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就诊的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小板抑制剂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以曲美他嗪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好转率为92.0%,对照组好转率为72.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运动障碍,不良反应率为8.0%,对照组出现1例肌肉疼痛,不良反应率为4.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应谨慎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稳定性心绞痛 曲美他嗪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优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保证治疗的效果,同时增加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 标签: 预见性 护理干预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肝素钙对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作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组(5000Uq12h皮下注射,连用7天),普通肝素组(对照组肝素50mgq12h肌肉注射)观察疗效结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在低分子肝素钙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在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未见异常改变(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无血小板减少、严重出血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副作用,应用时不需检测凝血指标。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老年人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药内服一熏洗联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临床疗效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从2013年8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探讨对象。将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予骨折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熏洗联合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及功能活动恢复情况、康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及第2个月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治疗后的优秀率试验组(75.0%)明显高于常规组(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缓解、肿胀消失、功能活动康复及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第2个月患者骨痂生长情况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熏洗联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能更快促进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促进肿胀消退、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内服 熏洗 关节功能锻炼 桡骨远端 不稳定型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食管流病(GERD)所致食管外疾病主要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导致食管外不适症状及(或)并发症。近些年来,此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病理生理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为此,其诊断与治疗受到了消化内科及有关学科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在介绍胃食管流病所致食管外疾病及其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其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外疾病 诊治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方法按新的RE诊断及治疗指南,通过电子胃镜进行分析。结果RE内镜下以Ⅰ~Ⅱ级为主,年龄40岁以上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疼痛次之。结论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RE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内镜 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胆汁流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与有效性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胆汁流性胃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对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胆汁流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以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为主,行胃镜检查可确诊,给予西沙比利、铝碳酸镁片、吗丁啉治疗进行4周的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对胆汁性流性胃炎实施诊断时,临床上应该将症状观察与临床检查结合在一起,确诊后,给予以减轻流损害、对胃肠动力进行改善为主的治疗。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对流性咽喉炎患者使用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耳鼻喉科流性咽喉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法莫替丁治疗;治疗组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共同使用促动力剂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站立、卧位最长流时间及RSI评分、RF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流性咽喉炎使用奥美拉唑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帮助患者缓解不适症状;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治疗依从性高,有助于更好的促进恢复并改善预后。

  • 标签: 奥美拉唑 反流性咽喉炎 临床疗效与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食管流病运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我院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诊治的90例胃食管流病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中医内科治疗和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流病患者经过上述的治疗后,中医内科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内科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性食管炎(RE)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通过内镜下确诊GERD的主要分型流性食管炎(RE)2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260患者中Hp阳性率为30.68%,而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19.62%,较同期检查患者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炎患者中Hp阳性感染率男性为20.86%,女性为17.8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性食管炎分级情况随着食管炎Ⅰ~Ⅲ级炎性反应程度增加,REHp阳性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良性疾病,目前的药物能有效的缓解症状,愈合食管炎。患者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积极的药物治疗,是流性食管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关键。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胃食道流病发病因素及临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难治性胃食道流病患者26例,结合病情实际分析难治性胃食道流病发病因素,探讨临床可以采取的临床治疗对策,指导临床诊治实践。结果26例难治性胃食道流病患者经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后,21例患者症状减轻,5例未得到改善,临床有效率达80.76%。结论难治性胃食道流病因素复杂,积极探明病因进行综合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难治性胃食道反流病 因素分析 治疗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7例胃食管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分级比较,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贝拉唑在治疗胃食管流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雷贝拉唑 质子泵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汁流性胃炎临床对比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2例胆汁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就多潘立酮单用治疗(对照组,n=31)与多潘立酮联用铝碳酸镁治疗(观察组,n=31)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胆汁流性胃炎病例采用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症状。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多潘立酮 铝碳酸镁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胃食管流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方法回顾3年来4例胃食管流病误诊病例,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4例病人,误诊时间5~10天,误诊为肺部疾病。结论降低胃食管流病误诊率关键在于提高对胃食管流病的认识,合理选择方法,全面分析检查结果,提高确诊率。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误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胆汁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0名通过胃镜检查确诊的胆汁流性胃炎儿童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50名非胆汁流性胃炎儿童设为对照组,对所有儿童实施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两组患儿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有1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阳性率为28.0%。另外3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胆汁流性胃炎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胃小凹增殖,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较轻,仅能看到非常细微的淋巴滤泡增生,其中有4名患者为中度炎症,另外42名为轻度炎症,有11名患者出现萎缩、肠化;对照组中有3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阳性率为62.0%,31例非胆汁流性胃炎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固有膜有密集炎性细胞浸润,患者的炎症反应比较严重,可看见较明显的淋巴滤泡增生,胃小凹的增生不明显,其中有18名患者为中度炎症,13例为轻度,有2名患者出现萎缩、肠化。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胆汁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胃液内高浓度胆汁;胆汁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并非同一疾病,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慢性炎症。

  • 标签: 儿童 胆汁反流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食管流病(GRED)的关系。方法将经内镜确诊的GERD患者50例及对照组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均行14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进行Hp检测。结果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36.3%,60例对照组Hp感染率5316%,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ERD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可能与胃食管流病的发生有关。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