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减少住院患者HBV传播感染,有必要探讨HBV在住院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对2009~2011年收治的2270名住院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住院患者HBV感染率62.47%,其中HBsAg阳性率12.73%。正常对照组HBV、HBsAg阳性率为50.10%、3.87%.对2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住院患者进行分型,E抗原阳性率35.99﹪,E抗原阴性率64.01﹪。正常对照组E抗原阳性率10.13﹪,E抗原阴性率89.87﹪。对各感染率进行标化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标化后住院患者HBsAg感染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0倍(P<0.01),E抗原阳性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5倍(P<0.01),HBV为健康体检组的1.23倍。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住院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3年期间,在我院分娩的孕期或住院时检测HBsAg阳性而肝功能正常的单胎妊娠母亲及其儿童271对,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两组新生儿均正规进行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随访以7月-1岁龄时HBsAg阳性作为母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婴儿的病毒母婴传播率。结果两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和母乳喂养率等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122例阴道分娩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7.38%;149例剖宫产组婴儿有6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4.03%,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剖宫产没有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藏药得玛十三味红花丸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选择藏药得玛十三味红花丸抗病毒作用、提高患者肝脏功能的药物,并保证休息时间,搭配合理的营养餐,服用得玛十三味红花丸进行治疗,观察患者8周、16周、24周和32周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在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腹胀、小便黄赤、发热、肝大方面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6.76%、88.23%、91.38%、87.80%、100.00%和73.53%。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加,患者的疗效逐渐提高,在32周时,疗效最高,为93.75%,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21,P<0.05)。结论藏药得玛十三味红花丸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至2015间我院收治的9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设为研究组1和研究组2,首先对两组患者实施护肝以及对应的相关治疗,研究组1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1000mg/d的腺苷蛋氨酸治疗,研究组2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在此基础上加用2000mg/d的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1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2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5.56%;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时研究组2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研究组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病人按2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阿德福韦酯组)和B组(安慰剂组),第一阶段,双盲治疗(0~12周),A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片10mg,每日1次;B组服用安慰剂,每日1次。第二阶段,开放治疗(12~48周),A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片10mg,每日1次,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片10mg,每日1次。对比A、B两组的ALT变化情况,HBeAg阴转率、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HBsAg的血清转换率。结果治疗12周后,A、B两组的HBVDNA中位数水平分别为6.53lg/mL、8.32lg/mL,A组与B组相比可显著降低HBVDNA水平,A、B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55.38%、25.08%,AST复常率分别为67.24%、25.01%,A、B两组血清HBVDNA抑制比率分别为8.92%、1.27%;治疗48周后,A、B两组实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时间分别为48周、36周,HBVDNA水平(对数值)分别较治疗前下降3.30、3.40,A、B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2.79%、76.35%,AST复常率分别为92.05%、84.47%,A、B两组血清HBVDNA抑制作用相当。结论阿德福韦酯对乙肝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可以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
简介:摘要简单来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就是指患者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长达半年之久,机体内的病毒并未清理干净,引发肝炎进而发病,也可以说急性乙肝演变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造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原因可能是患者有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病史,但是治疗的并不彻底,使病根遗留在体内。也有部分患者是在新生儿时期就感染了乙肝病毒,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病毒通常不能完全清除,长期遗留后,到壮年时期开始病发。总的来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着较长的潜伏期,是机体的一大健康隐患。在我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有很多,干扰素α-2b就是其中的一种,而近些年我们开始研究中药合并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将针对此进行主要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CRF)患者行血液透析和输血治疗后与感染肝炎病毒(HBV)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IA法检测CRF血液透析患者134例血清中抗-HCV和乙肝两对半。结果经血液血透的CRF患者、输血次数越多、输血量越大感染丙型肝炎的机会就越大。结论血液透析容易感染丙肝病毒,输血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量越多,感染的机会则越大,阳性检出率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0例HBsAg(+)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5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50例,不用HBVac和HB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免疫,可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在免疫规划中有一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