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内容摘要通过深度解读教材,研究孩子们的心龄特点,努力让作业深入“趣”出,变得更有意思;“意”味深长,变得更有意义。让孩子们不再被繁琐、枯燥、单调的机械作业所包围,让作业的经度更长,纬度更宽,世界更加广阔。
简介:“意”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围之一。“意”的理论源远流长,它最先并非出现于画学著作中,而是出现在哲学领域里,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以表意为目的。《庄子》篇中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就是说前者是工具,后来是目的,不能拘泥和执着于工具的“言”,而忘却了“得意”的目的。“意”作为美学范畴一经提出,势必会影响到绘画领域,在中国古代画学中,对“意”的研究历代论者众多,各家各派之论虽皆大同存小异,释解仍有不一,这就导致后人对“意”的含义的认识或宽泛或朦胧不清。在中国美术史上比较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中,首次提出“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的画论家谢赫和姚最。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刘顼的画“用意连绵”,姚昙度“天挺生知,
简介: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大量写景状物的作品,“情”和“景”成为诗歌的构成要素。著名的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情,曰景。”这里的“情”就是指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景”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物等。那么,“情”和“景”是怎样的关系呢?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意思是说。“情”和“景”虽然一个在诗人的内心,一个是自然界之物,但诗人在创作的时候。“情”能够生“景”。“景”又能生“情”,自然界的荣枯、人世的盛衰,都能触发诗人的忧伤欢快之情,“情”和“景”互相包容,互藏其中。由此可见.弄清“情”与“景”二者的关系,是欣赏诗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