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根据椎间孔镜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筛选出12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观察并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显效为86例,有效为25例,无效为4例,3月内再次复发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并发症发生率为0例,复发率为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联合骶管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局麻加强化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低于术前的VAS评分(P<0.05)。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的ODI指数均低于术前的ODI指数(P<0.05)。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4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0%(18/20)。结论应用PELD行腰椎间盘切除术联合骶管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可靠。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护理与干预护理两种护理方法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该院脊柱科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70例,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与干预护理组(试验组),每组35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为观察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骨水泥灌注量为2~5mL,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定改善,但是在术后第3天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也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增强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加强内固定联合植骨对提高胸腰段椎体骨折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8例当作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这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遵循随机、对照、平均的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对照组2组,各1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伤椎固定治疗方案,研究组应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加强内固定联合植骨方案,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加强内固定联合植骨对提高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性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手术入路方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住院拟行良性卵巢囊肿剔除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三孔腹腔镜治疗方式,观察组给予单孔腹腔镜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卵巢功能指标和美观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的疼痛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美观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微创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剔除巢囊肿患者的治疗,在相同疗效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美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标准翼点入路、纵裂入路和翼点纵裂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显微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前均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确诊。疾病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39例,经纵裂入路34例,联合入路5例。结果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经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9例,经纵裂入路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5例,联合入路的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及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有效且预后良好。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瘤体指向,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55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作为单侧组,29例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作为双侧组,通过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程度、骨髓泥分布渗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结果两组手术顺利完成,单侧组再手术时间(29.5±2.84)min和术中X线曝光次数(9.46±0.76)次少于双侧组的(49.7±1.03)min、(19.51±0.6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注入骨水泥量及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均达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前者在手术时间、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对于压缩程度重、术中骨水泥弥散充盈不佳的病例则应选择后者。
简介:摘要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极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对55例(共78椎体)椎体压缩程度>67%的极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实施KP治疗。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y时站立位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的变化,并采用视觉模拟数字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即刻、术后1m和术后1y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高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即刻VAS评分,ODI指数,后凸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以上各指标均于术后1年随访时均维持恒定。说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极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可行、有效。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与单侧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PKP,其中单侧入路16例,双侧入路16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差异。结果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10.0min、55.3±12.6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0,P〈0.001)。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生骨水泥侧漏至椎体两侧、椎间盘、椎管、椎体周围静脉丛,未出现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瘫痪等临床并发症。术后6个月,单侧入路组脊柱后凸Cobb角为4.8±0.5°、显著小于双侧组8.3±0.8°(t=-14.840,P〈0.001),且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2.2±0.3分、2.4±0.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886,P=0.069),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ADL评分分别为87.6±2.7分、88.0±3.8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343,P=0.734)。术后6个月,单侧组与双侧组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17.6±1.5mm、8.0±1.7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6,P=0.486)。结论单侧与双侧入路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双侧入路在维持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更有优势,但单侧入路手术时间短,操作过程简单,手术费用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应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年龄均≥60岁,病程5个月~8年,全椎板切除术后均获得2~3年的随访,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来评价疗效。结果50例中优者29例(58%),良者17例(34%),中者3例(6%),差者1例(2%),手术的优良率为92%。术后随访未见不稳、邻近椎间退变、椎间隙感染、椎间盘复发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应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对单、双节段的病变均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性也值得信赖,临床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骨外科收治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4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治疗A组20例和治疗B组20例,观察两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情况。结果两组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均无明显差异,χ2=0.00,P>0.05。治疗A组并发症发生率0.00%,治疗B组并发症发生率0.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经皮椎体成形术费用相对低廉,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治疗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内固定治疗,治疗观察组则施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此外,治疗观察组的椎体高度恢复、住院时间以及脊柱功能恢复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展开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行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对两组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分析,该差异存在意义,即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椎体高度与脊柱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常规组,经统计学分析,该差异存在意义,即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行以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可提升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椎体高度与脊柱功能恢复时间,促进其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短节段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等。结果观察组VAS评分、末次随访Cobb角、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等比较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