3例无好转。2例接受泪囊切开逆行探查疏通泪小管联合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溢泪减轻。2例接受泪囊切开逆行探查疏通泪小管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及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溢泪症状改善明显,仅有轻度溢泪。结论S-1所致严重泪道阻塞以广泛性多部位阻塞为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溢泪症状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评估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四药联用作为进展期胃癌转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研究。收集2019年9月1日—2021年8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纳入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7例。入组患者均接收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阿帕替尼+替吉奥治疗(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注射,第1天;白蛋白紫杉醇240 mg/m2静脉注射,第2天;阿帕替尼500 mg口服,每日1次,第1天至第21天;替吉奥40~60 mg,每日2次,第1天至第14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评估为可R0切除者,则需停药至少2周,并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当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难以忍受的毒性,或者患者撤回同意,或接受转化治疗,则退出研究。主要分析患者转化率、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亚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患者生存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2月15日),中位随访期为19.5个月。17例患者中8例接受治疗后成功进行了手术(转化率为47.1%, 95%CI:0.262~0.690),且均为R0切除。治疗的ORR为47.1%(8/17),DCR达82.4%,中位总体生存期为23.63个月。3例(17.6%)患者发生3级不良事件,包括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疲劳、蛋白尿、肠梗阻等。未发生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在晚期胃癌患者中,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联合作为局部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的转化治疗,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制的毒性,为转化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阿帕替尼作为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中获得阳性结果,提示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时间前移,可能会让这部分患者获益更多。因此,本研究探讨对于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的转化治疗中,联合应用阿帕替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病理确诊为胃腺癌且含有至少一种不可切除因素的Ⅳ期胃癌,不可切除因素包括肝转移、腹膜转移、卵巢转移、cN3伴广泛融合、第16组淋巴结转移以及累犯周围脏器。排除标准:Her2阳性患者以及因存在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化疗者。根据上述标准,对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4例腹膜/卵巢转移(腹膜/卵巢转移组)患者,予以紫杉醇+替吉奥+阿帕替尼方案进行转化治疗(紫杉醇50 mg/m2静脉注射,20 mg/m2腹腔注射,第1、第8天,3周1疗程;替吉奥60 mg,每日2次,第1~14天,3周1疗程;阿帕替尼500 mg/d);另外34例非腹膜/卵巢转移(非腹膜/卵巢转移组)患者,予以奥沙利铂+替吉奥+阿帕替尼方案转化治疗(奥沙利铂130 mg/m2,替吉奥60 mg每日2次,第1~14天,3周1疗程;阿帕替尼500 mg/d)。经多学科联合会诊后评估为可根治手术的患者,停用1个疗程阿帕替尼同时追加1个疗程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分析患者化疗效果、手术情况及生存情况,包括化疗后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和客观缓解率(ORR)以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率以及R0手术切除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OS)和客观缓解率(ORR)。结果腹膜/卵巢转移组中位化疗6(4~9)个周期,非腹膜/卵巢转移组中位化疗5(3~7)个周期。经转化治疗后,68例患者中PR 42例,SD 7例,PD 19例,ORR为72.1%(49/68)。46例患者转化治疗后行手术治疗,手术转化率67.6%(46/68)。R0手术切除率93.5%(43/46),术中清扫淋巴结(56.0±14.8)枚,手术时间(227.0±42.5)min,术中出血(162±44)ml,术后住院时间(13.0±2.9)d。手术组1年OS为97.8%,未手术组1年OS为54.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晚期胃癌患者采取联合阿帕替尼的转化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R0切除率,且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继发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1 12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1 125例住院患者共送检微生物样本9 335份,其中阳性样本1 349份,革兰阴性菌阳性样本占66.4%(895/1 349),革兰阳性菌阳性样本占33.7%(454/1 349);血液样本占44.7%(603/1 349),痰液样本占33.9%(457/1 349),尿液样本占9.4%(127/1 349)。分离出的细菌占比居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1.0%)、金黄色葡萄球菌(21.0%)和肺炎克雷伯菌(18.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77.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8.2%和66.7%,而对万古霉素均未产生耐药。结论血液科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广泛,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应重视对临床医生的抗生素处方培训,优化和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剂量和低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5例。高剂量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2.16±5.05)岁,给予左氧氟沙星0.6 g/d;低剂量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3.27±5.12)岁,给予左氧氟沙星0.4 g/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病灶吸收率、治疗后生命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高剂量组治疗有效率及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5.56%(43/45)、91.11%(41/45),均高于低剂量组75.56%(34/45)、66.67%(3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83、8.073,均P<0.05)。高剂量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分别为(81.25±9.46)分、(81.82±9.39)分、(89.05±8.26)分、(88.03±9.96)分,均高于低剂量组(67.34±7.56)分、(64.31±7.42)分、(65.58±7.47)分、(61.81±7.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肺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7)。结论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病灶吸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增加,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门诊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病原菌的分布,分离的优势菌株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型及携带率。方法收集2017—2019年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钱清分院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样本,并对其进行培养、分离,采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测定大肠埃希菌产ESBL情况,PCR检测ESBL基因型及其携率。结果1 529例患者送检中段尿病原菌阳性392例,阳性率为25.6%。分离到病原菌424株,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70.3%、22.4%和7.3%。大肠埃希菌最常见有226株,其中44.7%(101株)产ELBL,产ESBL菌株CTX-M型和TEM型基因携带率分别为87.1%和70.3%。除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其余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是本地区门诊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其产ESBL率高、CTX-M和TEM为主要携带基因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敏感。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2015—2018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分离菌株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PPNG)、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趋势。方法收集本单位门诊分离培养的淋球菌437株,通过纸片碘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阿奇霉素和四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测出PPNG与TRNG分别为32.7%(143/437)和28.8%(126/437),PPNG呈上升趋势,TRNG呈下降趋势;环丙沙星和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8.0%(428/437)和85.1%(372/437),阿奇霉素耐药率达13.3%(58/437),未发现大观霉素的耐药菌株,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低敏率波动大:7.1%~25.0%和9.2%~33.0%。结论头孢菌素类和大观霉素仍可作为广州地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科学地制定合理抗菌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应持续进行淋球菌耐药性监测。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病原菌耐药性问题严重,我国在多领域已分别建立的耐药监测网络,由于监测技术方法不统一,信息碎片化,无法显示我国病原菌耐药的整体流行趋势和传播规律。因此需构建全国多领域的病原菌耐药监测网络平台,揭示我国病原菌耐药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监测平台中需要使用相匹配的分析指标评价体系。本研究拟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耐药监测分析指标,适用于包括人群、畜牧养殖、环境和食品相关环节等在内的耐药性数据监测与分析。经对我国5个耐药监测网络的调查分析,结合文献及专家调研,初步构建了包含15个病原菌耐药监测分析指标的评价体系,为我国的病原菌耐药监测网络数据收集、整理、评价及预测、预警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