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音乐,关照完整意义的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亲历音乐,关照完整意义的成长

吴云霞

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

【摘要】:我们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角度去设计和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关注兴趣的实质,让“形式”为“目标”服务;注重参与的有效,让“过程”与“结果”统一;体现学科的特性,让“音乐”与“其它”相融。要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亲历音乐,关照完整意义的成长。

【关键词】: 亲历音乐、关注兴趣实质、注重参与有效、体现学科特性

国家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课堂革命”的总原则是“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于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关注完整意义的成长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核心。新的课改要求、新的音乐课程观指引我们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角度去设计和改进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其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亲自实践音乐活动,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体悟音乐,真正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涵,让音乐学习真正发生。

然而,当下的一些音乐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往往还是热衷于“热闹、花哨、时髦”等方式,只顾学生兴趣,只求课堂热闹,注重形式多样,华而不实,忽略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参与。

一、“快乐课堂”的问题扫描

镜头一:教学《动物朋友》一课,老师制作了精美的动物头饰,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戴上各种各样的动物头饰,表演去小熊家作客的情景。歌曲学唱时,学生依然沉浸在表演的热情当中,喊唱现象严重,“附点音符”的演唱因为学生过于“高涨的兴趣”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镜头二:一次音乐欣赏课,在完整听赏乐曲环节,随着乐器的改变,多媒体上依次出现相应的乐器,教师要求学生作出相应的动作表演,学生模仿着演奏乐器,你看看我,我笑笑你,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模仿乐器表演上,从始至终都没有好好地听出乐器音色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感受。

镜头三:《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教师配合着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介绍傣族风土人情,孔雀的种类,学跳孔雀舞等,惟独没有花时间好好地指导学生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把傣家的韵味表现出来。

二、“虚假学习”的原因探析

1、兴趣“唯一”

兴趣是能力的来源,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许多时髦的教学形式,却把内在的、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抛在了一边,如此这般,学生往往是玩过了,有趣过了,也就忘了,音乐能力并未获得真正的发展。

2、参与“无效”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正因为这种特性,所以,老师们经常会设计各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但是,有些老师在设计这些方法时较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方式,很少会想到是否真正对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起到了作用?学生是否有效参与了?

3、综合“拼盘”

我们强调融合式的音乐学习,是想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体现综合,将教学重点偏离,本末倒置,把音乐课上成了美术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等,盲目地将其它学科引进音乐课堂,“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追求课堂融合而迷失了方向。

三、“亲历音乐”的路径寻绎

1、关注兴趣的实质——让“形式”为“目标”服务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式”,是事物的“外壳”,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游离于教学目的去教学。新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教学形式的改革,而是通过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变化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追求的是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小鞋匠》一课中,在课堂一开始,老师就跟学生玩起了“变身游戏”,她化身为一名老鞋匠,开始招学徒活动。先是用”宣传海报”的方式,学生读儿歌;接着邀请学生“学手艺”,分步进行“钉鞋、穿线、擦鞋”节奏的模仿表演,用趣味化的方式复习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随后进行了三声部的合作,为后续创作出美妙的鞋匠之歌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学会歌曲后,老师又进行适时的活动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改编对比了解二拍子和三拍子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情绪,并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了奇妙的音乐之旅。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将音乐知识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浓厚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歌唱学习时生活情景的渗透与介入,采用不断叠加的参与方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断丰富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不仅兴趣盎然,更是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己、传情达意,将歌唱实践推向课堂生活。

2、注重参与的有效——让“过程”与“结果”统一

参与音乐,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只有亲历音乐,才能更好地提升音乐素养。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将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真正地涵养学生音乐情感,砥砺学生音乐能力,丰厚学生音乐素养,否则必定导致参与无效。

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中,教师在每一次分段欣赏的时候都设计了不同的参与方式,或用舞步感受音乐,或用声势表现旋律走向,或用乐器模仿声响,或是自制图谱随图表演,最后,师生一起完整聆听乐曲,将听赏、歌唱、声势、图谱、演奏等融于一体,通过多种感官表现、再现、创新音乐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乐曲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听与感的基础上会思、会行,并逐步将习得的方法内化为学习能力,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如此的参与体验,实现的不仅仅是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今后“长效”的生活与学习推波助澜,奠定基础。

3、体现学科的特性——让“音乐”与“其它”相融

一节课上得热闹非凡,但实际内容已游离于音乐之外,如此缺少“音乐性”的音乐课不仅失去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更无法论及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切教学方法、一切的综合应该是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情感艺术中——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等来表情达意,必须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直达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们强调融合式的音乐学习,不仅能突出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还能拓宽知识视野,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教学歌曲《春晓》一课时,导入环节,教师使用了语文学科中诗配画的方式,引入古诗《春晓》,并展示与诗境相关的图画,学生看着图画深情朗诵,兴致盎然;在听赏《春晓》一曲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歌曲的基本情绪、词曲结合特点,并了解了调式;教学深入阶段,老师提供随着音乐描述相关画面的参与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同时,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充分打开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了解了艺术歌曲的特点,认识了作者;学会歌曲后,学生分为“朗诵组”“歌舞组”“自然音效组”“图画组”等进行创造性表现歌曲,深化情感体验,提升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把多元素融入音乐学习,学生有了生动、具体、艺术化的文化体验,当他们“走出教室”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歌曲、是音乐、是知识,还有更多。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那种丢弃传统、不顾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前卫的做法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我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使音乐课堂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审美感知更为真切,艺术表现渐入佳境,文化理解更为深入,学习能力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