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心内血栓的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限制型心肌病(RC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重症监护病区住院的HCM或RCM且合并心内血栓(包括左、右心房或心室血栓)的患者,排除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主要合并症、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药物应用及心内血栓分布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98例,其中HCM患者52例(53.1%),RCM患者46例(46.9%)。合并症中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HCM和RCM患者中分别有40例(76.9%)和36例(78.3%)。入选患者中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者比例较高,HCM和RCM患者中分别有43例(82.7%)和35例(76.1%)。HCM和RCM患者心内血栓均主要分布于左心房,分别有39例(75.0%)和32例(69.6%)。入选患者中7例(7.1%)为多部位血栓。合并房颤/房扑的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分布比率最高,达81.6%(62/76)。5例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患者4例发生瘤内血栓。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左心室血栓的比率为7.4%(4/54),明显低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0%患者的34.5%(10/29)(P<0.01)。结论合并心内血栓的HCM和RCM患者血栓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左心房是血栓的最常见部位。
简介:摘要:针对机场运行管理的相关岗位中面临的员工教育与技能教学背景来源复杂的现状,开展民航特色课程群培训体系构建。对机场飞行区运行管理中涉及的机场道面管理、机场净空管理、机场鸟防管理、机场工程管理、机场运行调度、机场应急管理等方面工作内容,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专业技能、运行疑难与解决方案等方面搭建民航机场特色课程群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企业培训教育管理体制,并面向机场集团的非民航学历背景员工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在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课程群教学体系,为解决民航机场快速发展中因人员短缺而大量引进的非民航学历背景员工专业技术素质提升问题提供方案支持。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恶化(WHF)发生率高,患者预后差,社会负担重。近期,VICTORIA研究首次证实,在WHF患者中应用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维立西呱(vericiguat)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文将从WHF患者的特征和治疗需求、sGC刺激剂治疗心衰及维立西呱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对维立西呱治疗WHF进行深入分析。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需要及早诊断、进行危险分层和个体化管理。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其使用方法简单,可迅速高效地对患者心脏的电活动及结构功能进行动态检测。但在心衰患者的诊断与评估中,心电图存在特异性低、主观性强、严重依赖专业人员的判断能力等局限性,而人工智能(AI)技术可有效弥补心电图人工判读的不足。当前AI已在医疗大数据中广泛应用,可区分疾病表型、进行事件预测和复杂决策,而心电图因其数据量大、信息丰富、便于储存和传输等特点,具备与AI相结合的独特优势。该文将综述心电图AI在心衰诊断、精准分型和治疗指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情况,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其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栓塞4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心血管病4例。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6.1%(35/217例)。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1.7%(7/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OR=0.521,P=0.039)、分期(Ⅱ期:OR=2.487,P=0.016;Ⅲ期:OR=3.233,P=0.002)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血管毒性(OR=3.019,P=0.001)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原发部位为淋巴结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低,淋巴瘤分期为Ⅱ~Ⅲ期、诊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毒性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高。结论心血管病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随着生存时间的延长,死于心血管的风险明显增加。淋巴瘤原发部位、分期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心血管毒性可能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ATTRwt)是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错误折叠后沉积于组织器官从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导致的疾病。近期研究发现ATTRwt在老年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患病率被低估。ATTRwt在老年男性人群中较为常见,多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近年来骨闪烁显像在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的诊断中表现出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望抑制ATTRwt进程的治疗方法包括氯苯唑酸、AG10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等药物治疗以及心脏移植。本文对ATTRwt的临床特征、诊断思路、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原发性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全国7个中心的21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且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为一线应用达雷妥尤单抗,14例患者为二线及以上应用。分析血液学缓解情况、安全性及生存情况。结果(1)一线应用7例患者≥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7/7。3例早期死亡、脏器未获得缓解,其余4例均获得脏器缓解。(2)二线应用14例患者中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游离轻链(dFLC)<20 mg/L。其余12例中应用前dFLC>50 mg/L者9例,均获得≥部分缓解(PR)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4例、VGPR3例、PR2例;应用前dFLC 20~50 mg/L之间3例,有效为3/3,即均降至10 mg/L以下。心脏受累者缓解率5/10,肾脏受累者缓解率7/12。(3)总体中位随访5.3个月,存活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共3例患者出现死亡(2例为心源性死亡;1例出现严重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无血液学进展患者,1例患者应用后2年dFLC升高(未达进展标准)更换方案。(4)安全性:没有患者出现3/4级输液反应,共3例出现1级输液反应,均为首次输液时候出现。除1次输注治疗后死亡病例外,15/20例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其中≥3级淋巴细胞减少为6/20。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能够有效深度清除血清游离轻链、治疗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的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初步评价经皮房间隔造瘘术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区(HFCU)住院的成年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包括射血分数保降低的心衰(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入选标准包括目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入院时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经优化药物治疗和强化容量管理1周后行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静息状态下肺小动脉楔压(PAWP)>15 mmHg,运动后PAWP>25 mmHg。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6MWT)、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指标及Swan-Ganz漂浮导管数据。经右股静脉行房间隔穿刺,在压力监测下行球囊扩张,完成房间隔造瘘术。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术后24 h内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PAWP及心输出量(CO),并计算心脏指数(CI)。术后48~72 h复查6MWT、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共入选3例左心衰患者,1例女性,为HFpEF患者,2例男性,为HFrE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级。3例患者均成功行房间隔造瘘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均将为Ⅰ级,第2例和第3例患者的6MWT分别增加了90 m和80 m,但两例患者术后NT-proBNP水平均出现短暂升高。3例患者房间隔造瘘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未见明显变化。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数据显示,3例患者术后PAP(分别为28 mmHg、23 mmHg和12 mmHg)及PAWP(分别为17 mmHg、13 mmHg和11 mmHg)均较术前(PAP:29 mmHg、26 mmHg和34 mmHg,PAWP:23 mmHg、20 mmHg和27 mmHg)下降。除第2例患者(HFpEF)术后CO(3.0 L/min)和CI(1.72 L·min-1·m-2)较术前(CO:3.5 L/min,CI:2.01 L·min-1·m-2)下降外,其余2例(HFrEF)患者术后CO(分别为5.5 L/min和3.4 L/min)及CI(分别为2.61 L·min-1·m-2和2.02 L·min-1·m-2)均较术前(CO:4.4 L/min和1.7 L/min,CI:2.00 L·min-1·m-2和1.01 L·min-1·m-2)提高。结论经皮房间隔造瘘术治疗顽固性左心衰竭患者短期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