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尖端位置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的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 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44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接受UVC的3 020例早产儿。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一般基线数据、UVC留置时程及拔除原因、并发症类型及发生时间,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低位组(置入深度3~5 cm)和高位组(处于靠近右心房入口、第8~9胸椎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比较组间UVC留置时程和并发症发生率(例次/导管日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特征,Cox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风险,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置管时程的最佳截断值。结果3 020例早产儿中男1 624例(53.8%),出生胎龄29.9(28.4,31.6)周,出生体重(1 264±301)g,高位组2 172例(71.9%)。高位组与低位组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不良孕产史、胎膜早破时间>18 h、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和母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经UVC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位组UVC的留置时程长于低位组[7(6,10)比4(3,7)d,U=23.42,P<0.001]。高位及低位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0及70.8例次/1 000导管日,高位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导管尖端移位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9.3、3.5、3.0例次/1 000导管日),低位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管尖端移位(45.8、6.3、5.4例次/1 000导管日)。ROC曲线结果显示,高位组及低位组UVC留置时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5及4.5 d;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位及低位组均随着UVC留置时程的延长,堵管、导管尖端移位、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比例升高,其中高位与低位组的堵管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8,P=0.024),导管尖端移位和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ICU住院早产儿的UVC并发症以堵管为主;低位UVC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建议低位UVC的留置时程超过4.5 d。留置UVC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硒和铁及铜水平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风险的关系,并分析其交互效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2012年建立的兰州地区出生队列,在孕早期对孕妇相关信息进行基线调查,并在孕中期、孕晚期及产后42 d分别进行随访。采集分娩时新生儿脐静脉血,并从医疗记录中提取其出生结局信息。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队列中新发的经超声心动检查确诊的97例CHD患儿作为病例组,在出生后健康的适龄足月儿中按照母亲年龄、街区以及CHD发病时间进行1∶2配对选取194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电感耦合离子质谱的方法检测新生儿脐血硒、铁和铜的质量浓度(后称浓度)。根据对照组新生儿脐血中硒、铁和铜浓度的四分位数中的Q1和Q3将元素暴露分为低、中、高浓度3组,以中浓度为参考标准,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脐血硒、铁和铜浓度与CHD的关联,以相乘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与CHD的关联。结果病例组中新生儿脐血铜浓度M(Q1,Q3)为746.12(467.48,759.74)μg/L,对照组为535.69(425.21,587.79)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脐血高铜(OR=4.062,95%CI:2.013~8.199)或高铜合并高铁(OR=3.226,95%CI:1.343~7.750)的新生儿CHD发病风险均增加,硒和铁浓度与新生儿CHD发病尚未见关联。脐血中铜和铁对CHD的发病风险存在相乘的交互作用(OR=1.303,95%CI:1.056~1.608)。结论铜和铁元素存在相乘的交互作用,脐血高铜、高铜合并高铁是新生儿CHD发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