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长舒霖®和来得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组、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入选57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区组分段随机方法将受试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长舒霖®组和来得时®组,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h血糖(2hPG)、8点指尖血糖谱、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以及低血糖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治疗24周后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的HbA1c分别下降1.16%和1.25%,FPG分别下降3.05 mmol/L和2.90 mmol/L, 2hPG分别下降2.49 mmol/L和2.38 mmol/L,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8点指尖血糖谱以及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相似(P值均>0.05)。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 (38.00%和39.01%)和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7.25%和16.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部分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两组均无重度低血糖。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1.77%比52.48%)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24周时6.91%比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长舒霖®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来得时®相当,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心血管事件获益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有关数据库,收集截至2019年10月发表的SGLT2抑制剂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结局指标包含心血管事件。采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或相对危险度(RR)作为效应量,各效应量均采用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共纳入3项研究34 322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19 064例,对照组15 258例。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低。与对照组比较,SGLT2抑制剂有良好的降糖效果,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4%(0.33%~0.58%)],P<0.01。在心血管事件方面,SGLT2抑制剂组在复合心血管终点风险[RR(95%CI)为0.89(0.83~0.96)]、心力衰竭住院风险[RR(95%CI)为0.69(0.61~0.79)]、心肌梗死风险[RR(95%CI)为0.89(0.80~0.98)]、全因死亡风险[RR(95%CI)为0.83(0.70~0.99)]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心血管死亡风险[RR(95%CI)为0.81(0.63~1.05)]和卒中风险[RR(95%CI)为1.00(0.88~1.1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GLT2抑制剂可降低肾脏特异性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LT2抑制剂组在发生低血糖风险、低血容量症风险、骨折风险、泌尿系感染风险和截肢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发生生殖系统感染[RR(95%CI)为4.74(2.76~8.16)]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面[RR(95%CI)为2.34(1.26~4.35)]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GLT2抑制剂对T2DM合并高危心血管风险的患者有良好的心血管、肾脏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殖系统感染风险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惰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3至5月对"中国城市三级甲等医院T2DM费用调查研究"中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后了解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如6个月后治疗方案未做升级,即未增加≥1种的口服降糖药物、未起始胰岛素或未起始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即被视为临床惰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以识别临床惰性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T2DM患者178例,其中男101例(56.7%),女77例(43.3%),年龄(58±11)岁,糖尿病病程(7±7)年,HbA1c(8.6±1.6)%。T2DM患者总体临床惰性发生率为52.2%(93/178),增加口服降糖药物种类、起始胰岛素或者起始GLP-1受体激动剂的比例分别为30.9%(55/178)、16.3%(29/178)和0.6%(1/178)。临床惰性的影响因素包括HbA1c7.5%~8.9%(OR=3.437,95%CI:1.421~8.309)和HbA1c≥9.0%(OR=9.738,95%CI:3.634~26.9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2.732,95%CI:1.004~7.431)、使用两种以上口服药物(OR=2.651,95%CI:1.248~5.635)以及糖尿病病程(OR=1.064,95%CI:1.005~1.126)。结论超过半数血糖控制不达标的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临床惰性。病程长、血糖控制差、使用两种以上口服药物以及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临床惰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并探究PCOS和NAFLD之间的关联。方法本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22例PCOS患者(PCOS组)及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匹配的107例对照(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并测定肝酶、血脂、糖耐量、性激素指标,同时行肝脏彩色超声检查,比较PCOS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NAFLD患病率,并对PCOS和NAFLD之间的相关因素以及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PCOS组的NAFLD患病率(62.6%)高于对照组(76.2%, P=0.025)。Logistic回归提示PCOS患者中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游离雄激素指数(FAI)水平与NAFLD的风险显著相关(OR=1.686, 95% CI=1.279~2.223;OR=1.167,95% CI=1.039~1.311),将HOMA-IR纳入模型后,FAI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在PCOS患者中非常普遍。PCOS患者的NAFLD与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有关,其中胰岛素抵抗是PCOS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雄激素血症通过介导胰岛素抵抗而影响NAFLD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肢端肥大症患者血清骨源性激素骨钙素和脂质运转载蛋白2(LCN2)水平变化,及其在肢端肥大症糖代谢异常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确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5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术后患者41例),同期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名。分析骨钙素及LCN2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肢端肥大症患者骨源性激素与糖代谢指标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者相比,肢端肥大症患者骨钙素水平明显升高[(55.45±34.02对19.46±6.69)ng/ml, P<0.01],LCN2水平显著下降[(34.15±9.95对57.50±29.75)ng/ml, P<0.01],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增加(P<0.01),而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葡萄糖耐量试验0~120 min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无明显变化(均P>0.05)。手术治疗后,随着血清生长激素(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下降,术后骨钙素水平显著下降[24.79(18.39,32.59)对43.51(26.73,65.66)ng/ml, P<0.01],LCN2显著升高[(45.15±15.33对37.03±9.73)ng/ml, 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肌肉含量与血清LCN2呈独立正相关(β=0.44, P=0.015),血清IGF-1水平与骨钙素呈独立正相关(β=0.512, P<0.01)。骨钙素是HOMA-β独立影响因素(β=0.519, P=0.004)。LCN2(β=-0.398, P=0.017)和骨钙素(β=0.553, P=0.001)是AUCINS的独立影响因素,GH(β=0.294, P=0.029)和IGF-1(β=0.428, P=0.002)是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肢端肥大症患者血清骨源性激素骨钙素水平升高而LCN2水平下降,术后伴随生长激素水平下降上述异常一定程度恢复。血清骨钙素及LCN2水平与肢端肥大症患者胰岛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肢端肥大症中骨骼参与糖代谢调控增添新的证据。
简介:摘要大量基础研究已证明,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可不同程度提高葡萄糖激酶(GK)活性,有效降低血糖,但在临床试验中多数却因降糖效应不佳或不良反应明显而停滞不前。HMS5552作为第4代新型GKA,具备较好的药代动力学及酶动力学特征,在健康受试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均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HMS5552单药治疗可显著降低HbA1c,对胰岛β细胞具有持续保护作用。HMS5552已率先进入Ⅲ期确证性临床研究阶段,目前Ⅲ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特异性免疫损伤而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进而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替代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虽能控制高血糖,但不能遏制胰岛功能进行性衰竭,无法有效阻止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细胞疗法基于T1DM病理生理特征,旨在通过胰岛β细胞替代或再生治疗保护甚至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从而改善疾病进程与预后,是T1DM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围绕胰岛移植与多能干细胞在T1DM治疗中的研究现况及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代谢指标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初发的早发T2DM患者代谢指标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3 628例T2D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40岁,n=768)和晚发组(≥40岁,n=2 860)。早发组平均年龄(41±11)岁,其中男性546例(71.1%),晚发组平均年龄(63±10)岁,其中男性1 690例(59.1%)。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数据,包括病程、体质指数、糖尿病家族史等。并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利用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分析早发T2DM与病程的交互作用,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早发T2DM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针对初发的T2DM患者(病程<1年),比较早发及晚发组代谢指标转归情况。结果相比于晚发组,早发组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更高,体质指数更大(均P<0.01)。早发组糖化血红蛋白更高(9.2%±2.1%比8.7%±2.2%,t=-4.454,P<0.0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例更高 [38.8%(298/768)比29.4%(841/2 860),χ²=24.819,P<0.01]。微血管并发症方面,早发T2DM与病程≥10年存在交互作用。校正年龄、病程、糖尿病家族史、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等因素,早发组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仍高于晚发组(比值比1.66,95%可信区间:1.01~2.71,P<0.05)。对于初发的T2DM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3 d,早发组较晚发组FPG下降更明显(ΔFPG早发组-ΔFPG晚发组=-0.62 mmol/L,95%可信区间:-1.18 mmol/L,-0.05 mmol/L)。结论早发T2DM患者代谢指标控制更差,合并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更高,应重视早发T2DM的早期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膜脂肪细胞大小与胃转流手术(RYGB)术后代谢改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RYGB手术的113例肥胖患者,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糖、血脂、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等相关代谢指标,收集患者的网膜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后,进行HE染色,使用显微镜随机拍摄15张组织形态照片,利用Image J进行细胞体积测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临床血糖、血脂等参数与网膜脂肪细胞大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网膜脂肪组织的体积与患者术前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r=0.231,0.432,0.397,0.421,均P<0.05),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r=0.298、0.325,均P<0.01),与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r=-0.224、-0.278,均P<0.05),与体重、BMI、腰围、臀围呈正相关(r=0.397、0.231、0.310、0.232,均P<0.05);113例患者中网膜脂肪细胞的体积与术后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FPG、空腹胰岛素、HOMA-IR的改善呈正相关(r=0.441、0.301、0.236、0.341,均P<0.05),网膜脂肪细胞体积与术后3个月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的改善呈正相关(r=0.204、0.296、0.196、0.253,均P<0.05)。113例肥胖患者中有50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T2DM),63例患者不合并T2DM,网膜的脂肪细胞的体积大小与肥胖合并T2DM患者术后3个月HbA1c和FPG的改善呈正相关(r=0.309、0.342,均P<0.05),与术后3个月HOMA-IR改善在两组中均呈正相关(r=0.281、0.333,均P<0.05),与总胆固醇的改善在两组患者中均呈正相关(r=0.254、0.369,均P<0.05)。结论网膜脂肪细胞的体积大小与代谢手术后3个月肥胖患者代谢指标改善密切相关,网膜脂肪细胞体积越大,血糖和血脂改善越明显。这可以为代谢手术改善全身代谢状态机制研究和预测代谢手术预后提供新的病理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