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内容提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充分发挥其人文素养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作用。清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璀璨长河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其经典作品能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别样素材。大学语文清词专题教学研究围绕改变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拓展课后学习进行探究,以期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 清词
“清词”这一文体,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上接触较少,不像宋词那样频频出现。之所以如此,跟二者的风格差异有关。清词痛切,较为哀婉凄怨,不像宋词那般哀而不伤。即便描写闲情逸致、游山观水的作品,清词也带着抹不去的哀愁。因此每读清词总会令人心情沉重。当然,清词也有超越之处。晚清词学大家文廷式认为“词的境界,到清朝方始开拓。”朱孝臧认为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及。”另外,清代新创词调大量出现,多达千余种,且形式非常多。较之唐代,词的思想内容也突破了狭义的言情范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词的境界被更大地予以开拓,比如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陈维崧用词来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表现民生疾苦。可以说将重大社会题材写入词中,是一个壮举,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清中期词人周济则要求词作能反映现实生活,发挥社会功能,而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抒写。
基于清词的独特魅力,作为大学语文的清词章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活动。比如教授清词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并掌握词作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清词的鉴赏能力;运用朗诵和讨论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并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如此一来,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品,深刻感受清词蕴含的情感及哲理,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一、大学语文清词教学需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导入、讲授课程、学生讨论、作业布置”,然而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创新,选择更贴切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文本。不同的大学语文教材对于优秀经典文本的选择各不相同,各有长短。教师不应局限于本校所选的单本教材,而应以此为点,向周边进行辐射和拓展。比如清词中,选择纳兰性德词的教材很多,毕竟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现存词作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各教材对于纳兰词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比如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只选了纳兰性德的一篇《金缕曲》,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酣畅淋漓,狂态可掬,一个既坦诚又高傲、既狂放又愤激的贵公子形象鲜活地浮现于读者面前。情感跳荡、激扬、转折,如同激流奔腾于溪涧,自生景致。上阕由开篇以“狂生”自许,转入“谁会”的落寞,再转为“青眼高歌”的昂扬,继而跌人“英雄泪”的感慨,最后以“月如水”宕开一笔,既是写景,又展胸襟,首尾一气贯穿而又跌宕起落。教师授课过程中可结合屈原、阮籍、李贺和平原君,带领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生态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其次,由于大学语文一般开设于大一上学期,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一学生群体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一般处于情窦初开的恋爱年纪,对于爱情有着自己的理解。仍然以纳兰性德的词为例,在吴艳丽、肖平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就遴选了他的三首爱情词。教师在讲授这三首词时可以结合纳兰情史,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纳兰性德的一首首经典词作也大都离不开他的感情经历。比如纳兰性德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兰惠儿,两个人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座府邸里,同窗共读,同游书海。一个是翩翩少年郎,写得一手好文章;一个是绝色佳人女,弹得一手好弦琴。只可惜,还没等情窦初开的两个人回过味来,这段爱恋就如昙花一现,匆匆而逝了。只因他的表妹要去参加选秀。最终,才貌出挑的表妹作为秀女被选入皇宫,从此两人顿成陌路。相传这就是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原型。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生生分离,对于心上人的爱恋,只能通过这首词来遥寄,纳兰性德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这样的经典名句,词人的指天怒问让人叹息,有一种令人情何以堪的感觉。全词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将一段苦恋无果乃至悲痛终生的感情完美呈现,丝毫没有其他爱情词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达了词人纵然无法相守也保留着一线美好的愿望。再来说他的妻子卢氏,是家里给他物色的一个门当户对、温婉知礼的好姑娘。刚开始,两个人没有感情基础,完全是
不得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冰冷相对。但陪伴的力量让他们逐渐尝到一丝爱恋的甜蜜。不知不觉中,纳兰性德那颗原本冰冷的心开始变暖。可惜的是,卢氏在生下儿子一个月后因产后感染风寒,香消玉殒。卢氏死后,纳兰性德陷入无比悲痛之中。他将妻子的灵柩在寺庙停放了一年多,超过当时亲王贝勒的停灵时间。他一有空就去寺里陪伴妻子,眼前经常出现妻子的幻影,听见妻子的耳语,梦中也时常出现妻子的芳容。他在卢氏去世半月后,写下了第一首悼亡爱妻的词《青衫湿·悼亡》。纳兰对于妻子卢氏可谓是情深不移,总共留下了50多首悼亡词。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就是他的《浣溪沙》,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这一切无法挽回,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词人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词人追悔之情,特别打动人。结合这些作品,结合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纳兰性德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婚姻爱情方面,他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爱情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让学生们对纳兰性德的爱情观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反思自己的爱情观,就此结合案例进行交流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大学语文清词教学需完善评价体系
不同于中学语文,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修课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和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及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因此,大学语文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就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像中学语文一样过多强调背诵和分析。首先,从学生主体来看,大学语文在评价时需要考虑到大学生这一群体不再是需要启蒙教化的儿童少年,而是亟待升级心智系统、走出校门独自面对世界的社会人。其次,从学科素养来看,小学语文注重的是积累,中学语文注重的是应用,而大学语文注重的是修养,三者的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要求、授课对象均不同。如此比较下来会发现,中小学语文承担的是立德树人的培根奠基任务,评价的根本任务是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言文字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重心落在正向阅读理解和鉴赏表达上。大学语文承担的是立德树人的成材输送任务,急需帮助学生整合大脑中已有言语经验及语文知识碎片,搭建起语言文字运用必需的核心语用知识支架,因此体悟性、思辨性、建构性才是大学语文的评价的重点,教学及评价的重心理当转移到多元阅读对话、批判应用、思辨探究和精当表达上。
基于此,大学语文课程在评价与考核时,不能仅仅考查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还要重视学生是否理清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是否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及文学基本知识;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要注重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人格情操,扩大学生视野、提升职业素养,继承中华传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大学语文清词教学需拓展课后学习
大学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上、教材上的学习,而应该有效拓展学生的课后学习。从学科本身来看,大学语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比如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的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此忧伤唯美的语言,很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分享给学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课外阅读、查阅资料,并于课堂上围绕“作者、作品内容、主要人物、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要点进行交流分享。若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接触、阅读经典,掌握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必定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使其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四、结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语文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综合素质,在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清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必要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将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传递给当代大学生,将课程思政元素悄无声息地渗透在教学当中更是非常必要的。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教师团队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清词的教学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和介绍,又有微观的分析和细度,同时还能以史为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最终提升学生创作探究的能力,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活”课堂中求得真知,更有利于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