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中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从一堂英语阅读公开课说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英语课堂中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从一堂英语阅读公开课说起

余俊芬

余俊芬

摘要: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方法作适当的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等。“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英语课堂中既要能通过“预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又要能通过对“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堂教学实现对“预设”的超越。这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科学教育观,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预设;动态生成;有效统一

笔者于年前执教过一堂英语阅读公开课,由于课前准备较为充分,同学们在课堂上非常活跃,积极探索知识的热情已远远超出了这节课的价值。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而且实现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能力、创新的水乳交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前的预设

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每个模块的第二单元都是一篇阅读文章,蕴含着该模块内的重点句型和语法运用。能不能上好该模块的阅读课,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在日常教学的探索中发现,不少教师往往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枯燥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有被动地接受,并努力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达到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又是粗浅的、容易遗忘的。对此,笔者一直努力地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现以外研版新标准(九年级上册)Module1Unit2IwasontheedgeoftheGrandCanon一堂阅读公开课为例,特别是其中第四自然段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讨论。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首先思考了四个问题:(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不产生厌倦情绪;(2)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词组的学习;(3)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教而教,还是切实想帮助学生学习知识;(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吗?教书育人的“育人”体现在哪里?最后,在求教了多位教研组同仁后,笔者设计了全新的教学思路,紧紧围绕“美国大峡谷如何宏伟和壮观”这一主题开展开发式教学活动,通过传授三大阅读技巧,灵活实现了三大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训练宏观思维;二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三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完成德育目标。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堂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并探究,深刻感受和理解知识,并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意外的出现

带着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笔者自信走入课堂。一切都如本人所愿,授课思路清晰、过度衔接自然,学生对笔者所设的问题也能个个轻松解答,整个课堂看上去一片其乐融融之象。但在笔者满怀信心收尾时,有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却中断了笔者所有的热情:“老师,该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有关look的词组,如lookover,lookdownto,lookacrossto,looktomyleftandtomyright,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并且我们一直没觉得美国大崃谷特别雄伟啊?”刹那间,笔者所有的激情全部降至冰点,所有美好设想也都回归于理性。一篇介绍美国大崃谷雄伟奇观的英语美文在学生眼中竟是如此这般,这不是笔者阅读课教学极大的失败吗?

三、动态的生成

痛定思痛后,笔者抛开原有对课文细枝末节的预设,紧抓大崃谷雄伟奇观主线,在另一个班级展开了本文的阅读公开教学,只是教学方法上更显灵活、机动。笔者先让学生迅速浏览一遍本段,并找出中心句。但在阅读之前,笔者在幻灯片上呈现了阅读文章技巧的第一步骤:Skimming(略读)——readthepassageandcatchthemainidea.T:Youcanoftenreadthefirstparagraphorthelastoneforthetopicsentence.Youdon’thavetoreadthewholepassagewordbywordsometimes.Andthetopicsentencetellsyouthemainidea.学生通过上述方法迅速找出第一句“TheGrandCanonisnotbig.It’shuge”为该段的中心句。T:“Whatdoesthewordhugemean?”在提出这个问题时,笔者使用三张分别配有“big,large,huge”词的图片让学生造句。在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这三个均表示“大”的形容词之后,笔者又分别呈现了这三个单词的英文注解,并让学生选择相对应的释义。至此,学生已初步体会了huge。

乘热打铁,笔者立即抛出了两个问题:T:“WhydoesthewritersayTheGrandCanonishuge?”“Whatwordsorphrasescandescribehuge?”进一步巩固huge这个单词。在他们急切向文章要答案之前,笔者又巧妙地输入阅读文章的第二个技巧:Scanning(细读)——Searchforthefact.T:Thedetails(细节)oftencomeafterthemainidea.Ifyouwanttoknowmoreaboutthestory,youhavetosearchforthefacts.指令一下,学生主动进行了第二遍地毯式搜寻。不一会儿,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作者用了lookdownto,lookacrossto,looktomyleftandright这三个词来描述大峡谷之巨大。”笔者顺势往下问:“Whatdotheymeaninthepassage?”对于“lookdownto”,学生几乎一口同声地说“向下看”。笔者在肯定他们的同时继续追问“IsTheGrandCanonhighwhenthewriterlooksdowntoit?”and“Howhighisit?”“It’sabout2kilometershigh”学生快速回答。“Yes,youareright.Theheightisabout2kilometers.”利用多媒体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笔者选用了几张贴切生活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向同学们呈现“两公里”的概念。

但文章中的作者又如何形象描绘大峡谷高度呢?学生很快找到了“Ifyouputthethreetallestbuildingsintheworldatthebottomofthecanyon,theystillwon’treachthetop.”笔者立即反问:“既然是三幢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叠加在一起也没大峡谷高,那我们用‘向下看’来解释‘lookdownto’意思到位了吗?”有不少学生马上醒悟过来,大声地喊“老师,我们应当说‘俯视’更好”。在受到表扬后,很多同学的积极性更高了。笔者又让他们针对“ThenIlookedacrosstotheothersideofthecanyon”,猜测lookacrossto的含义,因为有了刚才的经验,学生立刻猜到是‘向对面眺望’,并且描述的是大峡谷的宽度。“‘looktomyleftandright’是‘向远方遥望’,描述的是大峡谷的长度。”同学们又一次轻松地说对了答案。

看到学生对该段理解的差不多了,笔者又拿出一张精心设计的,能进一步细化大峡谷的长、宽、高表格,让学生填写巩固。

1.Watchvideocarefullyandfillinthetable.

theGrandCanyon

Howdeep/highisit?About2kilometersdeep/high.

Howwideisit?(morethan)20kilometerswide

Howlongisit?Morethan/Over400kilometreslong

在视频优美的音乐背景衬托下,学生深刻领略了大峡谷的绮丽风光,对大峡谷的长、宽、高产生了更为震憾的视觉冲击。

2.Readaloudandtalkaboutyourownopinionaboutit.乘着学生们感情涌动、急需表达的时机,笔者让他们模仿录音大声朗读,并让他们对美国大峡谷之大作适当地评论。在惊叹之余,笔者及时引用了约翰·缪尔的一句名言收尾:“Nomatterhowmanyroadsyouwalk,seemanygreatmountainsandrivers,youwillfeelliketheGrandCanyoncanonlyexistinanotherworld,anotherplanet.(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

四、动态的趋势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课堂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失去了生命活动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所能感受的只是知识的结论,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却失去了应有的好奇心,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因此,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但在一些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怎么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最后,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是必然目标,生成是偶然结果,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只有充分关注课堂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使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完美的课堂。另外,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弱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合理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所以,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应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

邮政编码: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