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5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刘腾飞

株洲行政学院

摘要:“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生产发展、生活消费、生态文明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大潮中,必须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两型社会”建设成绩突出,卓有成效。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一、明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株洲、实力株洲、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发展目标是贴近民生、改善民生。我市的“两型社会”建设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民生两型”。每一件事情都与改善民生、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捆得很紧,赢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使“两型社会”建设自上而下形成了强大合力。

“两型社会”体制机制创新有突破。我市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权力,在产业转型、资源节约、统筹城乡、土地经营、自主创新等方面,制定出台了150多个创新性政策文件,为“两型社会”建设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两型产业加速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成效显著,南车株机、南车株所、株冶、唐人神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时代电气、株硬集团、株洲电业、南方公司4家企业过50亿元;天桥起重、唐人神、旗滨玻璃成功上市,上市企业达到10家。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园区已具规模,各县(市)区的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北汽株洲、IGBT、高精传动、五矿工具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极具成长性的企业入驻园区,加速了“四城三基地”的构建和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

优化两型环境成果显著。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 “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见实效。自2008年以来,全市先后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62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家。仅“十一五”期间,就投入技改资金130亿元,推广利用资源节约技术120多项,落实主要减排项目109个,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7.3%。市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完成251个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标准。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工程,建成7座生活污水处理厂、4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和1座工业废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水处理县城全覆盖。大力加强城市乡镇建设和管理。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建管并举,连年推进,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实施“五改”、“四化”,改造城市小街小巷157条,城市绿化率达到56%,建成治安防控、智能交通、数字城管“三大平台”,高标准完成了炎帝广场、神农湖和湘江风光带河西段建设工程等。城区公交车全部置换成环保电动车,建成全国首座电动公交城;投放自行车近2万辆,设置站点1020个,建成全国示范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低碳交通、绿色出行成为市民的时尚选择。在推进城市提质的同时,实行城乡同治。其中,攸县推行农村环境治理机制被誉为“攸县模式”,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肯定,让国办转发各地参阅推广。

突出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云龙示范区着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云峰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总部经济园、北欧小镇、职教大学城等项目加快建设,“生态城、科教城、旅游城”初具规模。天易示范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现代化科技生态新城融为一体,积极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风电产业园、新能源汽车、湘水湾生态园、栗雨中央商务区和新马组团的建设。

二、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第一,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幅度不大。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我市工业经济结构突出特点是资源型产业偏重,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低,从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6.6 %,可以看出调整产业结构道路正确,成绩显著,但要完全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很多工作要完善。

第二,主导产业单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强。主导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所占规模工业比重较大,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其影响较大。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仍在初级阶段。一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产业中,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其他产业产品结构均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关键和核心的技术及部件依赖进口,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技术创新大多限于产品、工艺的延伸、改进与提高,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第四,第三产业还未充分发展且缺乏与第二产业的联动。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比较滞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力度不够,缺乏持续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同时,城市中诸多“城市病”。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粗放的方式和简单的做法导致城市畸形发展、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大。城市环境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招商优势、产业优势。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办事效率不高;少数职能部门重管理、轻服务;部分优惠政策不能及时有效落实;投资融资体制有待改善,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一)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落实绿色理念

绿色理念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有力反驳,对工业文明种种弊端的坚决扬弃,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明确校正。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两型社会的目标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自然规律作为认真衡量的要素,坚守保护环境的准则,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二)加大法治理念的宣传力度

在各项工作中倡导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在生产方式上,提倡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提倡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节约型的生产体系、节约型的消费体系、节约型的城市设计、节约型的社区设计、节约型的家庭计划,最终形成一个节约型的文化基础,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三)健全生态环境保障制度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绿色理念与GDP发展的指标科学评定体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利用,改变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造成的浪费,要使资源使用者付出应承担的社会成本,对自己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果承担经济责任,从而使节约使用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产业升级,打造绿色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先导性产业,全力发展战略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限制或退出劣势产业,从而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先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和传统性产业各司其职的新型产业体系。

(四)依法依规引进高精尖产业,做强特色园区

立足区域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一体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集聚发展,要能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相对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实现产业集聚,形成品牌效应,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提高园区的竞争力。轨道交通产业园依托田心高科园、河西示范园和金山工业园。围绕干线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等终端产品,大力发展机车电气控制装置、变流装置、传感器等项目。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依托河西示范园、董家塅高科园、金山工业园和醴陵陶瓷产业园为主要平台。加快建设汽车工业园和商用汽车生产配套基地,加大汽车核心精密大件的招商力度,积极引进重型卡车和专用车项目。航空装备产业园依托董家塅高科园,打造株洲航空城。重点发展中小航空发动机、中轻型直升机制造与运营、通用飞机与小型公务机制造与运营、航空转包、机械传动装置、中小型地面燃气轮机、高精传动、航空维修服务等项目,建设航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清水塘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形成以新材料、现代物流、生态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长株潭物流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创新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优势优先的要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先进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及能源供应、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以节能、减排、降耗和增效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和高端化。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推进航空航天、服饰纺织、陶瓷等传统产业集群向千亿级发展。

(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发展要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是由在特定区域中,彼此有交互关联地理上集中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产业集群除了包括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还包括教育培训、研究开发、金融等服务业企业与机构组织,它们是产业集群的支持机构,是产业集群重要的构成要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加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扶持示范区的建设发展。用好、用足、用活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政策,结合实际,编制两型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形成株洲特色。加快云龙示范区高端服务业发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两型建设精品;加强天易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加速清水塘污染整治和重化工企业绿色搬迁,实现转型引领发展;努力把示范区打造成为高端服务业的先导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区。

同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依托第二产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大中型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型,引导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行“主辅分离”。鼓励企业合理定位,在保留和发展企业部分核心价值创造环节的同时,将混合在企业中的服务支持部分分离出来,如物流、会计等非核心价值环节,将其让渡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业,或内部设立服务业专业公司。

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提升服务外包层次水平。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培训基地等;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如软件产业内企业间要加强合作,从嵌入式软件向应用基础软件延伸,形成软件外包体系;建立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规模;加强商务交流、学术研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效互动机制,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渠道和平台。

结合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与特色。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与特色,一方面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应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升级融合互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商务服务等相关领域的互利合作,推动各产业经济发展,为我市“十二五”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软环境支持。另一方面,应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战略调整相协调,尤其是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方向相一致,构建一批针对战略主导产业的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进步、节能降耗、信息集成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效应,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助推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和加快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的有力手段。

(六)依法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省出台的系列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加快淘汰冶金、化工等初级加工产业,全面实现重金属污染物达标排放或零排放;淘汰关闭一批排污设施、生产工艺和设备严重落后的企业和生产线;严控制新建或扩建高耗能项目,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强化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行为。

合理规划,违规必究。用规划引导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方向,约束各类主体行为,注重区域经济的统筹安排,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统筹利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科学规划城市内部各组团功能和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城市组团的网络,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个组团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相互联系,成为功能性、整体性、网络性的城市。统筹规划城市的工业布局、公共服务、居民点、生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走向等的空间格局。规划中考虑组团内各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推进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加强城市组团内部各区之间各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统筹规划,优化城市道路网结构,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要树立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对城市所依托的山体、河湖水系、林地、生物物种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坚决纠正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等违背科学发展观和自然规律的建设行为。要在合理增加城市绿量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绿地品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进一步完善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科教、防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要对城市边角地、弃置地全部实施绿化;大力开展挡墙、坎坡、护堤、桥墩的垂直绿化;大力开展屋顶、阳台、墙体绿化,提升立体绿化景观;推动株洲城市园林绿化从地面向空中发展,从平面向立体发展。要以“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能耗”为核心,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2.倡导绿色建设,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貌,为人们提供健康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市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契合“两型社会”的理念。应尽快出台扶持发展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政府财政体系的新旧建筑应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建设及改造,将绿色建筑打造成我市的一张新名片。大力引进和培育绿色建筑产业体系,推行使用本地绿色建筑工艺、材料等。住建部等多个部门先后颁发文件,对绿色建筑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结合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牵头或扶持市内项目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

3.依法优先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科学优化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以及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加快智能交通建设,合理引导需求,建设规模合理、网络通畅、结构优化、有效衔接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承载力,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满足市民基本出行和生活需求。合理分配城市道路资源,落实地面公共交通路权优先政策,加快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构建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公共交通系统。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鼓励公共交通用地的综合开发,增强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必须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和建设,发挥大容量公共交通在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土地综合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城市规模和特点,制定轨道交通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机动车等停车系统及与公共交通设施的接驳系统,实现无缝接驳。有效引导机动车的合理使用。推进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建设,方便换乘,倡导绿色出行。

前途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域特点,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王金丽,苗雨君.梁敏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及成因透析[J].生态经济,2014(4).

[2]魏人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J].经济纵横,2017(4).

[4]孙晓芳.苏南地区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乔海曙,王修华.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探索与体制机制创新——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8(7).

[6]陈晓红.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不断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湖南社会科学,2019(7).

[7]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课题组.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8).

[8]张湖林.论促进中部崛起的城市带动战略——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

[9]陈晓红.以“两型社会”建设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9(3).

[10]张文雄.城镇化重在提高质量[J].求是,2010(3).

[11]简新华,叶林.论中国“两型社会”建设[J].新华文摘,2014(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3).

[14]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5]刘志军.论城市化定义的嬉变与分歧[J].中国农村经济,2016(3).

[16]刘宁.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J].经济体制改革,2017(4).

[17]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5(1).

[18]杜永红.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模式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2).

[19]简新华.走好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研究之二[J].学习与实践,2017(2).

[20]曹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8(1).

[21]陈甬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J].东南学术,2019(5).

[22]陈甬军.景普秋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理论及发展目标预测[J].经济学动态,2019(7).

[23]魏娟,李敏,曹玲.基于创新理论的新型城市化支持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5).

[23]舒家先.以新型城市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16(5).

[24]程必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8).


[25]吕灵华.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湖南新型城市化道路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8).

[26]张春贤.加快推进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R].湖南日报,2010.

[27]胡斌.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9(5).

[28]赵静、曹伊清、尹大强.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6).

[29]潘岳.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J].求是,2019(7).

[30]敬莉.论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J].新疆财经,2019(4).

[31]王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J].北方经济,2015(4).

[32]金賠.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4(4).

[33]孙红玲,中国“两型社会”建设及“两型产业”发展研究一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2).

[34]李正辉、许鹏、任英华等.“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

[35]湖南统计局“两型社会”监测考核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崛起中建设“两型社会”的城市群区域规划财经理论与实践.

[3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系统学开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方向[J].系统辩证学学报,2014(1).

[37]李桂香、赵明华.资源节约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济南大学学报,2017(1).

[38]肖思思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期[J].应用经济地理,2018(11).

[39]许俊杰、宋仁霞.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J].统计研究,2019(10).

[40]谭荣.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16(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