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4例,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47例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干预后SDS(27.43±4.38)分、SAS(28.24±5.41)分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泌尿外科进行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看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之后的效果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评价其围手术期阶段采取此类护理方法的效果和成效。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进行腔镜手术且处于围手术期的泌尿外科患者群体中,抽取70例进行对比对照的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则积极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两组分别开展临床干预之后的效果情况进行对比,着重评价患者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切口感染、发热、出血为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临床干预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结果 分别开展护理干预之后的结果发现,观察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产生了显著地缩短(P<0.05),而相比之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临床效果较为明显。结论 临床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处于围手术期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选择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开展干预之后,普遍的干预效果较为满意,对于患者疾病干预、健康恢复所带来的影响更加积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围手术期中实施ERAS理念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术后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进半流质时间、自行排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镜下胆囊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优质护理下患者围术期的相应指标变化。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腔镜下胆囊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群体,经过护理分组,回顾两组资料,回顾2020年后入院的20例患者优质护理下,与2020年之前入院的2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患者腹痛、上腹包块、黄疸、消化道穿孔的不良症状几率,并对比护理下患者KPS功能状态评分。结果:优质护理后患者遗留总不良问题占比5%,常规护理后患者的遗留病症占比15%,其中较之优质护理上腹包块、黄疸、消化道穿孔分别有1例,优质护理之下的70%患者可完成自理活动,25%的患者具备基本自理能力,5%患者无法自理,常规护理下总体自理占比80%,15%的患者缺乏自理能力,(P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1例蛛网膜下腔麻醉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月接收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麻醉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体会。结果 患者血压小剂量升压药维持100/70mmHg 左右,时有低热,自主呼吸可,鼻饲流质,头部辅料干燥,局部伤口愈合不良,骨窗压力不高,查体:神志中度昏迷,双眼向左侧凝视,双侧瞳孔左:右约2:3.0mm,光反射迟钝,气管切开通畅,颈软,双肺呼吸痰鸣音,腹平软,肌张力不高,肢体刺痛稍屈曲。出院医嘱1、门诊随诊,注意休息;2、院外继续治疗;3、适时行CT复查;4、术后三月行颅骨修补术。结论 1例患者在接受蛛网膜下腔麻醉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且接受护理能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需进行新生儿置管的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的成功率与具体情况。结果X光摄影定位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胸椎第5节至第7节之间位置的34(85.00%)例,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胸锥第3节至第2节之间位置的2(5.00%)例,位于第8节至第10节位置的2(5.00%)例。出现了P波,但波动幅度不明显,且未显著提示出导管深浅变化的1(2.50%)例,仅出现无特异性P波的情况2(5.00%)例。存有特异性P波患者38例,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患者37例,成功率为92.50%:导管位置不理想的患者1(2.50%)例。无特异性P波的患者2例。结论 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新生儿的PICC尖端定位能够较为精确地判断出导管尖端的最优位置,一次性成功置管的比率较高,且操作较为简单,建议在临床置管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对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1年11月接诊且行PICC置管的74例患者,且全部受试者行PICC置管术时采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分析疾病类型、P波形态变化。结果:(1)74例PICC置管患者均为血液或实体恶性肿瘤,且在患者数量方面,以急性髓系白血病(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肺癌(12例)、结肠癌(10例)居多;(2)全部入组病例中6例未引出双向P波、特征性高尖P波,42例先有双峰P波后出现高尖P波,46例出现双向P波,69例出现II导联存在特征性高尖P波。结论: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时,通过观察P波形态变化(双向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峰P波),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细节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后实施不同护理,并比较结果。结果:VAS评分、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研究组均更低(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细节护理干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