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1
/ 2

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

袁静思

绵竹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2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的效果,以提升术后疼痛控制质量并优化患者康复过程。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于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从普外科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疼痛管理和镇痛护理实践,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术后疼痛管理。评估指标包括术后疼痛强度、患者满意度和康复速度。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疼痛强度降低、患者满意度提高以及康复速度加快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的改进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并加快了康复速度。建议在普外科手术后采用本研究的镇痛管理方法,以优化患者的术后康复体验。

关键词: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镇痛护理实践、随机对照试验、患者满意度、康复速度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术后疼痛管理成为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关键环节。普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常经历不同程度的术后疼痛,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即时康复和生活质量,还可能由于疼痛管理不当而导致长期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因此,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对于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对疼痛认识的不足、有效镇痛方法的缺乏或者疼痛管理策略的不当,患者的术后疼痛往往得不到有效控制。传统的疼痛管理方法多依赖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和依赖性问题,同时忽视了疼痛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和评估一种新型的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该实践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包括个性化的疼痛评估、非药物治疗方法和心理社会支持,旨在全面提升患者的术后疼痛控制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并加速康复过程。通过对比新型疼痛管理方法与传统方法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差异,本研究旨在为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以期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体验和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对象为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某综合医院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65岁,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II级,预计手术时间不超过3小时。排除标准包括:对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术前已有严重疼痛或长期使用镇痛药物的患者。最终,10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1.2 方法

在获取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后疼痛管理,包括固定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必要时的阿片类药物。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新型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具体包括:术前教育,解释疼痛管理计划,减轻患者焦虑;术中使用最小化创伤手术技术;术后立即进行疼痛评估,并根据疼痛强度个体化调整镇痛药物剂量,同时结合非药物疗法(如冷敷、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所有患者的疼痛管理均由专业的疼痛管理团队进行。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强度、患者满意度和康复速度。术后疼痛强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极度痛苦)在术后6、12、24、48小时进行评估。患者满意度通过术后第3天的问卷调查获得,采用5点量表(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康复速度通过患者恢复到日常活动的时间来评估,包括床上坐起、行走和自主进食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后疼痛强度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有测试均为双侧检验,P值<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所有参与者均完成了研究。

2,1术后疼痛强度:观察组的术后疼痛强度(VAS评分)在术后6、12、24、48小时的平均值分别为3.20±0.80、2.50±0.70、2.00±0.60、1.50±0.50;而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平均值分别为4.50±0.90、4.00±0.80、3.50±0.70、3.00±0.60。两组间在各时间点的疼痛强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满意度: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值为4.40±0.50,对照组为3.60±0.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康复速度:观察组患者平均恢复到日常活动的时间为2.5±0.5天,而对照组为3.5±0.7天,两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术后疼痛强度(VAS评分)比较

时间点

观察组(n=50,分数)

对照组(n=50,分数)

P值

术后6小时

3.20±0.80

4.50±0.90

<0.05

术后12小时

2.50±0.70

4.00±0.80

<0.05

术后24小时

2.00±0.60

3.50±0.70

<0.05

术后48小时

1.50±0.50

3.00±0.60

<0.05

表2:患者满意度与康复速度比较

指标

观察组(n=50,分数/天)

对照组(n=50,分数/天)

P值

满意度评分

4.40±0.50

3.60±0.60

<0.05

康复速度

2.5±0.5

3.5±0.7

<0.05

以上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术后疼痛控制、患者满意度和康复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新型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能够有效降低普外科术后患者的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加快康复过程。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新型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在普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疼痛管理方法,新型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具体表现在术后疼痛强度的降低、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以及恢复日常活动能力的加快。这些成果突显了综合疼痛管理策略在提升术后患者护理质量和促进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普外科术后疼痛管理应更多地采用个性化和综合性的方法。这包括术前教育、最小化创伤手术技术、术后即时疼痛评估及个性化镇痛药物使用,同时结合非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以全面提升患者的术后体验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强调了新型疼痛管理及镇痛护理实践在普外科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群体对疼痛管理策略的响应差异,以便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和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易娅莉,郑翠玉,吕林华.快速康复护理模式下疼痛管理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30):88-91.DOI:10.14033/j.cnki.cfmr.2023.30.022.

[2]赵晓丹.神经外科术后疼痛管理中应用综合性疼痛护理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19):3031-3034.

[3]蔡红莲.精细化护理管理在普外科的应用价值及对术后感染与疼痛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3):4215-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