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尖端位置新生儿脐静脉置管(UVC)的留置时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 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44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并接受UVC的3 020例早产儿。收集早产儿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一般基线数据、UVC留置时程及拔除原因、并发症类型及发生时间,根据导管尖端位置分为低位组(置入深度3~5 cm)和高位组(处于靠近右心房入口、第8~9胸椎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比较组间UVC留置时程和并发症发生率(例次/导管日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组间特征,Cox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风险,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置管时程的最佳截断值。结果3 020例早产儿中男1 624例(53.8%),出生胎龄29.9(28.4,31.6)周,出生体重(1 264±301)g,高位组2 172例(71.9%)。高位组与低位组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不良孕产史、胎膜早破时间>18 h、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和母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经UVC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位组UVC的留置时程长于低位组[7(6,10)比4(3,7)d,U=23.42,P<0.001]。高位及低位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0及70.8例次/1 000导管日,高位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导管尖端移位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9.3、3.5、3.0例次/1 000导管日),低位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堵管、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管尖端移位(45.8、6.3、5.4例次/1 000导管日)。ROC曲线结果显示,高位组及低位组UVC留置时程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5及4.5 d;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位及低位组均随着UVC留置时程的延长,堵管、导管尖端移位、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比例升高,其中高位与低位组的堵管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8,P=0.024),导管尖端移位和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ICU住院早产儿的UVC并发症以堵管为主;低位UVC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建议低位UVC的留置时程超过4.5 d。留置UVC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硒和铁及铜水平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风险的关系,并分析其交互效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2012年建立的兰州地区出生队列,在孕早期对孕妇相关信息进行基线调查,并在孕中期、孕晚期及产后42 d分别进行随访。采集分娩时新生儿脐静脉血,并从医疗记录中提取其出生结局信息。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队列中新发的经超声心动检查确诊的97例CHD患儿作为病例组,在出生后健康的适龄足月儿中按照母亲年龄、街区以及CHD发病时间进行1∶2配对选取194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电感耦合离子质谱的方法检测新生儿脐血硒、铁和铜的质量浓度(后称浓度)。根据对照组新生儿脐血中硒、铁和铜浓度的四分位数中的Q1和Q3将元素暴露分为低、中、高浓度3组,以中浓度为参考标准,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脐血硒、铁和铜浓度与CHD的关联,以相乘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与CHD的关联。结果病例组中新生儿脐血铜浓度M(Q1,Q3)为746.12(467.48,759.74)μg/L,对照组为535.69(425.21,587.79)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脐血高铜(OR=4.062,95%CI:2.013~8.199)或高铜合并高铁(OR=3.226,95%CI:1.343~7.750)的新生儿CHD发病风险均增加,硒和铁浓度与新生儿CHD发病尚未见关联。脐血中铜和铁对CHD的发病风险存在相乘的交互作用(OR=1.303,95%CI:1.056~1.608)。结论铜和铁元素存在相乘的交互作用,脐血高铜、高铜合并高铁是新生儿CHD发病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提高异物的诊断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共967例患儿,均采用可曲式电子支气管镜进行手术,采用异物钳、活检钳或网篮套取的方式取出异物。其中未取出19例(3例声门下异物,1例别针,其余15例均为异物被肉芽完全包裹),住院后自行咳出2例,取出946例(97.8%),无死亡病例。儿童支气管异物好发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14∶1,主要发病年龄为1~3岁856例(88.8%),农村稍多于城市(城市46.5%,农村53.5%)。气管-支气管异物发生最多的是3月份,最少的是6月份,冬春季节多于夏秋季节。吸入的异物种类以外源性的植物类异物为主,约占93.0%,其中花生(31.7%)和瓜子(19.2%)最常见。异物吸入的病程分布,1~3 d最多347例(35.9%)。内镜下合并支气管内膜炎的患儿501例(51.8%),有不同程度肉芽组织增生的患儿有196例,占支气管内膜炎患儿的39.1%,占总病例数的20.3%。支气管异物停留在右侧支气管占50.0%,左侧支气管占43.7%,右侧多于左侧。通过影像学确诊的有793例,阳性率达81.9%,而CT的确诊率达90.9%。结论约88.8%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发生在1~3岁。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性别、城乡和季节分布特征,男性多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冬春季节多于夏秋季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提高异物的诊断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共967例患儿,均采用可曲式电子支气管镜进行手术,采用异物钳、活检钳或网篮套取的方式取出异物。其中未取出19例(3例声门下异物,1例别针,其余15例均为异物被肉芽完全包裹),住院后自行咳出2例,取出946例(97.8%),无死亡病例。儿童支气管异物好发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14∶1,主要发病年龄为1~3岁856例(88.8%),农村稍多于城市(城市46.5%,农村53.5%)。气管-支气管异物发生最多的是3月份,最少的是6月份,冬春季节多于夏秋季节。吸入的异物种类以外源性的植物类异物为主,约占93.0%,其中花生(31.7%)和瓜子(19.2%)最常见。异物吸入的病程分布,1~3 d最多347例(35.9%)。内镜下合并支气管内膜炎的患儿501例(51.8%),有不同程度肉芽组织增生的患儿有196例,占支气管内膜炎患儿的39.1%,占总病例数的20.3%。支气管异物停留在右侧支气管占50.0%,左侧支气管占43.7%,右侧多于左侧。通过影像学确诊的有793例,阳性率达81.9%,而CT的确诊率达90.9%。结论约88.8%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发生在1~3岁。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性别、城乡和季节分布特征,男性多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冬春季节多于夏秋季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儿Medpor支架全耳廓再造联合不同听力重建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的患儿共68例,男性53例,女性15例,年龄7~12岁,中位年龄8.8岁。其中28例行高密度聚乙烯(Medpor)支架植入耳廓再造术的同时一期完成听力重建术,包括20例患者完成传统的外耳道成形和鼓室成形听力重建术,8例患者术中植入骨桥的骨传导装置,术后3~4周佩戴骨桥体外处理器;余下40例小耳畸形患者仅行Medpor支架植入耳廓成形术,作为对照组。术后评价患儿耳廓形态、听觉功能的改变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一期完成听力重建与形态再造组的患儿耳廓外形良好,术后12个月耳廓14个精细结构平均分值为9.43分和10.67分,耳廓对称度平均分值为6.83分和6.00分,与单纯耳廓再造组(8.23分/6.20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组术后平均听阈改善43.3 dB,平均言语识别阈值下降42.3 dB;外耳道及鼓室成形组平均听阈改善4.1 dB,平均言语识别阈值下降11.4 dB。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眩晕、耳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外耳道及鼓室成形组术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耳廓支架断裂、耳道再狭窄、耳道闭锁各1例;单纯耳廓组中耳廓支架外露、面神经颞支损伤各1例;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头皮切口处毛发生长困难。结论Medpor支架植入耳廓再造同时进行外耳道鼓室成形或骨桥植入重建听力技术安全有效,重建听力的方式需评估患者内中耳发育情况而定,对于中耳乳突发育欠佳者建议骨桥植入以获得稳定而明显的助听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妊娠期孕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11月30日发表的关于评价或探讨妊娠期孕妇SCH与早产风险的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SCH定义、孕妇孕周、出生胎龄、研究类型等信息,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队列研究和12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英文文献11篇,中文文献10篇,涵盖7个国家和地区,共100 016例孕妇,其中SCH孕妇7 5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孕妇SCH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OR=1.46,95%CI 1.25~1.71,P<0.001)。按照出生胎龄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孕妇妊娠期SCH增加了胎龄<37周(OR=1.43,95%CI 1.16~1.76,P=0.001)、<34周(OR=1.84,95%CI 1.41~2.39,P<0.001)及<32周早产(OR=1.65,95%CI 1.08~2.52,P=0.020)的发病风险。进一步按照研究类型和SCH定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均显示妊娠期孕妇SCH会增加早产风险。结论SCH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质量更高、样本量更大的研究进行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北方6省(自治区)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治疗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陕西、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山东6省(自治区)17市21家医院于2020年1月25日至2月21日经2019-nCoV核酸检测确诊的31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以及治疗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31例患儿年龄7岁1月龄(6月龄~17岁)。9例(29%)为输入性病例,21例(68%)有确诊成人患者接触史,1例(3%)曾接触过无症状的武汉返乡人员。31例患儿中28例(90%)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分型为无症状型4例(13%),轻型13例(42%),普通型14例(45%),无重型及危重型。症状发生频率最高为发热(20例,65%),其中高热1例、中度发热9例、低热10例,热程1~9 d,15例≤3 d,5例>3 d;其余依次为咳嗽(14例,45%),乏力(3例,10%),腹泻(3例,10%),咽痛、流涕、头晕、头痛、呕吐等少见。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者、淋巴细胞数减少者、血小板增多者各2例(6%)。C反应蛋白升高(10%,3/30),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9%,4/21),降钙素原升高(4%,1/28),血清转氨酶升高(22%,6/27)及肌酶升高(15%,4/27)也有不同比例出现。检测肾功能及血糖者均未见异常。14例患儿胸部CT有异常改变,其中9例呈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及结节,多位于双肺中外带、近胸膜区。31例患儿给予一般治疗后25例病毒核酸检测转阴(7~23 d),其中24例(77%)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中国北方6省(自治区)31例儿童2019-nCoV感染以家庭内密切接触为主要感染途径,呈无症状型、轻型和普通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流行病学密切接触史、病毒核酸检测及胸部影像学是儿童2019-nCoV感染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给予一般治疗,近期预后整体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结局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集研究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结局相关性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队列研究和3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新生儿30 891例,其中早产儿1 912例;3篇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其中3篇研究来自中国,3篇来自北美,2篇来自欧洲,1篇来自澳大利亚。各文献中维生素D缺乏和早产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调整年龄、种族等混杂因素后,Meta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不会增加早产的风险(OR=1.04,95%CI 0.90~1.20,P=0.63)。按照研究类型、测定方法、地区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与总体结果一致。Meta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很可能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患儿女,5月龄,因"10 d内抽搐5次"住院。特殊面容,浓眉、弓形眉、连心眉,睫毛长且弯曲,小下颌,肌张力略增高,大运动和精神发育落后。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胼胝体变薄;视频脑电图示双侧前头部异常放电;家系全外显子组检测提示患儿存在SMC1A基因NM_006306:exon4:c.607A>G(p.K203E)杂合变异所致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Ⅱ型。患儿SMC1A基因检测到的杂合变异c.607A>G是新发变异,在国内未见报道,扩大了SMC1A基因变异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