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高校积极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实践”课程为例,介绍如何结合QQ群和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针对此类以项目驱动的实践类课程设计线上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快速地适应线上教学,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
关键词 创新实践;QQ群;泛雅教学平台;在线教学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形态。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1][2]。创新实践课程是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一门特色实践课,通过项目化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3]。如何在疫情期间针对“创新实践”这类以项目驱动的实践类课程设计线上教学模式,使得线上教学能取得与线下课堂等效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新冠疫情背景下面向创新实践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实现了从“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的过渡和融合。
为了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教师首先调研了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工具。
QQ是同学们常用的一种沟通工具。组建QQ群能快速方便地将同一个班级的同学组织起来。在QQ群中,可以发起QQ电话,方便教师分享自己的屏幕给班级同学,进行直播教学。同学们也可以共享自己的屏幕,进行项目进展汇报,能较好地支持师生互动。
此外,我校提供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课程组织的管理、课程资源的上传、作业的发布与批阅、学习情况的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发放等功能,能够为线上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使用该平台,教师不仅能新建一个作业,指定该作业的分值、设置作业提交的截止时间,还能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教师只要在发布作业时勾选“生生互评”复选框,设置好互评的时间段和每人批阅的作业份数,系统会随机抽取同学的作业让其他同学来打分。
基于上述调研,教师决定采用QQ群和泛雅平台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采用QQ群能实现和实体课堂类似的课上教学,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借助泛雅平台能发布和批阅作业,对线上教学活动进行补充。两者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不同工具各自的优势。
(1)课前准备
和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创新实践课程是以项目为目标展开的。要求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研究方向并拟定课题内容,在一学期中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对于此类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类课程,教师需要重新设计线上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进度。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阶段,教师在开学前首先建立班级 QQ 群,让辅导员通知班级同学加入QQ群。同时在泛雅平台上发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等。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中上传课程相关的资料,如英文文献、前沿技术介绍等。
(2)课堂教学
在每次上课开始时,教师首先基于QQ群开启QQ电话,然后采用学校自主研发的“上课啦”APP,告知学生签到口令让学生在手机上完成签到。对于没来上课并且未通过APP请假的学生,智能语音助手会打电话“催促”学生上课。在学生完成签到后,教师开始正式上课。
在第一次网络上课时,教师首先将自己的屏幕共享给同学,讲解课程的上课形式和要求。由于创新实践课要求学生在一学期中选择相关的研究方向并拟定课题内容,教师要求学生每堂课都要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同时每周提交周报。
学生在第一周上课后思考自己的项目选题,并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PPT。在第二周上课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选题。教师对选题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确定最终的选题。从第二周开始,教师每周都会通过泛雅平台发布本周的周报任务,要求学生记录本周的工作简述、碰到的问题和下周的工作计划。在此后每一周的课堂上,老师首先采用QQ电话直播上课内容,针对如何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问题进行讲解。在教师讲解完之后,每位同学共享自己的屏幕,汇报本周的工作进展、演示系统的实现情况。
(3)课后作业和答疑
在每次课后,教师都会通过泛雅平台发布周报任务,同时设置两个时间,一个是周报提交的截止时间,通常到下次课的前两天截止,另一个是周报互评的时间,通常是下次课的前一天。教师同时给出周报的评价标准,便于同学们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准则。学生要求根据本周的学习和项目进展情况在泛雅平台上提交周报,同时在给定时间段内完成周报的互评。
采用互评的方式能让同学们了解其他同学的项目进展,更好地督促自己。教师能够通过泛雅平台查看周报的提交状态和学生的互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评分特别低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QQ进行私下交流,提醒其及时跟上整体进度。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通过QQ 群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
在8周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利用泛雅平台发布了课程的调查问卷,同学们对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QQ群的直播和屏幕共享功能提供了实体课堂的沟通体验,泛雅平台能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笔者也感受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只有在平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在突发情况下从容应对各种教学变化,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