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生想象习作的指导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双减“下小学生想象习作的指导策略探究

肖海钦

(长汀县城关南区小学,福建  长汀 3663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客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呢?本文对“双减“下小学生想象习作的指导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借鉴。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想象习作;策略

一、借读感悟,想象仿

爱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指导学生写作想象习作时,可按照“从模仿开始,逐步增加创造成分,培养独立性”的程序进行训练。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课文《陶罐与铁罐》是一篇想象习作的好例文,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好类似的想象作文,我首先出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从文中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并找出铁罐与陶罐争吵的根本原因,分析陶罐与铁罐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他们的最后结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缺点是行不通的。启发,假如老师也让你写类似的文章,你能写好吗?这时出示本次习作的题目《大海与小溪》,让学生说一说大海与小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呢?在引导学生仿结构的同时,要抓住事物间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这样学生习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以人代物,童话趣写

有人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的一朵最美的花。的确如此,但怎样才能把这朵花勾勒出来呢?可以借助童话,托尔斯泰说赤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儿童对童话有着特殊的爱好,童话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让儿童在童话的氛围中学说话、写话、顺序了儿竞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童话的形式进行想象作文的起步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和言语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拟人是童话的表现手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童话中的动物、植物等被人格化了,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儿童思维也带有拟人的特色,与童话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很容易被儿童接受,并加以应用,使儿童由无话可说到有话说不完。例如写《铅笔、橡皮、转笔刀》一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积蓄,通过合理的思考运筹,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学生们很快就编织了一个个明月当空下发生的耐人寻味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对话栩栩如生,有个同学的故事未了写道:铅笔知道自己错了,向转笔刀道了歉,橡皮爷爷高兴地点点头。文具盒里的说话声停了,夜晚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三、运用声像,想象乐写

小学生一提到作文都表现出愁眉苦脸,其原因是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不知从何起笔。作文对他们来说是既厌又不得不爱的苦差事,尤其是想象作文,更是让他们一筹莫展。现代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在这点上,作文教学应寓写作于乐,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通过“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情境创设等形式,使学生能自觉地进入写作佳境,将写作视为乐事,在乐中求学,学中悟写。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作出了调整。把“写简单的记叙文”调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这就为小学作文教学起到一个“正本清源”的作用,“写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就是告诉我们,在作文指导课上,要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学生生活积蓄,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中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直观形象的东西,往往易于激发他们观察与表达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现代化声像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如在教学“根据提示的词语写想象习作”时,首先依次出示“小鸟在树上活蹦乱跳”、“小河流水”、“风吹树林”,人们嬉戏的课件,同时播放小鸟的啾啾声、小河的哗哗声、树叶的沙沙声、人们的嬉戏声。让学生边看边听,要求他们根据图像和声音展开想象:什么时候有这些声音?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合理推想出整个故事的情节。又如放一段车流声;脚步声、吆喝声,学生可能会写出《妈妈上街回来了》《卖冰棒的男孩来了》等。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这样的声像播放把孩子引入一个轻松愉悦的氛,此时学生的习作已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负担,而是契合心灵满足需要的“快乐生成”。这样的教学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四、遣词造句,想象连写

作文,本质上是一种独创性很强的精神劳动,所以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形成不良的习作心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讲究指导方法,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例如,要求学生用“曾经、格外、棕色、飞翔、未来往往”等词语展开合理想象,写一个片段。学生看到此题,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入手。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词意从天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选择词语写几个句子,然后把这些句子与某件事联系起来,从中加入故事的想象情节,汇编成一段话。结果大家兴趣盎然,很快完成任务。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万里碧空飘浮着几朵白云。几只棕色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许许多多白色、红色、黄色的小车在这里来来往往。这儿曾经是一座村庄,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这段话经过学生的想象,巧妙地把几个句子连成了一段话,而且言之有序。这样就破除了作文的神秘感,提高了习作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走进生活,想象实写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习作来自于生活,离不开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我在平时的习作指导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写到习作中。例如,每周的校本活动课,我都会腾出10-15分钟让学生“玩”。最开始是我教他们“玩”,之后是由学生担当“老师”教大家“玩”,有时也可以自找朋友“玩”。教孩子们“玩”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要求——把“玩”的经过写具体。因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发的活动,也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源泉。教师把玩和学结合起来,打开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为了下一次能更好的“玩”,都会争先恐后地挥笔写作。一个孩子写道:我最喜欢的是校本课,因为,在课上我们可以玩游戏,这是其他课不允许的,我们都喜欢玩,也乐于把玩的过程写出来。还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玩“模仿课堂”的游戏,我们规定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表演上课时的情景,“老师”提问“学生”答,或“学生”提问“老师”答,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怎样提问和怎样回答。学生在“玩”中体验了快乐,积累了素材,再将这些素材真实地展现出来就容易多了。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树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做,玩出痛快,让学生在玩中想象,玩中习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智力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有趣地思维,写出的文章不但富有生动的表现力,对培养其创造精神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