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X线、CT及其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本院近10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肺炎性假瘤病例,通过对比分析。结果(1)病史及症状对诊断本病有帮助;(2)瘤体直径多数3~5cm;(3)较具特征性是“桃尖征”。结论通过分析,影像学是主要检查方法,CT具有明显优势。
简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前者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等。后者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透壁炎症性改变,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两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我国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多年来本病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则非常明显。
简介: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众所周知,流经脑组织的血液占每分搏出量的20%,且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min内脑电活动停止,5min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多种原因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颈部血管的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渐进性的胆固醇沉积引起。当出现脑血流灌注减低时,颅内血管通过侧支循环如颅底动脉环的前后交通支的开放、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等代偿机制维持脑细胞正常代谢所需。此时只要尽早恢复脑血氧供应,就可能保证脑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恢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则出现细胞代谢失常,会导致细胞缺血坏死,进而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下面就各种评估脑灌注的方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AN)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但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总病死率约为40~5O%。90%以上的动脉瘤发生在Willis环前半部,10%以下发生在后半部;多发生于血管分叉处。动脉瘤的早期研究,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就其临床诊断水平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颅内动脉瘤及其影像学超声、X射线技术、MRA技术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论熟悉FNH的CT、MR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蛛网膜颗粒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1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X线检查,12例行MRI检查,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位于横窦,5例位于上矢状窦;10例病灶呈类圆形,8例病灶呈蜂窝状。X线检查显示病灶呈类圆形或蜂窝状骨质破坏。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MRI检查中与脑脊液信号类似。结论MRI能显示大蛛网膜颗粒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蛛网膜颗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有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多层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应用,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结果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边缘光整或不规则,粘膜撑开、展平或破坏中断,浅表溃疡形成,胃肠道受压移位,小肠肠腔狭窄。CT表现为肿瘤向腔内、外生长,可有液化、坏死、囊变,平扫病变为均匀等密度或等密度、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呈中度或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局部管壁增厚,部分肿块内可见不规则钙化。结论胃肠道双重造影,在显示腔内病变及粘膜细微结构,动态观察局部管壁功能状况具有很大优势,而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否伴有转移、初步判定肿瘤的良恶性性质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 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 130 例,对其 超声诊断及相关 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 结果: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在超声声像图表现(边缘形态、有无钙化、有无包膜、回声类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05 );良性结节血流分级以 I、 II级为主(占 81.3%),恶性结节血流分级以 III级为主(占 67.7%),二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 结合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多普勒血流显像对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吸入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是急性渐进性的,可并发肺水肿、肺萎陷、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后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早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合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特征可提高该病的检出率且为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肝占位患者,回顾性分析早期肝癌应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肝细胞癌33例,肝转移癌29例,肝血管瘤28例。结果在动脉期,肝细胞癌多表现为高密度强化,高于肝转移癌,在平衡期、静脉期,肝细胞癌多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较肝血管瘤、肝转移癌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早期肝癌患者,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为疾病诊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常人群腰骶椎的影像学变异,并探讨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来我院体检的500例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有无下腰痛,并观察统计其腰骶椎影像学变异发生率。结果500例体检人员中腰椎(L5)骶化43例,骶椎(S1)腰化6例,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9.8%,与国内外报道相差不大;腰骶椎隐裂人员共89例,总体发生率为17.8%,稍高于文献报道,但无统计学差异;500例体检人员中有107例存在下腰痛,其中23例存在腰椎(L5)骶化,2例存在骶椎(S1)腰化,下腰痛人员中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23.4%,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下腰痛人员中腰骶椎隐裂28例,发生率为26.2%,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结论腰骶椎的正常影像学变异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隐裂等,本研究统计的总体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差不大,但存在下腰痛人员的腰骶椎变异发生率却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笔者认为腰骶椎变异与下腰痛有一定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对腰骶椎变异的详细了解,对下腰痛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三者的总称。是中老年多发病及常见病,发病率颇高,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样化,近几年有年轻化趋势。其病理基础主要是颈椎间盘变性,椎体骨质增生,由此继发颈部生物力学的改变,即颈椎间盘的耐压性及耐牵引力的减低,继而产生椎间盘组织的突出或脱出,椎体间隙变窄、颈椎周围诸韧带的肥厚变性、钙化或骨化,椎体增生的骨赘,椎体之间的结构不稳而发生的椎小关节错位、椎体滑移旋转等病理变化,都将造成椎管、椎间孔、椎动脉孔等神经血管通路的狭窄,即而产生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及颈椎周围组织。继而产生多种临床症状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我们统计了500例经专科检查的颈椎病住院患者,以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现阐明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型引流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的X线平片、心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8”字型心是本病的特征性X线表现,并有肺血增多、心脏及右房室增大;心血管造影及MRI显示肺静脉不引流人左心房,汇成肺静脉总干引流人左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一上腔静脉,在心底部形成宽大的静脉环,并房间隔缺损、右房室腔及肺动脉增大。结论典型的X线平片表现结合临床,可确诊本病,心血管造影、MRI检查是术前确诊并详细了解本病具体畸形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手段,MRI可完全取代创伤性的心血管造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