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 215111
摘要:教育活力最应表现于关注生命成长,而这一过程需外力驱动与内力推进。本文结合地域特色及学校教育现状,从重构学校生态教育、村校教育生态融合、建设生态家庭教育三个维度对重拾学校教育活力做些思考,为学校发展勾画美好蓝图。
关键词:生态、生态教育、教育、教育活力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我们的环境,在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生态”一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事务都可以用“生态”来修饰。生态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常态化教育,是顺应自然人的人性教育,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遵循人性的自然发展,二是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1」
一、学校生态教育的重构与实施
生态教育不是一个新名词,文献「2」指出,世界生态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本世纪初在生态教育运动的推动下,我国生态教育方兴未艾。1999年8月我校在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第五届评选中项目《太湖西山岛水资源污染现状跟踪调查及对策》获一等奖,开启了我校教育生态化历程,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生态教育实验学校,但因前文所述的多因素制约及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重构学校生态教育体系是具有时代特征、适合学校定位、有助学生成长的构想,也以此重现教育活力。如何重构学校生态教育,右下的导图给出了总体框架,并以此延伸至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
(一)建设生态校园文化
在我的意识中,没有文化呈现的钢筋混泥土的校园是没有教育活力的,建设具有文化韵味的校园一直是我的理想。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学校发展问题中指出“学校发展的问题就是学校文化的问题,就是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3」生态的校园文化可赋予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地、一景一人更多的生命意义和文化价值,体现学校的办学思维与办学理念。这里所说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环境文化与人文文化。
生态环境文化。这里的环境文化是指学校软环境文化,也就是学校的显性文化,是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展现学校教育的外在活力。生态的校园集休闲性、艺术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干净、整洁、有序,温馨、内涵的校园美美与共。在新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学校整体布局要紧扣西山生态元素,绿化要体现本地特色,茶树、梅树、枇杷树、银杏树等需入校园,以树的习性传递西山农耕文化精神。新学校目前的设想是九年一贯制,学生年龄跨度大,活动空间、食堂、厕所等布局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结构,学校多功能教室的布局既有生态美感又促进人的发展,爱心亭、诚信台、文明岗等可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
生态人文文化。这里的学校人文文化是指学校的隐性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皈依,展现学校教育的内在活力。构建生态的人文文化既有“全面和谐发展”的西中底蕴,更承载“生态岛”的地域文化特色。以生态的主题衍射学校校风、师风、教风、学风,logo、校服等全部符号体系,以生态的主题衍射学校活动、教学等一切教育行为,以生态的主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校各行为要素之间协调、自由与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实现全面和谐健康发展。「4」
(二)开发生态育人课程
课程,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课程的定位、开发、实施可以引领办学思路、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质,提高教育活力。生态的教育需要生态育人课程的支撑,生态育人的定位是让每一位学生有发展的空间,生态课程的定位是让每一位学生有适合的课程。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全面谋划,精心酿造,既要开发具有共性的品格提升课程,也要开发个性化的多彩课程。“教师是课程的领导者”,生态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成员共同参与。
品格提升课程。立德树人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关爱学生成长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个人认为健全的品格是学生成长的共通点。品格提升需要开发适合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新学校九年一贯的设计指引我们去思考:孩子在六岁进入校园,十五岁走出校园,在这九年的跨度内我们应该为孩子的成长做些什么?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分段式品格提升育人课程势在必行。根据此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开发四个阶段的品格提升课程:6~7岁养成教育静美课程,以引导文明礼仪、培养行为习惯为主题,8~9岁自信教育分享课程,以激励表演、展示自我为、快乐分享为主题,10~11岁体悟教育诚信课程,以体验感悟、实践研学、诚信道德为主题,12~15岁青春教育励志课程,以青春期教育、励志演讲、愿景达成为主题。系列生态课程的开发、实施,定能为孩子成长的提供宽广的舞台,为塑造孩子品行与人格提供科学的依托。
曾做过关于学校色彩的调查,很多学生认为学校是黑色的,还学校色彩、还学生色彩是学校教育面临的又一课题。从生态的维度,创建五彩校园,给学生更美的记忆,展现更多校园活力。西山岛的地域及生态岛的功能定位,为西中五彩校园建设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星期一中国红,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团队活动,让爱国主义在心中流淌。星期二太湖蓝,蓝天白云好心情,校园环境我来行。星期三森林绿,森林氧吧,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阅读。星期四银杏黄,农文化调查与实践,传承农耕精神。星期五枇杷金,丰收日,回顾一周,金色灿烂。由此,可以创建五彩的班级文化及学科文化。
多彩个性课程。在开展共性课程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给每个孩子个性化发展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有适合的个性化课程意义非凡。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等个性课程既可拓展学生兴趣爱好,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西山有天然的劳动实践场所,碧螺春制作工艺调查、枇杷生长习性研究、水稻种植流程实践等等,既可感受劳动的魅力更可传承劳动精神。西山之美,美于太湖、美于绿色、美于人文,从孩子的视角去书写、绘画生态之美,用心灵去传递人文之美,用美育课程去熏陶人格品行。
用生态育人课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更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多样化学习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样的校园充满活力,这样的教育彰显活力。
(三)打造生态课堂文化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打造生态课堂文化是实现生态教育的必经之路。“和谐”“润人”“耕心”的课堂文化是教育该有的原生态呈现。课堂评价、学科文化是课堂文化所要表现的两个主体,“湿地公园”式的课堂评价和“生态涵养”式的学科文化有助于搭建舒适课堂氛围、建立公正评价体系、渗透学科文化,展现课堂教学活力。
课堂评价。评价是目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大难题。湿地公园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景观为基础,以科普教育、功能利用、弘扬文化为主题的生态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式的课堂评价是指以和谐的课堂氛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主导的课堂评价模式,其核心是课堂生活化,主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评价由单向转为双向,重构师生关系,结合师生互评,改变教师定位,建立动态、平等的对话交互主体,推动课堂良性教学。二是评价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重构课堂个性,既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也有因人因情而异的个性化评价,实现师生个性化发展。三是评价由片面性转为功能性,重构评价价值,不简单以“好”或“不好”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走出“育人即育分”的误区,践行“评价即育人”的理念。
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分支,是学科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展示台。学科教学既要传授学科文化知识、又要传承学科文化精神,更要突出育人导向、落实育人功能。学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立足于初中学科文化建设,主要定位是“生态涵养”式的学科文化,是以提升学科涵养功能、促进师生学科发展为核心,关注点是教师专业素养、课堂动态评估、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内涵功力、专业技能,课堂动态评估是对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效率与效果综合评估,核心素养实现学科立德树人,提升学科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
有文化品味的课堂是润人的课堂,有功性能评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有学科文化内涵的课堂是耕心的课堂,生态文化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有活力的教师、有活力的学生的综合体,有活力的课堂能助推学校教育活力。
二、村(社区)与学校教育的生态融合
西山岛位于苏州西部,面积80平方公里,有11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常驻人口2万人左右。因教育意识、教育资源等因素制约,村(社区)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又因区域跨度大,交通不便,同龄孩子人数少,基本都是一个人封闭在家中,周末及寒暑假期间没有学习交流表现的空间,导致孩子交流、表达能力差,也出现了沉迷于网络等问题,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也较多。为了能给孩子搭建更多的平台,校外教育延伸必须提上日程。生态岛建设规划发布中提出“村社区发展和服务提质”,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为村(社区)校教育生态融合提供了机遇。村校教育融合主要是教育意识与资源的共联共享、网格化运作与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意识与资源的共联共享。学校做好村(社区)校教育融合的宣传员、联络员、辅导员,加强与村(社区)沟通,明确教育融合的意义,联合制定村(社区)校教育融合发展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框架,依托村(社区)资源设立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孩子活动中心等,定期开展教育辅导工作。
网格化运作。安排村(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教师任网格管理员,摸底本村(社区)适龄孩子家庭情况、孩子具体状况,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有个性的教育方案与活动内容,分德道、兴趣、学业等不同网格开展活动,建立孩子个人档案并及时与家长沟通相关信息。
开展多样化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充实孩子课余时间,给孩子搭建交流表现的平台。家庭单元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家庭亲子活动,德育教育活动:道德讲堂、文明礼仪实践,文化传承活动:村志调查、村级农耕文化,兴趣爱好活动:书画社、曲艺,学业辅导活动:学业辅导、阅读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表彰活动,发挥榜样作用。近两年秉场村为村(社区)校教育融合做了有益尝试,成立了小青团工作坊,聘请小青团志愿者任村级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困难学生帮扶、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兴趣课程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村(社区)校教育的生态融合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具有涉及范围小,针对性强的特点,当然也有经费的问题,学校将把此作一个大课题来研究。村(社区)校教育的生态融合作为学校教育的外延,可以开拓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涵,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区域教育活力。
三、建设生态的家庭教育
对481名学生家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汇总结果发现:家长学历偏低、大多不在西山工作、能陪伴孩子比例低、家庭交流方式合理度比例不高、父亲参与孩子生活学习的比例低、孩子对父母家庭教育方式满意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西山中学教育面临的大难题。如何营造生态的家庭教育,真正做到家校共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村(社区)与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打造家庭教育生态群。
建设生态家庭。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剖析了问题及提出了建议,确实如此,生态的家庭才有生态的家庭教育。生态家庭是生态岛的个体,两者相辅相成,由相关部门及村社区开展文明家庭、书香家庭、最美家庭等评比展示活动,推动生态家庭建设。
搭建生态家庭教育平台。建设由政府职能部门、学校、村(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共育平台。通过展示优秀家教故事等,形成家庭教育模范群。通过平台明确“教育一定是从家庭开始的”“问题学生大部分出于问题家庭”等家庭对孩子成长重要性,形成生态家庭群。通过平台展现家庭教育案例、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形成家庭教育讨论群。通过平台表达“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开展家庭亲子活动,形成家庭教育学习群。
学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前期对部分家庭进行了走访,就走访情况来看,西山的家庭教育无论从理念、意识、方法等都有不少问题,溺爱是最突出表现,有“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观念的家长为数不少,西山生态家庭教育建设任重道远。
校长是学校的思维寄托,是学校教育动力和动能的触发器。本文观点不新颖,理论不深厚,仅仅是对任校长十个月来一些想法的梳理,对新学校发展的一些构想。在思考中前行,在摸索中实践,润人耕心,教育的理想追求,教育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永兵徐志刚.情感文明学校的理论与操作务实.2020.1
「2」温远光.高教论坛.世界生态教育趋势和中国生态教育理念.2004.4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增补本.2009.4
「4」顾坤明沈米荣.素质教育.和谐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