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宫颈癌伴糖尿患者应用心理干预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抽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宫颈癌伴糖尿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8例,开展常规护理;实验组38例,开展心理干预。对比指标:焦虑和抑郁评分、血糖改善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实验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血糖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两组血糖均有所控制,其中实验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更低(P<0.05)。结论:对宫颈癌伴糖尿患者运用心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提升患者心理健康程度,进而有助于合理控制血糖水平。

  • 标签: 宫颈癌 糖尿病 心理健康 心理干预 焦虑抑郁
  • 简介:摘要探讨一例成人起的Satoyoshi综合征合并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MGUS)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Satoyoshi是以痛性肌肉痉挛、脱发、腹泻为临床特点,又称进行性痛性肌痉挛-脱发-腹泻综合征。临床报道的病例数较罕见,且多为青少年发病。本例患者为成年起,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痛性痉挛、脱发及腹泻,并实验室检查发现有MGUS。通过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Satoyoshi综合征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对早期确诊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震颤分析检测,以期为临床分型找到更加客观的辅助检查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早期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记录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评分,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根据UPDRS中姿势和步态障碍评分与震颤评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强直为主型(PIGD)及混合型。所有患者行震颤分析检查,分析比较结果。结果65例初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年龄为(63±10)岁,病程为(14±8)个月,TD型患者28例,PIGD型患者21例,混合型16例,震颤分析结果表明,3组患者在震颤频率和震颤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D型患者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交替收缩和谐波共振现象出现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TD型有20例患者(71.4%)出现典型帕金森震颤分析的表现,PIGD型的患者仅4例(14.3%)表现为上述的典型表现,更多患者表现为静止期无明确的震颤主峰,部分患者在姿势时可引出每秒6~8次的震颤频率,并出现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混合型患者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表现,其中出现典型帕金森病患者为10例(62.5%)。结论震颤分析作为一个客观评价震颤的电生理指标,可以作为帕金森临床分型的辅助手段,揭示患者的病理受损通路,为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帕金森病 震颤分析 表型 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是否可用于肯尼迪(KD)脑干受累评估。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9月KD患者20例(KD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0名(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三种类型VEMPs,包括胸锁乳突肌(SCMM)记录的 c-VEMP,参数p13、n23;咬肌记录的m-VEMP,参数p11;下斜肌记录的o-VEMP,参数n10、p15;记录各波的潜伏期,c-VEMP波间期、两侧差,校正波幅及波幅非对称比;同时行双侧SCMM针极肌电图检测;并使用脊髓和球部肌肉萎缩功能评定量表(SBMAFRS)评估。结果KD组患者c-VEMP的p13潜伏期[(15.5±1.4)ms]和n23潜伏期[(25.5±1.4)ms]均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13.3±0.9)ms,(22.5±1.0)ms](均P<0.05);双侧P13差值[(2.3±0.6)m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者c-、m-、o-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75%(15/20),30%(6/20),20%(4/20)。KD患者c-VEMP潜伏期与病程呈正相关(左:r=0.715、0.695,右:r=0.708、0.715,均P<0.05);与SBMAFRS评分呈负相关(左:r=-0.701,-0.694,右:r=-0.644,-0.685,均P<0.05)。KD组SCMM针极肌电图的异常率:安静状态下出现自发电位者15%(3/20)、大力收缩募集单纯相者45%(9/20)。结论c-VEMP的潜伏期是检测KD球部功能受累的敏感工具,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o-VEMP和m-VEMP的损伤表明部分KD患者出现上脑干受累。

  • 标签: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肯尼迪病 胸锁乳突肌 SBMAFRS评分 脑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FC1(replication factor C subunit 1)基因突变导致伴周围神经和前庭反射消失的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CANVAS)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1例CANVAS患者。从患者外周血提取DNA进行详细的共济失调相关遗传学检测。检索文献中已报道的RFC1基因变异导致的CANVAS,总结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本例患者为51岁女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步态不稳,结合辅助检查符合CANVAS临床诊断。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除外已报道的其他遗传性共济失调变异,同时完善RFC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双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结构(AAGGG)exp重复扩增。检索国内外报道RFC1基因变异导致CANVAS的文献共14篇,整体CANVAS患者RFC1基因变异率为68%~100%,散发及家族性CANVAS患者中RFC1基因变异率不同,该基因变异具有种族差异。结论成人起的晚发型共济失调患者中,通过头颅磁共振联合电生理及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CANVAS的识别,RFC1基因检测对于该病诊断有重要意义。本例CANVAS患者扩大了我国共济失调的疾病谱,证实了RFC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群共济失调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小脑共济失调 反射,前庭眼 周围神经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RFC1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