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好“混搭” 搭出低段数学课堂新气象——以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2

玩好“混搭” 搭出低段数学课堂新气象——以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为例

冯春飞

浙江省 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 310022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绘本、游戏、实验、魔术等丰富多元的素材也被越来越多地与数学传统课堂相融合,呈现出课堂新气象。笔者通过对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实践研究,尝试将多种新素材“混搭”于低段数学课堂中,以求探寻“混搭”的价值、归纳“混搭”的策略及需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混搭 价值 策略 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绘本、游戏、实验、魔术等素材被越来越多地与数学传统课堂相融合,呈现出课堂新气象。笔者通过对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实践研究,尝试将多种新素材“混搭”于低段数学课堂中,以求探寻“混搭”的价值、归纳“混搭”的策略与原则。

“混搭”原先是时尚界专用名词,但当下它的渗透性几乎无所不包,随处可见。因为“混搭”的价值在于可以突破原先的单一固定,将多种资源的价值整合,相互借力,使原有形式得到丰富和延伸,实现价值最大化。在低段数学课堂中是否可以通过“混搭”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呢?

一、价值探寻

(一)“混搭”出乐趣——提升学习兴趣

笔者对本校入校一个月后的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63.9%的学生更喜欢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这一数据值得我们反思:现有课堂是否符合低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全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曾提出:“有益的玩就是学,有趣的学就是玩。”对于低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有乐趣才愿意去学,因此在低段数学课堂中“混搭”儿童喜爱的素材或形式,营建温暖、开放、有童趣的学习环境,无疑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

(二)“混搭”出深度——拓展学习目标

从对一年级学生的访谈式前测中,笔者发现低龄学生对立体图形概念的理解有几个共同点:(1)对直观的依赖感很强;(2)常用生活经验来表述;(3)对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更容易感知;(4)对图形的标准范式更容易辨识。因为低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老师往往容易将“认识立体图形”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偏低。但是,翻开幼儿园大班的课本不难发现,学生对常见的立体图形已经有初步认识,小学低段课堂不能炒幼儿园的冷饭。实际上如果“混搭”适当的素材或形式,就能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局限,经历从大量实物观察中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模型,并建立立体图形概念的递进发展过程,能掌握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同时体会“体中有面”,为下阶段学习平面图形积累经验。

(三)“混搭”出宽度——丰富学习资源

从心理学视角看,与空间观念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有空间知觉、空间表象、空间想象和空间能力。一般来说,从知觉到表象到想象,这三种认知水平是递进发展的。[1]这就决定了儿童的空间观念形成需要经历几个逐级递升的阶段:具体(实物)——半具体(模型直观)——半抽象(图形抽象)——抽象(概念抽象)。因此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让孩子大致经历这几个阶段,并且能让孩子从任一阶段走向其他阶段,使知识形成回路。然而怎样选择教学素材和组织活动才能驱动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和专注?又能引导学生结构化地理解概念,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还能不断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可以通过“混搭”游戏、实验等集操作性、探究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素材,激发学生探究、想象、试误和修正,实现以上目标。

(四)“混搭”出高度——提升数学能力

学生会算会做题并不是全部的数学能力,课堂中也不能只围绕学生能否正确解题而展开教学,通过“混搭”可以让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能力,尤其是用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工具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研究世界的能力。

二、路径求索

(一)数学+绘本,使课堂更有吸引力

笔者尝试对数学绘本《谁偷了西瓜》的故事内容进行整理和改编,一方面利用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深深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借助故事情节的进程串联所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绘本故事中不知不觉经历了从生活实例中初步建立图形表象——对比辨析明晰图形概念——感悟体中有面,全面构建图形概念这一完整的图形认识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因为被绘本故事情节所吸引,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自觉认识图形的数学活动旅程,正是这种自然而然,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愉悦、更充分。

(二)数学+游戏,使课堂更有挑战性

罗杰斯与萨依尔曾说:“游戏是生命的主要元素。”[2]有益的游戏中儿童的学习也在随之发生。笔者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借助在模型教具、实物、三视图三者之间找对应的游戏来促使学生完成数学经验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提升,学生也随之经历了直观——半直观——半抽象的转化过程,为最终完整建构长方体图形概念做必要积累,同时实现让学生在触感、语言和头脑想象之间的完美链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图形表象支撑,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数学经验。当大量的经验积累之后必然能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数学+实验,使课堂更有思辨性

实验并非科学课的特权,在课中安排拼搭正方体的猜想和验证实验,很好地借助直观学具动手操作,顺着数学实验观察、发现、思考、试误和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正方体拼组成2×2的大正方体需要几个的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边摆边想,有目的的操作、有思考的探究,使形象思维得到锻炼,肯定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便于日后进一步思考。

(四)数学+美术,使课堂更有创造力

笔者认为面是体的部分,完整地认识体,必然要去适度地观察面,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观察视角更具体、更细化,能将立体图形的面抽离出来,将观察的视角更集中到“体中的面”上,笔者通过让学生将立体图形的面拓印下来的活动,让数学与美术融合,借助拓印活动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面与体的概念。

三、遵循原则

“混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虽然是多种元素共存,但不代表乱搭一气,“混搭”是否成功,关键还要确定一个“基调”,以这种基调为主线,其他元素做点缀,分出有轻有重,有主有次。而数学课堂“混搭”必须坚持的基调就是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和数学能力的培养。由此,数学中的“混搭”必须有所坚持,才能发挥“混搭”的价值最大化。

(一)混搭绘本:坚持情境序、知识序和认知序的三序合一

绘本之所以受学生喜欢,是因为绘本故事有童趣,能吸引孩子继续读下去,但是如果过多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会冲淡了数学味。在融合绘本的同时,必须坚持故事情境序和教学序列以及学生认知序的三序合一。适当的改编绘本情境、删减或改编一些故事内容,使情境序如同一条项链的绳子,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串起各个知识点,最终形成一条美丽的项链。

(二)混搭游戏:坚持趣味化、数学化和结构化的三者兼顾

游戏几乎每个儿童都喜爱的元素,儿童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决定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运用游戏的趣味性的同时需要设计好游戏素材和游戏规则,素材应尽可能地提供结构化的、蕴含数学本质的、可供探究的材料,规则的制定需循序渐进,帮助儿童逐步实现数学化的过程,不能过早提出太抽象太难的要求。

(三)混搭实验:坚持操作、表达、思辨的多元结合

数学并不只是头脑中想的,也不仅仅是用笔算的,多元的数学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数学能力。因此整合数学实验的同时,需要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操作愿望的实验,还要保证学生数学表达过程的机会,更要有不断促进学生去分析的空间,只有这样的实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创造的价值。

(四)学科混搭:注意综合思维、评价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科教学”成为教育界热词,笔者尝试“混搭”其他学科素材的尝试,并不是反对“学科教学”,只是在数学课堂中看到了学生的完整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题并不是数学学习价值的全部,最终学生需要调用所有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课堂中不因只止于用数学观察数学,应该多带着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应用与非数学中,助益学生创造力、综合力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数学课堂的“混搭”,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增设、调整一些内容,改进一些方法,使孩子通过课程的拓展和资源的丰富,在能力上、认知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补充、完善和提升。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习者,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应该被改变,教材不是孩子的全世界,但世界却可以成为孩子的教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教材为基,以发现数学的眼光、秉圆融兼收的态度、陪孩子们去“混搭”,去认识完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7.3:32.

[2]科恩(美).游戏力[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1:13.

[3]金颖,楼磊.习中学 学中习——数学“小实验”的学习实践尝试[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第449期,2017.6:40-42.

[4]陈洪杰.小心教材“有毒”http://user.qzone.qq.com/57344650/blog/

1439217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