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32岁,于2006年9月底感左胸痛,无发烧、咳嗽、乏力、盗汗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双肺未见异常。10月1日收入收住解放军结核病医院,5μPPD、结明试验3次均呈阴性,血沉正常。1周后排除结核转入呼吸科治疗,给予青霉素、头孢唑林钠静点7d,左侧胸水较前增多,10月31日再次请解放军结核病医院会诊认为无诊断结核病依据,予以排除,建议继续抗炎治疗。11月9日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左侧较右侧明显,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门诊检查治疗,行胸部CT及B超提示左侧胸水最太无回声区3.5cm×1.2cm,右侧1.2cm×1.5cm,11月15日给予抗结核治疗:雷米封0.3g/d、利福平0.45g/d、乙胺丁醇0.75g/d、吡嗪酰胺1.5g/d口服。12月6日B超示双侧胸水减少,患者胸痛明显减轻。12月27日胸部CT、B超检查双侧未见胸水。

  • 标签: 双侧胸腔积液 结核性胸膜炎 非典型 结核病医院 双侧胸水 误诊
  • 简介:摘要通过一例子宫非典平滑肌瘤的特殊生长方式,探讨子宫非典性平滑肌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摸索与子宫典型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这一例子宫非典性平滑肌瘤的病理学形态见肿瘤细胞似浸润性生长于子宫肌层之间,细胞核轻-中度异型性,但无明确的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且核分裂象小于6/10HPF,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子宫非典性平滑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瘤的少见类型。与平滑肌肉瘤的鉴别最重要的是依赖于其核分裂的数目以及肿瘤的凝固性坏死,并且这种诊断还要与肿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相结合,避免误诊或过度诊断。

  • 标签: 子宫非典型平滑肌瘤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非典抗精神病药物出现的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中涵盖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代谢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根据这些年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非典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展开了综述,并且给予了相应的处理以及预防方法。

  • 标签: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处理和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性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9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经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APA的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表现,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辅助检查、治疗结果及预后等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纳入本研究的16例APA患者的临床分析结果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发病年龄为23~59岁[(40.8±10.7)岁];15例为绝经前女性,1例为绝经后女性。②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异常阴道流液、尿频与尿痛、盆腔包块分别为12、2、1及1例。③术前合并症:术前合并≥1种合并症,如不孕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非典增生等为11例,其余5例无合并症。④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为3例;提示子宫内膜回声欠均匀、泡状液性暗区、宫腔内血流信号丰富,未见确切占位为5例;提示宫腔内占位位于宫腔中下段,宫腔内血流信号丰富为8例。⑤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APA伴子宫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为5例,其中APA伴子宫内膜灶性癌变、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子宫内膜癌肉瘤及子宫内膜非典增生,分别为2、1、1与1例;而APA伴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以及单纯性APA伴鳞状上皮化生,分别为1、1与9例。⑥治疗及随访:6例接受子宫切除术;10例接受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其中,6例有生育要求,术后仅1例自然妊娠,但是最终流产,其余5例均未妊娠。对16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1例失访,对其余15例随访7~8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尚未见APA复发。结论APA多发生于绝经前女性,常合并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前诊断困难,需根据术后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对于有生育需求的APA患者,采取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自然妊娠率较低。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腺肌瘤 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 病理学,临床 子宫切除术 宫腔镜检查 预后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增生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1年5月之间,选取的对象为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2例子宫内膜非典增生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孕激素治疗)41例和观察组(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联合孕激素治疗)4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妊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12%)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0.73%)更高,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患者的复发率(31.71%),观察组患者的总妊娠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妊娠率(65.85%),两组对比(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增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也能有效避免复发率,提高妊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 标签: 宫腔镜联合孕激素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病理大切片技术在甲状腺非典腺瘤临床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1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非典腺瘤腺叶切除术后的35例甲状腺非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7例作为研究组行病理大切片诊断,18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切片诊断。以标本的包膜侵犯、血管侵犯、制片耗时、阅片用时、耗材价值等为变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于肿瘤包膜侵犯及血管侵犯的阳性检出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在肿块直径>2cm时研究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片制作、诊断时长以及标本制作材料用量方面,研究组的诊断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在材料使用方面更经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大切片技术与常规切片相比,在病理诊断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制片、诊断用时及耗材用量上,病理大切片有着显著优势,可以明显提高制作切片和诊断的效率,同时节省医疗耗材,值得在甲状腺非典腺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甲状腺非典型腺瘤 病理大组织切片技术 临床病理诊断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B超及 CT在非典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工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3月至 2016 年 12月 60例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非典急性阑尾炎患者的 CT、 B 超 检查资料、结果 CT组诊断符合率( 93.33%)明显高于 B超组诊断符合率( 73.33%),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非典急性阑尾炎患者采取 CT进行诊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B超 CT 非典型急性阑尾炎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转移瘤非典多层螺旋CT(MSCT)多形性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和陕西省肿瘤医院168枚肺部转移瘤的MSCT胸部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转移性腺癌(88枚)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80枚)。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肺部转移瘤非典MSCT的影像学征象,逐一标记后归类,比较两组非典MSCT影像特征间的差异,分析转移性腺癌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组内病灶大小与非典MS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肺部转移性腺癌和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毛刺征分别为61枚(69.32%)、28枚(3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11,P<0.001);胸膜凹陷征分别为48枚(54.55%)、16枚(2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6,P<0.001);空泡/空洞征分别为10枚(11.36%)、61枚(7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03,P<0.001);含气支气管征分别为43枚(48.86%)、13枚(1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57,P<0.001);晕征/磨玻璃影分别为58枚(65.91%)、37枚(4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1,P=0.01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呈正相关(r=0.270,P=0.011;r=0.226,P=0.035);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结节大小与非典MSCT影像特征均无关(均P>0.05)。结论肺部转移性腺癌非典MSCT多表现为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含气支气管征及晕征/磨玻璃影,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多表现为空泡/空洞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肺部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有相关性。

  • 标签: 肺转移性肿瘤 肺腺癌 肺鳞状细胞癌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FNE)患儿的临床特征、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并总结我国KCNQ基因突变所致癫痫患儿的遗传学特点。方法选择2021年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延迟在3个月龄癫痫发病的BFNE患儿(先证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家系调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等。以"KCNQ基因""癫痫"为中文关键词,以"KCNQ gene""seizures""epilepsy""convulsion"为英文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年限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今),以及Google Scholar、PubMed数据库(年限设定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检索,总结我国KCNQ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遗传学特点。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与本例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例患儿为3个月龄女婴,因"反复抽搐1 d"入院。其头颅MRI未见异常;脑电图结果提示多灶性癫痫波发放。调查本例患儿家系3代8人发现,先证者(本例患儿)及其父亲、祖父均发生婴儿期惊厥,非新生儿期发病,其父亲、祖父的BFNE均于1岁左右消失。对本例患儿经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至9个月龄后抽搐发作停止,随访至1岁1个月亦未再发。②本例患儿及其父亲、祖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存在KCNQ 2基因2号外显子存在c.373dupG(p.A125fs)杂合突变。与BFNE相关。③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检索策略,共检索到129篇国内关于KCNQ基因突变致癫痫发作的相关研究文献,纳入研究的中国患儿为129例,加上本例患儿共计130例。这130例患儿中,72例的起病年龄为0~28 d,56例为29 d至2岁,2例>2岁;KCNQ 2、3基因突变各为119例与11例;随访105例,51例患儿合并智力/发育障碍,其中KCNQ 2、3基因突变各为50例与1例,5例患者死亡,均为KCNQ 2基因突变,其余患儿智力/发育正常。本组130例KCNQ基因突变致癫痫患儿中,108例接受药物治疗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69.4%(75/108),105例接受随访患儿的死亡率为4.8%(5/105)。结论KCNQ 2基因c.373dupG(p.A125fs)突变,可能为本例患儿家系BFNE发病的分子遗传学致病机制。国内KCNQ基因突变致癫痫患儿以KCNQ 2基因突变为主,患儿多于2岁内起病,并且KCNQ 2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相较于KCNQ 3基因突变患儿预后更差。

  • 标签: KCNQ 2钾通道 移码突变 抗惊厥药 基因检测 遗传突变 系谱 癫痫,正常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硬化性骨母细胞肿瘤(atypical sclerosing osteoblastic neoplasm,AS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佛山市中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的3例ASON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3例ASON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3、28及48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左肱骨、颈椎及腰椎。影像学提示为孤立性膨胀性病变,溶骨或硬化为主,可见髓内硬化缘。临床治疗主要行病灶刮除术,均未进行放化疗。3例ASON分别随访5、7、26个月,尚未见复发。组织病理学显示病变由弥漫片状分布的致密瘤骨区及少量经典型骨母细胞瘤区组成,其中1个病例骨母细胞呈上皮样;免疫组织化学示3例ASON瘤细胞均为FOS及FOSB弥漫强阳性,IMP3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1%。结论ASON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成骨细胞肿瘤,基于有限的病例分析,其生物学行为介于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之间,属于一种交界性-低度恶性的骨肿瘤,因其局部复发率较高,保持切缘阴性的病变完整切除是比较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非典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38例非典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通过相应的治疗后治愈率达到100%,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对非典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进行临床诊断,同时再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并且给予早期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早期 非典型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非典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妇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非典子宫内膜增生患者60例,依据治疗药物分组,其中对照组(n=30)采用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观察组(n=30)采用醋酸甲羟孕酮,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低于对照组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甲羟孕酮治疗非典子宫内膜增生临床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 标签: 醋酸甲羟孕酮 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