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控制下进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在肺部感染控制下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FEV1、FVC)、机械通气相关指标以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pH、PaCO_2、PaO_2、SaO_2)。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pH、PaO_2、SaO_2均较治疗前升高,PaCO_2降低,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在肺部感染控制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采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疗效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元化技术逐渐相互交叉、渗透,机电一体化技术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还保障了生产质量,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策略,并探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展望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3月~2024年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8例作为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分析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机体炎性因子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慢性炎症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患者用药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得到明显的降低,因此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积极的作用,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保障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内科采用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9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其中参照组采用传统营养治疗,观察组采用综合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参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71.4%,观察组采用综合营养支持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8%,两组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急性脑梗死应用微导管抽吸取栓技术治疗3处远端血管闭塞(1处为大脑中动脉M3段闭塞,2处为大脑前动脉A3段闭塞)的患者。远端血管闭塞均因近端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时血栓脱落所致。应用Excelsior XT-27微导管进行微导管抽吸取栓后血管均成功再通,且微导管抽吸取栓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靶血管供血区出血。术后头颅MRI平扫显示靶血管供血区散在点片状新鲜梗死灶。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分和3分。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治疗创伤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T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4例TVADA患者。其中1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1例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夹层动脉瘤瘤体部分显影,3例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术后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1例肌力下降,经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29.5±10.8)个月(12~47个月),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者11例,Ⅳ级者1例。1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24.6±10.4)个月(6~40个月),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TVADA安全、有效,可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软组织肉瘤患者采用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本院经病理学检测或术后复发确诊为软组织肉瘤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将其分成两组,术前组和术后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扩大根治手术切除术,术前组患者单次放射剂量为3Gy共治疗2周;术后组患者于手术后1-3周后开始放射治疗,单次照射剂量为2Gy,共治疗5周,若术后存有残留肿瘤灶,则照射剂量增加至60-70 Gy,结果:术前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82.0%明显高于术后组,其3年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14.0%、20.0%与术后组24.0%、32.0%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F)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其中1例因未能完全栓塞,改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栓塞情况。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行Aminoff-Logue评分,判断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门诊随访的患者同时复查脊髓MRI,以判断栓塞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DSA显示,5例完全栓塞,1例瘘口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造影显示肋间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肋间动脉后复查胸椎CT,显示肋间肌内血肿形成,术后持续胸背部疼痛3 d后缓解。6例患者中,5例为门诊随访,1例为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5个月(4.0~22.0个月)。术后3个月,6例患者的Aminoff-Logu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0±0.7)分、(4.0±1.5)分,P<0.05];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中因拔管困难而留置体内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相关并发症。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出院后10个月行DSA随访,未见瘘口显影。结论初步推测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SDAVF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支架辅助栓塞复发动脉瘤(rSACAN)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对《Pipeline治疗动脉瘤的中国上市后多中心回顾性研究(PLUS)》中使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rSACAN患者亚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PED治疗15例rSACAN患者过程中,PED植入技术成功14例,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1例,占位效应1例,死亡1例。10例患者(10个动脉瘤)有效影像学随访,随访期为(8.8±3.2)个月,9例闭塞,与PLUS研究总体闭塞率相当(81.4%)。本研究结果表明,FD治疗rSACAN技术上可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受限于小样本及低随访率,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癌骨转移患者以大剂量调强适形放疗联合89SrCl2(氯化锶)静脉注射治疗的疼痛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取2014年10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82例,按其自愿选取的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参照组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58.36±6.54)岁;研究组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59.04±6.50)岁。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分割剂量调强适形放疗联合89SrCl2静脉注射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大剂量调强适形放疗联合89SrCl2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2.68%(38/41),参照组总有效率为85.37%(35/41),组间对比研究组均稍高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1.70±0.94)分比(2.67±1.12)分](P<0.05),且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明显早于参照组[(14.42±1.25)d比(17.55±1.62)d](P<0.05)。两组患者消化道不适、血小板降低、白细胞降低、皮肤损伤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中以大剂量调强适形放疗联合89SrCl2静脉注射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疼痛,减轻其痛苦,并且不会影响总体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大量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