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0例。参照组行乳房全切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组行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3年内复发率、转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转移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内复发率、转移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治疗,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复发率、转移率较低。
简介: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转移常见,即使是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术后病理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也很高。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大小以及比例与PTC患者的术式选择、TNM分期和复发危险分层相关,进一步可能影响到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随访策略的制定。上述转移淋巴结数据的准确性受淋巴清扫获得的淋巴结数量影响,因此,淋巴清扫时获得足够数量的淋巴结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淋巴清扫获得淋巴结数量(lymph node yield,LNY)的影响因素及临床价值进行探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研究加以综述,旨在加强对LNY的理论认识,规范PTC颈部淋巴清扫的临床操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6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559例(91.2%)无Ⅴ区淋巴结转移,54例(8.8%)存在Ⅴ区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χ2=11.822,P<0.01)、肿瘤多灶(χ2=6.327,P<0.05)、肿瘤外侵(χ2=8.676,P<0.01)、肿瘤最大径>20 mm(χ2=22.760,P<0.01)、肿瘤位于非上极(χ2=4.310,P<0.05)、同侧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6枚(χ2=13.569,P<0.01)、对侧CLN转移(χ2=31.912,P<0.01)、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5枚(χ2=8.816,P<0.01)、同侧Ⅱ区淋巴结转移≥2枚(χ2=5.891,P<0.05)、对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χ2=42.659,P<0.01)者更容易发生Ⅴ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χ2=1.444,P>0.05)、BRAF基因突变(χ2=0.166,P>0.0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原发肿瘤特征及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24对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5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和45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转录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miR-224);采用慢病毒介导miRNA阴性对照和miR-224过表达在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乳腺癌细胞建立对照细胞系(对照组)和miR-224过表达细胞系(miR-224组)。将对照组和miR-224组细胞接种至裸鼠腋下,并于30 d后处死,解剖分析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224靶基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临床样本和细胞系miRNA靶蛋白(PHLPP)1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转录组化学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miR-224表达水平(5.08±0.69)明显高于未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2.10±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9,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显示,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miR-224表达水平(2.98±0.41)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miR-224表达水平(1.2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9,P<0.05)。miR-224组细胞侵袭数量[(119.49±9.72)个]高于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69.39±6.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1,P<0.05)。miR-224组细胞接种移植瘤30 d后淋巴结转移病灶数[(25.98±3.12)个]高于对照组细胞接种移植瘤30 d后淋巴结转移病灶数[(10.54±2.3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5)。PHLPP1是miR-224靶基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PHLPP1蛋白表达水平(0.36±0.12)低于未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PHLPP1蛋白表达水平(0.94±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6,P<0.05)。miR-224组细胞PHLPP1蛋白表达水平(0.50±0.12)低于对照组细胞PHLPP1蛋白表达水平(1.0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P<0.05)。结论miR-224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呈高表达,其可能机制为通过调节PHLPP1蛋白表达参与了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50例鼻咽部淋巴瘤患者参与到本次研究中,选取时间为2020年3月-2023年3月,选取地点为本院。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活检证实为鼻咽部淋巴瘤,其中12例B细胞淋巴瘤,36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还有2例未分型。对患者的螺旋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螺旋CT确诊NHL46例,MRI确诊47例,两种检查方案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T确诊B细胞淋巴瘤12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8例,6例NHL未分型,MRI确诊B细胞淋巴瘤11例,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9例,7例NHL未分型。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晰;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轻-中强化。两种检查方案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并且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因此,在鼻咽部淋巴瘤中,螺旋 CT和 MRI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对鼻咽部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个性化教育下的护理路径在预防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作用。方法 以乳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数为62例,并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中的31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中的31例患者则实施个性化教育下的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疾病知晓情况、手术流程、手术康复及并发症的评分,以及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各项评分指标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水肿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的护理路径应用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利于提高健康效果,减少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赢得患者的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是脊柱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病原菌多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其次是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结核杆菌感染的报道罕见,本科治疗的一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结核杆菌感染,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肿瘤125I粒子治疗并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中心2013年3月至2020年11月行颅内肿瘤125I粒子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34例,按照术后是否并发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纳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颅内肿瘤125I粒子治疗并发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34例接受125I粒子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并发颅内出血者共计22例,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类型、近1个月内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史可能是颅内肿瘤125I粒子治疗并发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1个月内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史是颅内肿瘤125I粒子治疗并发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近1个月内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是125I粒子治疗并发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上述指标对125I粒子治疗并发颅内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入路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入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入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入路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入路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入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Solitaire支架与LVIS/LVISjr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53例,女43例,年龄(50.74±3.11)岁,年龄范围为39~71岁。按照不同置入支架方法分为Solitaire组(n=50)与LVIS/LVISjr组(n=46)。Solitaire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置入治疗,LVIS/LVISjr组采用LVIS/LVISjr支架置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闭塞情况、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量表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Solitaire组支架置入成功率[100%(50/50)]与LVIS/LVISjr组[100%(46/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闭塞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及B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VIS/LVISjr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15±0.23)分]低于Solitaire组[(2.61±1.13)分],BI量表评分[(81.35±2.97)分]高于Solitaire组[(74.10±1.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VIS/LVISjr组并发症发生率[2.2%(1/46)]低于Solitaire组[16.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LVIS/LVISjr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均优于Solitaire支架,且降低了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提升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