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对2019-nCoV易感的患者中近70%为5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患者的重症及病死率极高。而中老年人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高危人群。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在急、门诊对OVCF患者进行COVID-19筛选和防护,如何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的OVCF患者进行准确诊断、病情评估并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诊疗全程防护措施等是骨科医师面临的困难。因此,专家组制订本共识,系统规范疑似或确诊COVID-19的OVCF患者在急、门诊的筛查与确诊流程及防护措施,对确诊COVID-19的OVCF患者按病情程度进行科学分级、分型并推荐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文献资料总结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中的选穴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平台、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针灸选穴相关词条收集相关期刊综述、学位论文,使用提前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合适且有效的相关资料,将所得数据进行标准筛选后得到文献23篇,将检索后的文章资料经过上述标准筛选后进行分类,分别设定为无效资料、备选资料和有效资料,将三类资料逐级分析对比整合,总结分析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腧穴选穴频次顺序以及归经情况。结果:所有分析案例中按选穴频次排序分别为肾俞8.85%、脾俞8.33%、委中8.33%、足三里7.81%、命门6.77%、阳陵泉6.77%、关元6.25%、阿是穴5.21%、悬钟5.21%、腰阳关4.69%、夹脊穴4.17%、气海4.17%、肝俞3.65%、三阴交3.65%、其他穴位16.15%。所有分析案例中按选穴涉及经络排序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22.40%、足少阳胆经11.46%、督脉10.42%、任脉9.90%、足阳明胃经8.85%、足少阴肾经8.33%、足太阴脾经7.81%、足厥阳肝经5.73%、手厥阴心包经5.21%、其他经络9.90%。结论: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针灸治疗中,肾俞、脾俞、委中的选穴频率较高,在经络中足太阳膀胱经的选用率最高,并且具有普遍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采用相同麻醉方法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塞来昔布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塞来昔布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2 h和术后12、24、48 h口服塞来昔布200 mg,对照组患者在相同时间服用安慰剂,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泵镇痛。检测术前12 h及术后4、24、48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术后1、4、24和48 h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强度;术前和术后第7天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术后第7天MMSE<23分诊断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结果两组术后1和4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术后24和4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3 ± 1.2)分比(6.1 ± 1.6)分和(4.0 ± 0.9)分比(7.8 ± 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12 h CRP、IL-6、TNF-α和PG-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术后4、24和48 h CRP、IL-6、TNF-α和PG-E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术后第7天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1 ± 1.9)分比(23.9 ± 1.5)分],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6%(7/66)比28.1%(1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和术后急性疼痛得以实现的。
简介:摘要内固定目前仍是老年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标准治疗方式,但内固定治疗后再手术率较高,因此识别内固定失败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指导初次治疗方式的选择。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术前股骨头后倾的程度会影响内固定失败率及再手术率,并且已有研究开始尝试对老年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推荐初次关节置换术。但是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及结果并不一致。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阐明目前股骨头后倾的各种测量方法、股骨头后倾与内固定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及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疗效对比,以期对老年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于老年骨折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护理活动中充分强调人文关怀思维,并分析临床护理有效性。方法:以我院60例需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1:1随机分组机制将其划分至A组(30例,依据常规制度要求进行麻醉苏醒期护理指导)及B组(30例,于前者基础上,充分强调人文关怀思维以酌情优化护理对策),并对比不同护理方案的干预意义。结果:经护理,B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总和较A组患者更低;护理总满意率亦高于A组患者(P<0.05)。结论:麻醉苏醒期护理活动中充分强调人文关怀思维,对规避麻醉相关并发症更为有利,也助于缓和当前相对紧张的医患关系,彰显医学人文。
简介:【摘要】目的:按照文献资料对老年性痴呆患者针灸治疗中的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方法:于维普资讯期刊平台、知网数据资料库、万方资料检索库中收集老年性痴呆与针灸选穴治疗相关论文、综述等,按照设定完成的排除标准、纳入标准选择适当的文献资料,对标准数据分析收集有效资料16篇,依据实际试验需求分为无效资料、有效资料、备选资料,观察在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治疗期间的选穴规律。结果:收录数据腧穴共有75个,应用次数高达247次,其中8个穴位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最高频率为9.31%,为百会穴,高达23次;75个腧穴所在部位分析,使用最多频率的部位在头部颈项部,其次为下肢位置腧穴。结论: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期间,按照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和患者头部、脏腑经脉相关的腧穴进行针刺,穴位所属经络中以督脉、脾经、胃经、膀胱经、心包经为主,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所致的慢性腰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椎间融合和刚性固定是目前手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尽管椎间融合和刚性固定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但是由于应力集中于邻近节段,所以可能会发生邻近节段退变,而邻近节段退变使得患者的满意率远低于影像学的融合率。动态固定是一种新的固定理念,可在控制脊柱节段异常运动的同时保留固定节段的部分活动,有利于减轻邻近节段退变和降低内固定物断裂的发生率。如今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其设计理念大多源于20世纪80、90年代用于脊柱融合手术的椎弓根螺钉及杆,设计初衷是稳定异常节段并减轻退化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同时保持相应节段的正常运动。通过对常见后路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临床疗效、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策略,同时为后路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设计改进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或后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系统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腰椎融合器及椎弓根钉棒感染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49.80±13.29)岁(范围23~66岁)。原术式为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共植入14枚融合器;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腰椎管狭窄症2例、腰椎滑脱症1例、腰椎骨折1例。于术后(10.80±13.24)个月(范围2~39个月)诊断为术后融合器感染10例(12枚),其中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8例。采用前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5例(7个椎间隙)一期前路清创及椎间植骨,1例后侧关节突已融合而未植骨,1例因后路清创取出钉棒时出血较多而在2周后行前路清创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6例、断棒1例,行一期椎弓根钉棒翻修3例(2例感染、1例断棒)、单纯椎弓根钉棒取出4例。采用后路清创融合器取出及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例:2例一期椎间颗粒状松质骨植骨,1例因感染严重、后侧软组织缺损而未植骨;合并椎弓根钉棒感染2例,单纯取出1例、取出后更换新的椎弓根螺钉固定1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30±5.10)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白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5,P=0.436);红细胞沉降率由(61.10±40.81)mm/1 h下降至(19.81±7.63)mm/1 h、(11.50±6.10)mm/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24,P=0.001);C反应蛋白由(32.39±37.94)mg/L下降至(8.61±5.93)mg/dl、(5.80±4.09)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2,P=0.024);VAS评分由(6.60±0.84)分下降至(2.80±0.92)分、(1.60±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090,P<0.001);ODI指数由80.10%±8.14%下降至51.00%±8.10%、30.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378,P<0.001)。术后MRI椎体异常信号逐渐消退,完全消退时间为(5.00±1.33)个月(范围3~7个月)。前路手术中6例(8个间隙)一期植骨,其中5例(7个间隙)获得融合,融合时间为(6.80±2.28)个月(范围4~10个月);1例1个间隙未融合。后路手术中2例一期植骨,其中1例于4个月获得融合;1例因植骨区感染再次清创取出植骨,未融合。1例发生术中L5神经根牵拉损伤,1例发生术后植骨块移位。结论融合器感染早期可经后路清创取出,但受到后侧神经及骨结构的阻挡,难以做到彻底清创,存在感染复发及神经根损伤的风险。融合器感染行前路手术取出操作简便、清创彻底,但需注意邻近重要血管损伤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的MRI与CT诊断结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接受过MRI和CT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将患者的MRI、CT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7%和83.3%,MRI显著高于C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到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比较上,也均有MRI高于CT的情况。结论MRI和CT都是诊断腰椎间盘突的有效方法,二者各有优势,但总体上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两种诊断手段的联合应用获得更为理想、准确的诊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