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估股骨粗隆骨密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内固定的方式完成,测量对侧股骨粗隆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0例)、骨密度减低组(26例)及骨质疏松组(34例),比较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结果术后共有7例患者接受了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为(358.46±125.22)ml。三组总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P>0.05),三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56.22、49.84,P均<0.05)。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密度正常组和骨密度减低组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分别=6.32、4.68、5.97、4.26,P均<0.05),骨密度正常组和骨密度减低组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D-t分别=1.02、0.84,P均>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主要以隐性失血为主,股骨粗隆骨密度是影响隐性失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积极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 卒中后 的 隐性误吸 临床治疗上 舌肌康复 训练 器 和 吞咽康复 疗法联用价值。 方法 : 把在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2 月来本院接受临床治疗 卒中后 的 隐性误吸
简介:背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与其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但髋部骨折术前营养状态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和术前均常规行血清实验室检查。根据MN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潜在营养不良组和营养不良组。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入院时和术前红细胞压积,计算术前血容量和隐性失血量,按照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例分为低和高隐性失血量患者。比较各营养状况组间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的差异。结果结果:共纳入528例患者,平均年龄(77.6±9.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60.4±65.8)ml,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组[(166.4±46.5)ml,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平均为6.3%±1.5%,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组(4.0%±1.3%,P〈0.05)。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术前隐性失血量数据分析:营养不良组〉潜在营养不良组〉营养正常组,营养状况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而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入院时营养状况是术前隐性失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围手术期高隐性失血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简介: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髋部骨折作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为了避免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所带来的致命性并发症,对于该类患者目前主张比较积极的手术治疗.但是该类骨折手术治疗后很多患者出现严重贫血,其贫血程度与术中失血量并不相符,因此有学者”[1-4]提出了“隐性失血”的概念.Smith等[1]研究发现,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可能存在较多的隐性失血,而且囊外骨折的失血量较囊内股骨颈骨折明显增多,可能是由于囊外骨折如股骨转子问骨折时出血的骨小梁面积较大,因此隐性失血量较多。该研究也说明股骨近端骨折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容忽视的,且手术方式也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因素[3]。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髋部常见骨折,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因此围手术早期的死亡率相当高。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关节囊外,极少影响股骨头的血供。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牢固固定是目前基本的治疗原则,大多数患者可通过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5]。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I成像对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65例疑似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先后行MRI、CT检测以及病理检测,判断MRI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测确诊患者53例,MRI检测的患者SE、SP、AC均高于CT检测,差异显著(P<0.05),MRI检测对于具体症型的确诊率显著较高,与CT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病症,MRI检测能帮助医师迅速准确的对患者病灶进行确诊,这对于该病症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护理疗效。方法:获得院伦理委员会准许和患者以及家属同意后,抽选本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接受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88例,使用计算机乱序法进行分组,即实验A组(n=44,药物治疗)和实验B组(n=44,当归补血汤治疗)。在整个治疗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要准确和详细记录下需要进行观察的护理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实际效果。结果:根据研究数据可知,实验B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实验A组患者,P<0.05。结论:就本次研究所得的具体数据做对比分析发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当归补血汤护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护理疗效,采用该治疗方式比之于实施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护理疗效。方法:获得院伦理委员会准许和患者以及家属同意后,抽选本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接受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88例,使用计算机乱序法进行分组,即实验A组(n=44,药物治疗)和实验B组(n=44,当归补血汤治疗)。在整个治疗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要准确和详细记录下需要进行观察的护理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实际效果。结果:根据研究数据可知,实验B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以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实验A组患者,P<0.05。结论:就本次研究所得的具体数据做对比分析发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当归补血汤护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护理疗效,采用该治疗方式比之于实施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MRI)检查对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8例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均进行CT、MRI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18例患者中,CT诊断明确骨折为12例(主要表现为骨小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显示骨折断端良好对位);MRI诊断明确骨折为17例(T1WI显示骨髓腔有条状或线状低信号影、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脂肪抑制序列可见条状或线状高信号影)。MRI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为17(94.44%),明显高于CT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12(6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诊断采用MRI检出率更高,且对于疑似骨折行进一步MRI检查可减少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发生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全面评估围术期风险,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北京燕化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3年10月89例股骨颈骨折拟行TH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隐性失血量分为两组,隐性失血组≥480 mL的41例患者为高失血组,隐性失血组<480 mL的48例患者为低失血组,采用自行设计的THA患者资料收集Excel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Garden分型、身体状况、手术时间及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失血组患者男性、骨质疏松构成比较高于低失血组, Garden分型Ⅳ型构成比例大于低失血组;高失血组术后第3dHb下降值高于低失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不是THA术后高隐性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Garden分型Ⅳ型、骨质疏松、术后第3dHb下降值高是THA术后高隐性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59,0.983, 0.735;95%CI:1.019-1.968;0.592-2.281;0.540-1.173)。结论:Garden分型Ⅳ型、骨质疏松、手术时间长、术后第3dHb下降值高是THA术后发生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在操作中对Ⅳ型、骨质疏松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控制手术时间,密切监测Hb变化,以降低高隐性失血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对我院疑似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以最终诊断结果为依据,观察CT与MRI的诊断结果以及诊断效能。结果:最终诊断结果显示,50例疑似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中,确诊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38例。CT显示,阳性40例,阴性10例,误诊8例,漏诊6例。MRI显示,阳性38例,阴性12例,误诊1例,漏诊1例。CT与MRI在误诊率以及漏诊率上差异显著,P<0.05。MRI灵敏度97.37%、特异度91.67%、准确度96.00%、阳性预测值97.37%以及阴性预测值91.67%,均高于CT的84.21%、33.33%、72.00%、80.00%、40.00%,P<0.05。。结论:在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诊断中,MRI的诊断效能高于CT,更利于医师鉴别诊断,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从而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隐性脊髓栓系综合征(occult tethered cord syndrome,OTCS)患儿行终丝离断术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OTCS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32例OTC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6.8±1.6)岁,术后随访时间为(6.52±1.23)年。32例中4例骶尾部皮坑,2例大便失禁,4例便秘,大便2~4 d/次;6例小便失禁,14例尿频、尿急;19例下肢肌力异常。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行腰骶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尿常规、尿流动力学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通过测定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膀胱顺应性及膀胱残余尿量等指标评估患儿术后的改善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计算其改善率及改善指数。结果术后1例大便失禁恢复,2例大便恢复至1 d/次;5例小便失禁改善,11例尿频尿急改善,5例下肢肌力增强;术后14例膀胱残余尿量减少;膀胱容量为(116.1±46.8)ml,平均预期改善76.4%,P=0.017;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为(44.0±13.2)cmH2O(1 cmH2O=0.098 kPa),平均预期改善10%,P=0.001;膀胱顺应性为(41.5±16.6)ml/cmH2O,平均预期改善27.3%,P=0.01;膀胱残余尿量(3.6±3.2)ml,平均预期改善52%,P=0.01;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21例患儿改善率>25%,改善指数为(2.24±1.42)。结论终丝离断术可改善OTCS患儿的临床症状,疑似OTCS的患儿应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可行手术治疗。
简介:背景:髋、膝关节置换术在髋、膝损伤的老年患者中应用广泛,不过术后患者多伴有贫血症状,贫血导致伤口愈合慢,易感染等,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目的:探讨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后显、隐性失血情况及输血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拟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6例,均符合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适应证且为初次手术,分为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组(髋关节组)44例,其中,24例为肥胖患者,均未采用引流血回输系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组(膝关节组)52例,其中,29例为肥胖患者,19例采用引流血回输系统。通过Gross方程着重计算两组的实际总失血量、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探讨隐性失血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结果:髋关节组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量的31.5%(477ml/1512ml),膝关节组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量的51.3%(769ml/1499ml),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组与膝关节组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膝关节组引流血回输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高于未行血液回输患者(P〈0.05)。结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高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使使用引流血回输亦达不到完全满足机体恢复循环的需要,需加强对患者血容量的补给,此外,正确认识隐性失血可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引导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尽早开展关节功能训练。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胎儿的PKHD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引产胎儿的新鲜组织及父母外周静脉血进行相关基因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分析及位点验证。结果胎儿组织样本检测到PKHD1基因存在c.5336A>T(p.Asn1779Ile)和c.9455delA(p.Asn3152Thrfs*10)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父亲携带c.5336A>T(p.Asn1779Ile)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9455delA(p.Asn3152Thrfs*10)杂合变异,因此胎儿的变异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经检索相关数据库及文献均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PKHD1基因的c.5336A>T和c.9455delA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临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