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对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双盲基础上,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以分组结果为划分标准,给予观察组患者恩替卡韦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应答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6.00%vs50.00%,92.00%vs70.00%),以上指标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乙肝病毒应答率和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可宁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为今后此病诊疗积累经验。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8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应用心可宁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对两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4.36%,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DH、AST、CK-MB比对照组变化更显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应用心可宁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LDH、AST、CK-MB水平降低更明显,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上,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2b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以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所接收的100例VMC患儿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VMC患儿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以VMC常规治疗为治疗方法,治疗组患儿则是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采取黄芪注射液治疗为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后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90.0%,由此可知,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儿,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使用黄芪注射液治疗VMC疾病的治疗要更加的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护理。方法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的选入标准随机采用在我院进行治疗病毒性肠炎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并且60例患儿进行平均分组管理,即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研究组的患者使用的护理方案为临床护理路径,而对照组的患者则是选用常规护理作为其首选的护理计划。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一般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止泻、止吐、退热、住院等方面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此法值得在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120例,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式加以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加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临床治疗效果也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其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左卡尼汀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中的治疗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本市某三甲医院接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的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病毒性心肌炎患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左卡尼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5.12%,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2.13%,对照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2.14%,患者治疗满意度为80.35%,对比两组治疗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采取左卡尼汀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治疗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葡萄糖酸辛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86例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选取43例研究独享。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予以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进行治疗。本研究将通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且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眼科2015年3月—2018年2月接收的130例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病人给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130例病人治疗后治愈的有99例,有效的有26例,无效的有5例,治疗有效率为96.15%;130例病人用药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有2例出现眼痒,1例出现灼热感,1例出现轻微的视力模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症状较轻微,不影响治疗;随访半年后,只有2例病人病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54%。结论对单疱性病毒性角膜炎病人采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重症肝炎患者感染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3例已确诊感染的重症肝炎患者(感染组),60例非感染的慢性肝炎患者(对照组),在确诊感染的第一天,两组患者抽静脉血做血培养,同时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色谱法检测血清PCT浓度。以PCT≥0.5ng/ml为阳性诊断标准,对感染组PCT阳性的患者指导临床抗生素治疗,一周后检测血清PCT浓度。结果感染组57例患者PCT≥0.5ng/ml,6例<0.5ng/ml,而对照组仅1例患者PCT≥0.5ng/ml,59例正常,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灵敏度为90.5%,特异性为97.5%。57例PCT阳性患者抗生素治疗后53例PCT<0.5ng/ml。结论血清PCT检测较血培养法快速、灵敏,对重症肝炎患者感染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法研究的临床资料来自于2013年1月到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采取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患者的行为。结果受访的40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得分均位于“中度抑郁/焦虑”区间,患者的疾病认知整体得分不高;有100.0%的患者会将病情告知家属,有57.5%的患者选择接受医院治疗。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整体心理负面情绪处于中度抑郁/焦虑状况,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整体不高,患者的行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检验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检验科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状况将其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各40例,选择同时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的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IgA、IgM、IgG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指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情改善52例,恶化28例,改善组的IgA、IgM、IgG、TBIL指标明显低于恶化组,PTA指标明显高于恶化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检验慢性乙型肝炎,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