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来自变革的巨大冲击,都面临着痛苦的抉择和存亡的考验,文学当不例外.因此正确地把握文学的特质,充分发挥文学特有的魅力,应是保持文学生命力的明智的举措.一、审美感情的抒写对展示文学的魅有重要作用有着欣赏经验的读者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身不由己地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自然而然与形象同欢共苦.文学作品有如此魅力诱惑读者毫无保留地奉献宝贵的感情,就因为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形象传达的是感情的信息,是感情的洪流裹挟着读者飘游.这也因为文学是一种反映人的生活整体的艺术,是人学,其描绘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实质上就是一种感情的抒发.现实生活中,人有着喜怒哀乐的表现,七情六欲的发泄,酸甜苦辣的品味.文学写人就离不开人的感情的描写,少不了人的感情世界的游历.人是感情动物,文学写人当无法避开人的感情领域另辟蹊径.
简介:摘要:经典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经典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经典文学,以经典文学引领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带领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与经典文学的融合的意义和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简介:战后初期,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时间,是台湾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少见洋溢“左翼思潮”的时光,同时也是“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初相会的时期。本文带入民国历史文化语境,指出在民国机制下“登台”的左翼文学,是战后首波“横的移植”,为台湾注入富于五四与鲁迅经验的“三民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思潮;同时也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争议转嫁来台,因此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上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论争”,实质上正是民国机制的问题另辟台湾战地的讨论。同时,“台湾文学”自身也有对日治时期文学发展的“纵的继承”,因而与民国文学呈现出的左翼/异关怀,已有“阶级与省籍”“理论与实务”的分化。战后初期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交锋的结果,实是二者各行其道,无论是合纵抑或连横,皆不可得。不过,“民国视野”至少为既有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了三项新的可能:一是重新看待“桥副刊论争”的方法;二是关于省籍的问题,并非“本省/外省”的“人”的问题,而是更大的“台湾/民国”的“机制”碰撞结果;三是关于“中国”,因此有“民国/共和国”的区隔,以及深化讨论的可能。
简介:判断动词“是”的来源问题主要有“代词说”“形容词说”和“副词说”.本文试图从方言的角度对江苏方言中的判断句进行分析,推测出判断动词“斗”来源于副词,以求对判断动词“是”的来源调查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