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潍坊262200)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成才,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对我国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对构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对策
通过近几年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本人深深感受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部分中职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智力不低,但是学习动力不足,其中6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为父母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感,心态消极;自我意识强,与集体、他人的协作观念差,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对家长管教方式不满,对老师教育方式不满,对学校管理方式不满;生理发育提早,对性很感兴趣,但对性的认识有偏差,过早谈恋爱,对其恋爱目的感到茫然;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但又不知道如何去设计未来的职业。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成长中烦恼不少,相比同龄的青少年而言,他们有求职、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多重压力。
基于这种状况,我想谈几点看法:
一、对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想就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喜怒无常。由于中职生的年龄不大,个性尚不成熟,他们的行为极易受情绪左右。当其情绪愉悦时,学习积极性就高,与别人相处也和谐;当其情绪消极悲观时,学习积极性就低落,与别人也不能友好相处。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在这方面,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意志薄弱,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
3、性格方面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独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中职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变化,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但由于心智不够成熟,不能正确处理,情绪会变得不安和烦躁,对学习失去兴趣,严重者甚至会酿成悲剧。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职生心理的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的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教育对策,开展一些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与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可开展一些“学习为了什么”、“磨练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比如: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会、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有一股凝聚力,能产生互助协作的精神,使他们融入集体、消除隔阂。
3、与学生交心。我见过这样一个班主任,她用这样一种方法与学生交心,我认为很好,那就是笔谈。她让班上的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她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辞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这种方法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效果非常好,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动态,而且可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但这种交流要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保证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总的来说,中职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理论与专业技能,但是伴随着学习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与困惑还需老师的疏导和指引,这将有利于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对自我心理放松、消除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应该说,这项工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职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球《职业心理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
[2]班华《心理健康教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郑和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年。
[4]王希永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