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效果

张春萌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人民医院 164700

【摘要】目的 分析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采用64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10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给予常规X线检查及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比诊断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结果 64排螺旋CT检查组较常规X线检查组的诊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效果更为优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64排螺旋CT检查;X线;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结果

消化道间质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最初发生于消化道间叶组织。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时间可达几日至几年,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由于患者无特异的症状,且发病较晚,所以在临床上很难被及时发现,等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1]。消化道间质瘤是一种潜在的癌症,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及早发现其发生发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螺旋 CT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故本次研究将64排螺旋CT检查与常规X线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最终制定有效的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案,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0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X线检查及64排螺旋CT检查,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其中男59例(59.00%),女41例(41.00%);年龄35-76岁,均值(55.34±6.21)岁;病程4—15个月,均值(9.89±2.23)个月;体重44—96kg,均值(69.73±5.41)kg。

纳入标准:(1)意识清醒、精神状态者;(2)症状表现为胸闷、贫血、黑便、腹部不适等;(3)临床资料齐全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其他非常的疾病;(2)帕金森者;(3)恶性肿瘤者;(4)心力衰竭、器官衰竭者;(5)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1.2.1 常规X线检查

常规X线检查组患者使用x线机进行常规x线检查,提前告知患者排空膀胱,进行空腹检查,由站立位转换为仰卧位,采取多点拍片法,密切观察患者的胃肠道蠕动情况,认真观察胃肠黏膜是否存在破坏。

1.2.2 64排螺旋CT检查

64排螺旋CT检查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在检查前需要告知患者提前禁食禁水6h,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由膈顶向下逐渐进行扫描。扫描准直调整为10mm,螺距调整为1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80mAs;在获取常规平扫图像后,将80ml碘普罗胺注射液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速率控制在215~310mgI/s,随后准备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准值调整为5~10mm,螺距调整为1mm,管电压为140Kv,管电流为280mAs,重建增厚为1.25mm,间隔为0.8mm。

1.3 指标观察

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参考,观察两种方法的诊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变量资料以“t”计算,定性数据用x2核实,分别以(±s)与(%)表示,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病理检查共确诊96例,64排螺旋CT检查组确诊94例,常规X线检查组确诊85例,64排螺旋CT检查组较常规X线检查组诊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显著更高,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n,%)

分组

检出率

灵敏度

特异度

常规X线检查组

97.92

95.13

75.00

64排螺旋CT检查组

88.54

86.89

26.00

x2

6.683

4.149

48.0.25

P

0.010

0.042

0.000

3 讨论

消化道间质瘤(TM)是一类来源于消化道原发间叶的肿瘤,是一类多向分化的肿瘤,呈梭形、偶联或多形性,呈上皮性。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胃,其次是小肠,然后是结直肠和食道,有时也可发于网膜,腹膜后,肠系膜等[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是患者无特异性,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便血发热、腹部肿块等,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性质和发生部位有关,可出现于患者胃肠道的任意部位,其进展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周边浸润较少。良性和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其血运相对丰富,增强的情况也相对明显。当患者的瘤体较大时,由于机体的血液供应不足,会导致瘤体的内部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同时还会有钙化。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当前,临床上有多种诊断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螺旋 CT在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多层螺旋 CT已成为主要的诊断手段[3]。在本研究中,利用64排螺旋 CT对患者进行诊断,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增强扫描的方式,对患者肿瘤的大小、形状以及相关的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精确的判断,从而可以对肿瘤的性质以及相关的特点进行诊断,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检出效果。在诊断时,对患者进行平扫后,所得的图片经过 CT仪器的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对直接扫描所得到的 CT横截面图像进行常规的矢状 MPR以及冠状的重组,可以有效地观察到患者病情的变化,肿瘤的大小表现和周围的浸润情况,其确诊的概率相对较高。

本次研究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64排螺旋CT检查与常规X线检查肠道间质瘤疑似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发现经病理检查共确诊96例,64排螺旋CT检查组确诊94例,常规X线检查组确诊85例,64排螺旋CT检查组较常规X线检查组诊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显著更高,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显示,64层螺旋 CT对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由于 X线影像多位点拍摄,可实时观察,可动态显影,但对胃肠道内的病灶无法清晰显示,且很难确定病灶的侵袭性,因此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相较于 X线,64层 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且具有安全、无创、快速、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不太合作的胃肠道间质转化(GIST)患者;64层 CT可在患者闭一次气后,进行一次完整的扫描,从而减少了因伪影而导致的诊断准确率和影像质量下降等问题。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更高,而且能够明显观察病灶内部的结构状态以及大小,判断周围组织的实际情况,以此为临床治疗的可靠参考支持,改善患者预后,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陈泓臻,邱惠芳.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Ki-67和钙激活通道蛋白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J]. 浙江医学,2022,44(23):2526-2530.

[2]施园,李万鹏. 64排螺旋CT与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及价值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22,29(11):1487-1488.

[3]赵月霞,史清,谭露. 应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10):1888-1890.

[4]陈菁华,刘可夫,盛二燕,黄健,彭卫军. 完全囊变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肿瘤影像学,2021,30(06):51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