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桐琴镇中心小学321201
武义县桐琴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12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学校成立至今,一直坚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以“抓规范,创一流”为办学目标,以创造“闪亮班集体”为平台,促进学生乐观健康地成长。我校提出“协同育人”理念,致力于进一步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融合、大团结,让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校园生活,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一、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协同育人”理念创设背景
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寻求学校文化发展新的生长点与着力点,是全校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学校必须以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喜爱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因此,我们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支架,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特色,家校携手,同擎“养正,养志”旗帜,培养“闪亮”学生和涵养教师,打造书香校园,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特色化,德育工作品牌化,课程构建体系化。
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师生民族团结的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我们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推动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以文化育人,让我们的学校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有家园情怀、责任当担的新时代少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寻求学校文化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与着力点,我校以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
二、文化建设,加强融合——“协同育人”推动校园建设
我校围绕“民族文化”这一主题,通过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民族元素丰富、民族氛围浓厚的民族大家庭。我校校园显性文化布置主要围绕大厅文化、长廊文化和花坛文化三个方面进行。
大厅文化:教学楼外墙布置“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个性特长”宣传语;在大厅悬挂了“疆有界,爱无边”的中国民族地图,让学生可以在上面寻找到自己的家乡,寻找到自己民族的聚居地;长廊文化:在行政楼一楼设置一条文化长廊,内容涵盖民族服饰展、民族手工展、民族活动成果展等内容;在教学楼走廊布置了各个民族的简介、民族特色节日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展示牌,让学生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民族文化知识;花坛文化:在花坛中展出各个民族的人物展牌,让孩子们更真切地了解民族人物风格。
隐性文化渗透: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利用每周的周一晨会,各班展示民族舞蹈或者讲述民族知识,点滴渗透。
三、校本开发,课堂建设——“协同育人”推动师生共融
我校课题组将国家课程中涉及民族文化的部分进行重组整合教学,开发出一系列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同擎”校本课程。“擎”拆开来看分为“敬”和“手”,“敬”指尊敬他人才能受人敬重,而老师则应该尊重学生,敬业奉献;“手”代表团结、代表力量,这与我校的教学理念相融合。
“同擎”校本课程由五金文化、生命安全和民族文化课程三大板块构成。我们将民族体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葫芦丝、民族舞、大鼓、踩高跷、抖空竹等民族特色社团,从而实现我们“同擎”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同擎“养正养志”的旗帜。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课堂中渗透民族相亲的教育理念,强化课堂建设。班主任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的喜好,把喜欢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闪亮的班级特色创建的文化布置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利于国家稳定,避免了战争带来的危害等等。
四、发扬个性,彰显活力——“协同育人”主题活动建设
小学教育最适合的途径莫过于直达心灵的体验活动。为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民族气息浓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氛围,我校秉承“蒙童养正,少年养志”的办学理念,将民族文化与传统节日、品牌活动相融合,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感悟浓浓的民族情。融合民族特色的校园活动,让学校这个大家庭,处处充满温馨的民族文化气息,让多彩的民族元素在每一个孩子心间植根。
“共桐爱”社区少先队活动是我们社区文化学习资源的主要实践社团,是校本民族文化的活动抓手。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根植桐琴本地的“资源生态圈”,与党、团、队、农、工、商“五老”等各条战线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协同育人的理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体验中感悟,实践中成长。
今后,我们会加强研训共同体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让学校立身本土,立信于家长,为建设民族融合的校园而更加努力,为让所有的孩子在这块充满着无比激情和蕴含着无限希望的热土上实现梦想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