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周艳娜

西林县民族幼儿园 广西 百色 533599

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分享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分享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有意引导而逐渐形成的。在引导的过程中,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里倾向,将喜欢的物品、食物等分享给其他幼儿是适应社会集体发展的进步过程。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受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制约,分享行为单一,在发展时需要通过容易理解的游戏教学方式进行引导。以此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正常发展,形成正确的分享意识。

关键词:游戏教学;中班幼儿教学;分享行为

引言:从小培养幼儿分享意识,能帮助幼儿协调生活和学习中与人合作的能力。所谓分享,就是指幼儿愿意把喜爱的物品、愉悦的心情和朋友共同享的过程;是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把对分享的认识从被动转向主动的过程,也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表现。但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受到很多局限,教师不能灌输式教育,要通过游戏教学方式进行情境教学,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

的发展。

  1.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发展水平低,分享行为被动
    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局限性。学前儿童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对分享的概念理解不全面。分享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利他行为,带有很强的主动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分享的对象和物品,但因为自身理解能力弱,将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分享行为误认为是将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等送给其他小朋友。而幼儿在对玩具的接触中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这种情况下,分享行为变成了被动甚至强迫的情感分离,很容造成幼儿分享意识淡薄的情况。

另外,幼儿的分享多是“为了分享而分享”。大部分的中班幼儿分享理由为“妈妈说小朋友要学会分享”、“爷爷说愿意分享的小朋友才是好孩子”等,幼儿行为多为家长的可以约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为什么分享以及分享的意义,从而缺少主动意识。
(二)中班幼儿对非物质分享缺乏意识,分享具有局限性
(1)中班幼儿处在学前阶段,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认知经验不足,在理解分享的含义后,分享的内容也多为日常接触到的物质性玩具或零食。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教师和家长对于儿童产生的物质性分享行为多为夸赞和表扬,对非物质的分享行为缺少引导,导致学生的分享行为片面。
(2)对于非物质的分享行为儿童没有现实性的理解。在小朋友的交往活动中,儿童不懂如何与他们分享情感,对于自己拥有新玩具时的喜悦表达出的情感多为“炫耀”,主要目的是吸引其他儿童的注意而不是分享。
(三)生活中缺少合理的引导
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可能出现用成年人的思维进行教育的问题,尤其面对中班的儿童,忽视言传身教的方法,造成儿童理解出现偏差的现象。对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方式过于直白,不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沟通,一味的按照大人的心理和行为约束儿童,使儿童缺少家庭中关于真正的分享的教育。
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也对儿童的分享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亲人、朋友的接触中如果缺少分享的行为,儿童也会不自觉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例如:父母不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儿童家中没有分享的社交环境、好吃的东西都会直接留给孩子,缺少分享的过程、父母在家很少和孩子玩游戏,缺少互动,没有分享的经历。
二、自主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在游戏中学会正确的分享
(1)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创造分享情境
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处在基础阶段,对于复杂的道理理解不透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现阶段的发展特点设计专门的分享活动,通过特定的游戏情境教会中班幼儿如何分享,发展幼儿的认知水平,实现幼儿的积极主动分享。例如:教师准备了新玩具拼图,班级里有20个小朋友,但是只有10个拼图,教师把10个拼图分给10个小朋友,剩下的10个小朋友没有拼图。此时观察有拼图小朋友的行为,看大家是否主动分享。有的小朋友们提出建议,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拼,这时教师可以对愿意分享的小朋友及时夸奖。对于不愿分享的同学不能批评,可以先了解原因再进行引导。教师可以设立“图书分享日”、“玩具分享日”等。幼儿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或者玩具带来学校,互相分享,创造团结友爱的分享环境。同时教师也要对分享的含义解释清楚,分享是与他人共享的行为,不是无条件赠与,帮助幼儿减少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他人相处。教师通过以上分享游戏情景模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学会主动分享。
(2) 教师要对正确的分享行为及时鼓励
在自主游戏中,对于愿意分享的儿童要及时鼓励。教师给产生分享行为的幼儿“点赞”,用语言和行动强化分享意识,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鼓励愿意分享的儿童,强化儿童内心对于分享的理解,让儿童懂得分享不是将自己喜欢的物品送给他人,而是与同伴暂时性的共享。通过教师的强化引导,改变儿童对分享的片面理解。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乐于分享。

(3)家园合作,在游戏中加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系列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幼儿提供分享行为学习的平台。例如:学校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日。家长各自准备好手工需要的材料,每两组家庭一队,分组进行手工比赛。教师在游戏时对家长和幼儿产生的物质或非物质分享行为做出正确指导,以便让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做好幼儿的分享教育。
(二)自主游戏中,增加幼儿对非物质分享的教育
教师引导幼儿的非物质分享可以通过设计分享游戏,教师在游戏中引导分享行为,为幼儿提供分享行为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了解非物质分享的实际做法。学生具有“向师性”,对于教师容易产生崇拜,更愿意模仿教师的行为,所以在幼儿园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情景游戏《我不开心怎么办》。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非物质分享意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团结互助的方式。
活动准备:桌椅、服装、玩具。

游戏规则:把幼儿分成两组(教师可加入其中),一组大约5人,组成家庭小组,在小组中选择3-4人做家长,剩余小朋友当幼儿。模拟在家庭环境下,家长或者孩子不开心时的情绪表达;另一组大约10-15人,组成学校环境,大家都是幼儿,模拟在幼儿园中玩游戏时,不小心受伤时的情绪表达。
游戏:在教室中布置好对应的家庭和幼儿园场景,开始后小朋友自由活动,第二轮时进行人物互换。
通过以上活动,教师能及时观察幼儿在家庭场景和学校场景中的情绪表达。在游戏中,教师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于不会表达情绪的儿童,教师可以先示范再引导。在家庭场景中,对于不开心时主动和家长沟通,不乱发脾气的小朋友要及时夸奖,借此来向其他幼儿讲解如何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心情,避免哭闹,并且合理表达希望父母怎么做,进行有效沟通。在学校场景中,对于小朋友不开心能好好表达,不打人、不吵架的情况,教师要多鼓励,在游戏中教育小朋友有话好好说,善于分享自己的心情,而不是一味的吵闹发泄。
四、结语: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每一方面都不能忽视,中班幼儿处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分享意识的培养是为了在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中能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团结合作;加强非物质分享行为的引导,是为了儿童能在日后的沟通交往中学会良好的情绪表达。通过游戏培养分享行为是对现阶段儿童最合适的方法,在游戏中体验乐趣的同时也能真实感受分享情景,真正理解后才能愿意与人分享,形成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露露.芬兰幼儿教育与保育评价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1(01):48-53.

[2]王颖,张新宇.新时期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与创新发展[J].核农学报,2022,36(02):495-496.

[3]韩瑛.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2021(52):117.

[4]张达金.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读写算,2021(3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