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改变了以往对被告和辩护律师的不利局面,有效维护了法律的公正与平等,是法务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我国全面走向依法治国的目标意义重大。不过有改变就会有不适应,尤其体现在基层的法务工作当中,具体表现在办案理念、司法理念、审判监督、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上,基层的法务工作者主要在这五点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尽快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是目前基层法务工作者的核心任务,而只有通过转变司法工作的理念、完善司法工作的态度以及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才能快速、高效地适应新的法律工作要求。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诉讼模式 基层 检查 影响 适应
  • 简介:将《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内容,概况为"扩大司法审查范围、提升程序效率和完善证据规则"三个方面,其也相应地对行政机关产生影响。

  • 标签: 行政诉讼 修改 行政机关 影响
  • 简介:步入21世纪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后,注册会计师被卷入民事诉讼的案件日益增多,但是我国法律相关配套方案却少之又少,注册会计师过错导致的侵权责任怎样认定处理在法律上几乎无据可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理论上应当作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过错责任认定的最基本原则,但并非判定是否存在过错的唯一基准,还要根据其他特殊情况和标准综合地、公允地、更令人信服地去最终判定注册会计师的过错。

  • 标签: 注册会计师 过错 标准 执业准则
  • 简介:刑诉法新增的当事人和解程序与已有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即全面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弥补被害人因加害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以实现节省司法资源、加速案件处理、恢复被犯罪分子破坏了的社会关系的司法目的。由于二程序在适用期间和受案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重合之处,故易出现当事人在程序选择上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衔接问题。将当事人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不仅是各程序充分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避免各程序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必然途径。结合立法规定,当事人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应当明确衔接的案件范围、衔接的基本原则,厘清其与不起诉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的司法实践状况确定不同的衔接方案。

  • 标签: 当事人和解 附带民事诉讼 程序安定 程序选择权
  • 简介:虚假诉讼是指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方式提起民事诉讼,严重妨害司法秩序或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该罪的行为主体为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从应然角度讲,其发生领域包括民事诉讼与仲裁.取得法院的支持判决为该罪的既遂标准,成立标准则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刑法修正案(九)》明文规定了虚假诉讼罪,并对其竞合问题及司法工作人员的共犯问题进行了规定.

  • 标签: 虚假诉讼 行为主体 停止形态 竞合问题 共犯问题
  • 简介:【裁判要旨】对于原告提交的租赁合同、转款凭证等证据存在明显不合常理的疑点,且有与被告恶意串通损害案外执行债权人权益的可能时,人民法院可以启动依职权调查取证程序。调查取证后,发现原告确实存在虚假陈述、故意隐瞒其与被告的密切关系等情形,

  • 标签: 债权人权益 恶意诉讼 租赁合同 合同纠纷 损害 调查取证程序
  • 简介:摘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公民法治理念的提升和深入建设国家民主法制的情况下,完善刑事诉讼程序的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变迁,在犯罪惩罚和权利保护方面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于我国立法建设而言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本文以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执行情况为研究要点,同时对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 标签: 修改 刑事诉讼法 执行 思考
  • 简介:本篇论文主要乃在探讨民事诉讼中之辩论主义与合作原则,探讨相关争议问题甚为深入,内容丰富,参考文献甚多。然首先宜于文中确立何谓辩论主义之概念。所谓辩论主义(辩论原则Verhandlungsgrumndsatz或提出原则Beibringungsgrundsatz)的具体意涵,乃指关于构成裁判基础资料之事实与证据当事人享有主导权并担负责任之主义。辩论主义并不包含诉讼开始、诉讼标的与诉之声明之决

  • 标签: 主义合作 原则文 合作原则
  • 简介:避风港原则中“通知一删除”程序是一种抗辩事由还是一种诉讼前置程序,目前法律尚未明确规定。“通知一删除”前置能够降低网络版权保护总成本,节约宝贵司法资源,有助于责任划分。“通知”的主体可以包括独占被许可人以及特定情形下的排他被许可人与普通被许可人。“删除”的期限应当考虑权利人要求的期限与ISP承诺的期限。在“非盈利”的认定方面,付费点播模式构成直接盈利,会员制费用是否构成直接盈利应当以非会员是否能够观看侵权作品而加以区分,广告贴片费用则不能够认定为基于侵权作品的直接盈利,除非该广告仅针对侵权作品单一播放。

  • 标签: 信息网络传播权 避风港原则 诉讼前置 版权保护
  • 简介:对于如何在民事诉讼中审查交通事故认定书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纷争不断。正确认知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法律属性是解决这一纷争的关键。从现行法规定上看,交通事故认定属于准司法裁判权的范畴,由此产生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自然具有准司法裁判文书的性质;同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对其证据属性又予以明确。基于此,经由法解释学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交通事故认定书兼具准司法裁判文书属性和证据属性。因此,法官应在区分交通事故认定书之事实部分和法律评价部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证据审查规则和准司法文书审查规则对其予以审查。

  • 标签: 交通事故认定书 民事诉讼 法律属性 准司法裁判文书 审查规则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强调以顶层制度设计推进环境保护。构建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囿于现实障碍和法律配套制度的不足,环境公益诉讼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基于立法谨慎和其他诸多因素考虑,当前法律体系对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和请求权的规定都较为狭隘,严重限制了环境司法作用的发挥。借助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大背景,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制度设计、诉讼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环境立法实际,扩大环境请求权范围是推进环境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进而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维护公共环境利益的独特诉讼模式。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理应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基础性请求权背书和制度支持。因此,当前的《民法总则(草案)》中应增加环境公益诉讼的兜底条款:拓展环境请求权,保护第三方等公共环境利益,突出环境公益诉讼诉讼模式和环保初衷。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民法典 起诉资格 环境请求权 民法总则
  • 简介:摘要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法的核心,其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是一国刑事诉讼法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够完善,在具体执行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刑事诉讼领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实施途径,切实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

  • 标签: 刑事诉讼 人权保障 完善途径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司法实践中业已常态化的庭审形式化问题,后者本质上是刑事诉讼结构及诉讼机制等问题的具体表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系统中具有全局意义的核心节点,对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效应。对该制度主要争议问题进行辨析,科学界定“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探寻其在整个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制度价值和实现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

  • 标签: 审判中心 诉讼机制 司法体制改革 案件质量
  • 简介:2016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文对《意见》的内容主旨及其与检察的联系进行了解读,以期对检察工作有所助益。

  • 标签: 诉讼制度改革 解读 刑事 审判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严禁司法人员的欺骗性取证行为,但是有些学者会在研究欺骗性取证的合法性评价的问题时,对该规定予以否定或者架空。将《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解释为刚性的法律规则,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刑事诉讼法》第50条应被解释成对欺骗性取证予以概括禁止的法律原则,这样可以彰显国家的价值选择、更好地尊重司法经验,也有助于体现刑事诉讼法作为控权法的特性。对《刑事诉讼法》第50条作这种解释,可以为《刑事诉讼法》第151条、第54条的合理解释奠定基础。

  • 标签: 欺骗性取证 刑事诉讼法 合法性评价 法律原则
  • 简介:法国民事审前程序具有促进当事人和解、掌控诉讼进程、过滤当事人提起的程序性抗辩、先予执行部分诉讼请求、向庭审法官提交案情报告等功能。法国民事审前程序经历了当事人自治型、法院引导型、法院主导型、程序合作型、契约治理型等模式。诉讼程序的契约化治理是欧陆民事诉讼程序在21世纪的重要发展趋势。

  • 标签: 审前程序 诉讼契约化
  • 简介:2015年《行政诉讼法》迎来了立法近三十年来的第一次修订。围绕原告资格、受案范围、两审程序、与复议的衔接、救济方式及应否设立行政法院等诸多问题,学界与实务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立法寄予厚望。立法机关吸收了部分提议,着力于解决“立案难,受理难,判决难”等突出问题,尤其在立案程序等问题上做出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此外,在探索异地管辖、跨区域法院等专门法院的问题上也预留了空间。新法实施一年以来,案件受理量大幅增长。但囿于诸多因素的局限,修法仍保守,在诸多问题上并未清晰彻底的做出回应。本期所组的四篇稿件,所涉及的多是这类悬而未决的话题: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何为“利害关系”及其构成要素亟待进一步探讨;在临时救济机制上,“先予执行”机制仍有待完善;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作为平行的两种救济制度,其制度设计的区分度与衔接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明晰化;而复议机关作为共同被告的新规定,是否经得起理论上的拷问以及为实践所接纳,仍有待于验证。修法一年以来,我们可以感受到行政诉讼制度在整体上的向好发展,但深究之下仍留下了不少遗憾。制度的变迁与新法实施的经验,必然会引发对基本理论展开新的探讨,而对域外制度的研究则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

  • 标签: 《行政诉讼法》 司法适用 救济制度 立法机关 立案程序 行政诉讼制度
  • 简介:韩波老师的论文内容十分丰富,论文层次分明,是一篇关于辩论主义的全景式力作,对于我们全面把握辩论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该文就辩论主义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法哲学层次的思辨,给人深刻的启迪。文章强调了合作主义(协动主义)存在的价值在于充实辩论主义,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法上的类似制度具有指导意义。作者并以中国法上的再审制度为例,全面分析了辩论主义在其中的体

  • 标签: 主义合作 原则评议 合作原则
  • 简介:国际交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交往,我国文化、外交等领域国际交往成绩斐然,然作为体现一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法律'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却体现不多,表现平平。我国于1997年正式签署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但自签署以来我国的人权保障问题却屡受一些国家诟病。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全方位多层面体现了我国人权保障水平的长足进步,诸多内容已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法律层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因此国际交往中法律的交流我们缺的不是告知世界我们将会如何做,而是传递给国际社会我们已经做了什么。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国际交往 国际人权公约 人权发展 刑事被告人 被告人人权
  • 简介:《民诉解释》第109条针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口头遗嘱、赠与等事实,首次例外地将证明标准从'高度盖然性'提高到'排除合理怀疑',虽出于建立多元化民事证明标准体系、与民事实体法衔接等美好初衷,但实际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从外观看,民刑证明标准的混搭会模糊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界限。从理由看,所谓'与民事实体法规则相协调'的证据不充分,且存在对实体规则的误解。从激励看,提高证明标准会产生对不法行为的激励,并有对不诚信行为的选择性防范之嫌。从功能看,提高证明标准显示出我们对证明标准的过高期待,其实法定证据制度、法官职权探知、科学技术运用、事实认定细化指引是更为现实和有效的方案。从操作看,以规则提高标准的方式防范操作中的降低标准会引发规则指引的混乱,无助于从正面和源头解决问题。从比较法看,美国法和德国法都并未提供提高证明标准的论据。从实践看,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民事诉讼领域缺乏足够

  • 标签: 证明标准 高度盖然性 排除合理怀疑 新民诉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