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4%中性甲醛及Bouin液两种固定液对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的淋巴结石蜡病理切片质量的影响,优选适用淋巴结制片的固定液。  方法 选择4%中性甲醛及Bouin液两种固定液,对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的淋巴结进行固定,常规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比观察其染色效果。  结果 4%中性甲醛及Bouin液两种固定液对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的淋巴结石蜡病理切片质量存在影响,4%中性甲醛固定的切片偏厚、易碎、不完整、有大空洞,组织结构欠清晰,染色对比不良;Bouin液固定的切片完整易切、平整不脱片、薄厚适中,组织结构较清晰,层次分明。结论 Bouin液固定的有大量脂肪组织的淋巴结切片顺利,着色良好,不引起收缩、空洞及过度硬脆。

  • 标签: Bouin液  4%中性甲醛 固定液 脂肪组织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中,探究临床治疗阶段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活动中,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有43例,在入院时间方面进行调查,跨越了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且全部患者均诊断为:足部软组织缺损,而后提供临床治疗,所用技术为: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方案,总结最终疗效。结果:关于切口美观度评分,即:VSS评分,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技术干预后,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统计值为(7.28±1.23分),总有效率为97.67%(42/43),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临床治疗阶段,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确切,显著表现在:改善患者足部功能,提高美观度、总有效率方面,具备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 总有效率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 简介:[摘要]  报告1例误诊为“皮肤疖”的皮肤型窦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患者女 37岁,左面颊红斑丘疹1年余。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颊可见一处蚕豆大小红肿性斑块,边界清,质硬,边缘可见红褐色丘疹。组织病理:真皮层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团块状浸润;组织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淡染,部分胞浆泡沫化,少许淋巴细胞穿入组织细胞。诊断:皮肤型窦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面部皮损予手术切除,术后未见新发皮疹,随访中。

  • 标签: []  窦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 皮肤 面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氧化苦参碱对Ⅱ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 24只适龄SD大鼠随机抽出8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高糖饲料喂养,并在适宜阶段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5mg/kg),若检测指标显示大鼠消瘦、高血糖、多食、胰岛素水平偏低、葡萄糖耐量偏高,即为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取建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等分为2组,其中1组以氧化苦参碱(25mg/kg)灌胃,1次/d,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胃。连续给药28天后,取血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胰岛β细胞数量及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胰腺组织形态明显损伤,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β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均P<0.05),胰岛β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氧化苦参碱组大鼠胰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血清胰岛素水平、胰岛β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胰岛β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减轻Ⅱ型糖尿病对胰腺组织的损害作用,同时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干预Ⅱ型糖尿病并延缓其发展。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胰岛β细胞 氧化苦参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根据孕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检测结果,这些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40例。在免疫组化实验中,我们对两组患者的C-erbB-2阳性表达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C-erbB-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型C-erbB-2阳性率与 B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和C-erbB-2的检测,可以为病人的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

  • 标签: 免疫组化仪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中使用免疫组化检验技术的效果,分析对提高确诊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62例于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来我院接受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匀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中应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验技术,观察两种方法制片优良率,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片优良率为96.77%,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7.41%,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同参照组的74.19%相比,观察组患者检出率高达96.77%,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将免疫组化检验技术应用到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学检验中,有助于提高制片质量,进而提高确诊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肝脏穿刺 病理组织检查 免疫组化检验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DF)创面用创面负压治疗(NPWT)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1.1.1-2023.1.31期间60例DF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患者创面行常规换药治疗、观察组(N=30)患者创面行NPWT;对比两组治疗前后Ⅰ、Ⅲ型胶原蛋白相关指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Ⅰ、Ⅲ型胶原蛋白面密度值差值、相对蛋白表达值差值、相对mRNA表达值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F创面行NPWT可有效上调创面肉芽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 标签: 创面负压治疗 糖尿病足 肉芽组织 胶原蛋白 创面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烧伤后严重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烧伤后严重组织缺损患者,创面处理中均采用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并配合科学护理辅助,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情况、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结果 60例患者经过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创面愈合时间20-32d,平均(27.12±3.61)d,换药次数6-18次,平均(12.63±2.85)次,治疗总有效率96.67%(58/60),护理满意度91.67%(55/60)。结论 烧伤后严重组织缺损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吸引技术临床疗效好,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少,患者满意度高,建议推广。

  • 标签: 负压封闭吸引技术 烧伤 组织缺损 创面处理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对象乳腺癌患者共102例,分组:以术后乳腺肿瘤标本雌激素受体检测结果为基础,分为阳性组(雌激素受体以及孕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组(雌激素受体以及孕激素受体阴性),对比两组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 阳性组乳腺肿瘤标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组,乳腺肿瘤标本HER-2(-)>阴性组,阳性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阴性组,P<0.05。结论 落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为乳腺癌病例诊断提供参考,同时可明确乳腺肿瘤标本HER-2阳性率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 标签: 乳腺癌 病例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皮瓣与外固定架联合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在本院骨科病例系统中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94例,将患者资料合理打乱,其中47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另外47例患者设定为参照组。参照组按照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护理要求开展一般护理,实验组主要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护理干预产生的影响。结果: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差于实验组(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伴小腿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与外固定架联合治疗患者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 标签: 胫骨骨折 皮瓣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肺组织及血清炎性因子的作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胸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干预对照组,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观察组,对比两组肺组织和血清炎性因子。结果: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肺组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利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肺组织

  • 标签: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 肺组织 血清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中末节或指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部微型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腕部掌侧,切取面积为3.5cm×3.0cm~3.0cm×2.0cm。结果:8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随访3~6月,平均4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相仿,无明显臃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7mm,供区直接缝合,呈线型疤痕愈合,无明显增生。结论:应用桡动脉掌浅支腕部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方便,供区损伤小,皮瓣感觉外形恢复良好,是修复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手指皮肤 软组织缺损 桡动脉掌浅支 腕部微型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6-甲基腺嘌呤(m6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对结直肠癌中m6A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进行汇总分析,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下m6A调控因子的基因表达进行对比统计,对不同表达m6A的结直肠癌病例做生存分析。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绑定蛋白1(IGF2B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绑定蛋白3(IGF2BP3)和YTH结构域m6A RNA结合蛋白1(YTHDF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较正常组织高表达(TCGA-COAD比IGF2BP3:12.80比204.46,logFC=4.00,P=0.003;YTHDF1:2 347.56比3 712.77,logFC=0.66,P < 0.001;TCGA-READ比IGF2BP1:6.20比359.32,logFC=5.82,P=0.007;YTHDF1:2 470.10比4 369.09,logFC=0.82,P=0.020);将TCGA和GEO数据库做交集后,发现甲基转移酶样14(METTL14)、YTH结构域m6A RNA结合蛋白3(YTHDF3)和α-酮戊二酸依赖的加双氧酶AlkB同源蛋白5(ALKBH5)均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下调(TCGA-COAD比METTL14:1 051.56比711.40,logFC=-0.56,P < 0.001;YTHDF3:4 613.85比3 155.05,logFC=-0.55,P < 0.001;ALKBH5:4 250.10比2 555.55,logFC=-0.73,P < 0.001;TCGA-READ比METTL14:1 113.3比674.36,logFC=-0.72,P < 0.001;YTHDF3:5 034.30比3 331.95,logFC=-0.60,P=0.004;ALKBH5:4 902.20比2 529.71,logFC=-0.95,P < 0.001;GEO-CRC比METTL14:6.58比6.33,logFC=-0.06,P < 0.001;YTHDF3:6.28比6.20,logFC=-0.02,P=0.002;ALKBH5:5.07比4.98,logFC=-0.02,P < 0.001)。在不同分子分型结直肠癌中IGF2BP2、HNRNPC、TP53和YTHDF2在KRAS突变中低表达(IGF2BP2:48.53比44.04,t=2.64,P=0.008;HNRNPC:121.30比112.60,t=2.32,P=0.020;TP53:65.30比60.26,t=2.11,P=0.034;YTHDF2:54.07比51.19;t=1.97,P=0.048)。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IGF2BP1在淋巴结阳性(8.97比6.11,W=20 008,P=0.002)、存在远处转移(8.94比6.41,W=19 104,P=0.009)及Ⅲ~Ⅳ期(7.46比7.13,W=8 779,P=0.025)的结直肠癌中较对照组升高。ALKBH5高表达、高龄、存在脉管侵犯和病理分期晚与较短生存期显著相关(ALKBH5高表达比ALKBH5低表达:5.85年比NA,HR:1.63,95%CI:1.071~2.491,P=0.021。> 68岁比 < 68岁:6.78年比NA,HR:1.59,95%CI:1.049~2.422,P=0.047。Ⅲ~Ⅳ期比Ⅰ~Ⅱ期:4.55年比8.33年,HR:2.89,95%CI:1.895~4.425,P < 0.001。有静脉侵犯比无静脉侵犯:5.48年比NA,HR:2.82,95%CI:1.672~4.783,P < 0.001)与生存时间短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m6A中的部分调控因子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相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n6-呋喃甲基腺嘌呤 蛋白甲基转移酶类 癌症基因组图谱 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 标签: 肿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 小圆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定向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在腹部瘢痕整复中的扩张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腹部瘢痕患者,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12~51(31±12)岁,Ⅰ型瘢痕患者12例、Ⅱ型瘢痕患者8例。Ⅰ期在瘢痕两侧置入额定容量为300~600 mL的扩张器2或3枚,其中至少1枚额定容量为500 mL(作为后续观察对象)。拆线后开始注水治疗,扩张时间为4~6个月,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量2.0倍后,Ⅱ期行腹部瘢痕切除+扩张器取出+局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分别测定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量1.0、1.2、1.5、1.8、2.0倍时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并计算扩张相应倍数(1.0、1.2、1.5、1.8、2.0倍)和相邻倍数区间(1.0~1.2、1.2~1.5、1.5~1.8、1.8~2.0倍)时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测定术后0(即刻)、1、2、3、4、5、6个月时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并计算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1、2、3、4、5、6个月)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0~1、1~2、2~3、3~4、4~5、5~6个月)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与扩张1.0倍[(287.6±2.2)cm2、(47.0±0.7)%]比较,扩张1.2、1.5、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315.8±2.1)、(356.1±2.8)、(384.9±1.6)、(386.2±1.5)cm2,(51.7±0.6)%、(57.2±0.6)%、(60.4±0.6)%、(60.5±0.6)%]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46.04、90.38、150.14、159.55,45.11、87.83、135.82、118.48,P<0.05);与扩张1.2倍比较,扩张1.5、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49.82、109.64、122.14,144.19、49.51、105.85,P<0.05);与扩张1.5倍比较,扩张1.8倍(t值分别为38.93、39.22,P<0.05)、2.0倍(t值分别为38.37、38.78,P<0.05)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均明显增加;与扩张1.8倍比较,扩张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表面积和扩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1、4.72,P>0.05)。与扩张1.0~1.2倍比较,扩张1.2~1.5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明显增加(t=6.95,P<0.05),扩张1.5~1.8、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5.89、40.75,P<0.05);与扩张1.2~1.5倍比较,扩张1.5~1.8、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0.50、41.92,P<0.05);与扩张1.5~1.8倍比较,扩张1.8~2.0倍时患者扩张处的皮肤扩张率明显降低(t=32.60,P<0.05)。与术后0个月比较,术后1、2、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61.66、82.70、96.44、102.81、104.51、102.21,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2、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37.37、64.64、69.40、72.46、72.62,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32.29、50.00、52.67、54.76、54.62,P<0.05);与术后2个月比较,术后3、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52.41、60.41、70.30、65.32,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52.97、59.29、69.68、64.50,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4、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均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5.53、38.00、38.52,P<0.05)、回缩率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25.36、38.59、37.47,P<0.05);与术后4个月比较,术后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t值分别为41.10、50.50,P>0.05)和回缩率(t值分别为48.09、50.0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5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表面积和回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40、9.59,P>0.05)。与术后0~1个月比较,术后1~2、2~3、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3.56、40.00、49.21、53.97、57.68,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术后2~3、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2.37、27.72、30.16、31.67,P<0.05);与术后2~3个月比较,术后3~4、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3.73、41.31、54.10,P<0.05);与术后3~4个月比较,术后4~5、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0、23.60,P>0.05);与术后4~5个月比较,术后5~6个月患者修复处的皮肤回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0,P>0.05)。结论扩张器能有效扩张腹部皮肤,从而修复腹部瘢痕畸形,注水扩张达扩张器额定容量1.8倍后维持扩张1个月,可以作为Ⅱ期手术时间节点。

  • 标签: 瘢痕 扩张术 组织扩张装置 腹部 扩张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6例COPD患者分组对照,均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常规组辅以普通护理,研究组辅以人文关怀护理,分别38例。结果:研究组SGRQ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COPD 有创机械通气 人文关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保证。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公立三甲医院基层党支部组织,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医院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公立三甲医院的研究重点。基层党支部组织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思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凝聚教育合力,聚焦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廉政建设内容,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标签: 党风廉政建设 公立 三甲医院 基层党支部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游离皮瓣移植术应用在头皮烧伤整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1月-2023年6月间,共60例头皮烧伤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组为随机,组名为对照组、观察组,组内成员数量各为50例。通过对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明确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游离皮瓣移植术治疗相比,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应用效果更好,可以使患者创面快速愈合,加快康复速度,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游离皮瓣移植术 头皮烧伤 整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