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716000
摘要:在如今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当中,国学经典诵读作为重要的一门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内容也被广泛的运用在了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结合语文教材当中的所收录的经典国学内容,让学生来开展诵读和学习活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因此本文笔者在文章当中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国学;经典诵读;策略
引言:将国学经典诵读运用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文学方面的综合素养,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在大声朗读与感悟的过程当中体会到我国五千余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也要充分意识到将国学经典内容与语文的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国学气氛的环境当中开展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在语文老师为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想要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去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就应该尝试运用多种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产生有关学习的内驱力。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学经典诵读学习的计划,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都为学生选择一些有关国学经典内容方面诗歌或者文章等等,并安排学生利用早自习或者课前的一些时间来进行整体的诵读活动,定期为学生开展抽查和测试,使学生能够重视起所学习的国学经典内容。所选用的测试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选择背诵或者默写,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况而制定。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寻找一些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名著,为学生们进行图书角的填充,教师还可以在每个书籍的旁边为学生们写上推荐理由,使学生们产生想要阅读的兴趣。[1]
例如,初中的语文老师可以在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向学校申请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活动,比如诗词大赛或者是诵读比赛等等,从中运用学生们的好胜心理,使学生们能够积极踊跃的为了比赛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朗诵活动或者古诗接龙活动等等,引导学生们对自己所能够接触到的一些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并且对于比赛当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国的深入推进和发展,语文教材所收录的一些课文和素材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在教材当中的国学经典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唐诗宋词,还包含了一些文言文以及诗歌等多种形式。教师在为初中的学生展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始终秉承着点面结合的教学原则,对于教材当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一些比较押韵的古诗词等经典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找一些背景音乐,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大声的反复进行朗诵,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来自于古代诗词的魅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要进行学习的古诗内容布置相应的一些背诵作业等,运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使学生获得文学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的为学生们增加阅读量,从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开展授课的活动时,教师也应该紧紧的抓住国学经典当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让学生能够根据这一内容进行重点语句的赏析,并围绕该内容进行讨论活动。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黄鹤楼》这首唐诗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古诗的内容来逐词逐句的进行分析,比如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话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作者题目上明明写的是黄鹤楼,但是在古诗当中却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地方,围绕这一内容开展讨论活动,能够好的强化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理念在教学当中的不断更新与换代,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摒弃传统教学当中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课堂上尝试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产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在我国有很多教育学家也提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需要将一些古代的教学方法和现代语言的教学方法进行结合,为学生来开展语文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体现出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对学生接下来的长远学习和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2]
例如,在学习王维所写的《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用多媒体来出示有关大漠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沉浸在情境当中开展学习活动,加深对这首古诗内容的理解,方便学生的记忆和背诵。
结语: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五千余年优秀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在其中也承载着许多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初中的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应该将这一部分内容真正重视起来,为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国学经典有效的融入到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吕永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27):64.
[2]刘清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渗透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