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主动夹层是指主动内膜撕裂,血液经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壁造成正常主动壁分离,形成真假腔的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尽管发病率低,但发病突然,且病死率极高。主动夹层的诱因错综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主动壁结构异常、血管壁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有关。该文重点整理了炎性细胞主动固有细胞主动夹层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炎性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栓塞风险的CHA2DS2-VASc评分间的关系,探讨AT-Ⅲ在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观察组)和同期住院非房颤人群(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 (AT-Ⅲ)、蛋白S、蛋白C及血脂[包括脂蛋白(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CHA2DS2-VASc评分将非瓣膜性房颤人群分为2分以下的低中危组与2分及以上的高危组。用ROC分析AT-Ⅲ的诊断性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CHA2DS2-VASc评分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206例,其中女性54例(26%),年龄(59.9±11.1)岁,对照组76例,女性19例(25%),年龄(59.3±9.8)岁,两组性别(χ²=0.043,P=0.836)、年龄(t=0.352,P=0.725)相匹配。观察组AT-Ⅲ活性[(98.68±11.37)%]明显低于对照组[(110.87±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1,P<0.001)。非瓣膜性房颤人群中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102例(49.5%),低中危组104例(50.5%),高危组AT-Ⅲ活性[(93.67±9.92)%]低于低中危组[(103.60±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3,P<0.001)。高危组蛋白C[(94.34±26.61)%比(102.63±22.74)%]、TC[(4.09±1.02)mmol/L比(4.69±0.97)mmol/L]和LDL-C[(2.18±0.83)mmol/L比(2.74±0.88)mmol/L]水平均低于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筛查的AT-Ⅲ预警界值为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0.681~0.81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44.339,95%CI:15.207~129.276)越大,AT-Ⅲ(OR=7.282,95%CI:3.098~17.117)、TC(OR=4.349,95%CI:1.739~10.875)水平越低,非瓣膜性房颤人群CHA2DS2-VASc评分越高,P均<0.05。结论高龄、低AT-Ⅲ活性水平、低TC水平与CHA2DS2-VASc评分正相关,对评估非瓣膜性房颤者血栓发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房颤 抗凝血酶 CHA2DS2-VASc评分 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许多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尽管针对心脏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不断提升,但心衰仍是目前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心衰的分子机制还未完全阐明,而心脏中的内皮细胞作为心脏非心肌细胞中占比最多的细胞类型,可通过调节心脏重塑影响心衰。该文重点阐述了心脏中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对于心衰的调控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内皮细胞调节心衰的具体分子机制、寻找治疗心衰的有效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炎症反应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嗜酸性粒细胞(EOS)作为炎症反应的效应细胞,可分泌多种促炎因子、趋化因子以及毒性颗粒蛋白,并可与多种细胞相互作用。早期研究认为EOS主要参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近年来发现EOS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但现有研究有限,EO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文对EO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损伤/保护作用及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进行了综述,以期进一步明确EO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OPD患者夜间动脉血氧饱和度(NSa02)与其隔肌功能间关系,以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方法:依据病例选择标准要求,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期间来我院救治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同时另外一组选择30例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入对照组,排除隔肌功能障碍患者病史。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从血氧分布情况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时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时间占睡眠时间百分比亦显著高于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观察COPD患者夜间动脉血氧饱和度(NSa02)与其隔肌功能间关系后,实验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视COPD患者夜间动脉血氧饱和度(NSa02)与其隔肌功能间关系,对于隔肌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低氧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针灸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的效果及颈部血管彩超改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接诊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通心络组(28例)、联合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通心络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通心络胶囊治疗,联合治疗组应用针灸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三组治疗前后颈部血管彩超显示斑块大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狭窄度及颈动脉厚度(IMT)值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前的TG、TC、LDL-C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的TG、TC水平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的TG、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通心络组(P

  • 标签: 针灸 通心络胶囊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内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孕期胎儿染色体异常(FCA)高危孕妇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核型(FK)及其介入性产前诊断(IPD)指征。方法选择2014—2018年,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细胞FK检测的63 581例FCA高危孕妇(孕龄为19~27+6孕周)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妇不同IPD指征及其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FKA)检测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通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医学科研2019伦审批第(077)号]。结果①本组63 581例中孕期孕妇的FKA检出率为3.13%(1 989/63 581)。这63 581例孕妇的IPD指征分别为高龄(预产期年龄≥35岁)(25 648例)、血清学筛查高风险(29 009例)、无创产前筛查(NIPT)高风险(333例)、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603例)、超声筛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及超声软指标异常(2 647例)、异常儿生育史(1 546例)、于外院进行羊水细胞FK分析结果异常者(7例)、孕妇智力低下及合并智力低下家族史(149例)、孕妇早孕期有害物质接触史(1 400例)、其他(2 239例),FKA检出率分别为3.26%(836/25 648)、2.04%(593/29 009)、65.17%(217/333)、34.33%(207/603)、3.51%(93/2 647)、1.68%(26/1 546)、85.71%(6/7)、4.03%(6/149)、0.14%(2/1 400)、0.13%(3/2 239)。②351例孕妇的IPD指征为超声筛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中,IPD指征为胎儿淋巴水囊瘤、皮肤水肿的FKA检出率最高,为26.09%(6/23)。2 296例孕妇的IPD指征为胎儿超声软指标异常中,IPD指征为胎儿颈项透明层(NT)值≥2.5 mm的FKA检出率最高,为7.74%(66/853)。结论孕妇高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NIPT高风险、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超声筛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及超声软指标异常等,均为中孕期孕妇FCA的IPD指征,孕妇IPD指征类型不同,FCA风险不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细胞FK检测,可预测有IPD指征孕妇的妊娠结局,为降低FKA出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产前诊断 核型分析 染色体畸变 产前诊断指征 血清学筛查 无创产前筛查 妊娠中期 孕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