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不同平卧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的依从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日间病房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5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4例设为对照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4 h;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9例设为试验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观察2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期间以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553例患儿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最终45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22例,试验组235例。试验组去枕平卧期间肢体麻木和局部压红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20例,对照组分别为31例和3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4、5.07,P<0.05);鞘内注射后患儿对去枕平卧时间的依从性,试验组完全能接受、比较能接受、能接受、需努力坚持的例数分别为65、83、42、45例,对照组分别为34、50、76、6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0.04,P<0.05)。结论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安全可行,不影响疾病预后。建议儿童患者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化疗期癌症患儿父母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益处发现水平,探讨心理弹性在化疗期癌症患儿父母积极应对及益处发现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病房住院化疗的343名患儿父母,采用疾病获益感量表修订版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化疗期癌症患儿父母的应对、心理弹性和益处发现水平进行横断面调查,并采用Amos 23.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放问卷343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4.5%。324名化疗期癌症患儿父母益处发现水平得分为(85.35±16.91)分,接受维度在5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心理弹性水平得分为(93.74±16.19)分,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为(24.14±6.42)分,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得分为(11.70±5.25)分。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指数良好,积极应对对益处发现的预测作用显著(β=0.771,P<0.01),积极应对对益处发现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02,P>0.05)。化疗期癌症患儿父母积极应对能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预测益处发现,且为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化疗期癌症患儿父母益处发现、积极应对及心理弹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高患儿父母积极应对和心理弹性的水平,从而提高患儿父母的益处发现水平,进而促进化疗期患儿父母身心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儿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相关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与儿童患者PICC置管前后及使用过程中预防血栓相关的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6月30日。由2名研究人员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和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应的评价标准(2016)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依据JBI证据预分级系统(2014版)进行证据分级与推荐级别分级。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包括4篇指南、1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5篇证据总结。从组织管理、导管的选择、血管的选择与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物理预防、药物预防、评估7个方面汇总了27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汇总并分析了儿童PICC导管相关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为临床规范运用和实践儿童PICC导管相关血栓的预防提供了循证证据支持和参考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和分析1型糖尿病(T1DM)患儿运动相关低血糖预防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NICE、JBI、SIGN、Cochrane Library、RNAO、IDF,ADA、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医脉通临床指南网、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近6年(2015—2020年)关于T1DM患儿预防运动相关低血糖的指南、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临床决策和专家共识。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指南6篇、专家共识3篇、临床决策4篇,最终形成最佳证据32条,包括运动相关低血糖特点,运动前、中、后、夜间低血糖预防策略,特殊情况低血糖预防策略和健康教育7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所遴选的T1DM患儿运动相关低血糖预防策略最佳证据内容全面具体,护理人员可基于此对院外T1DM患儿和家长进行运动相关低血糖预防的健康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儿及其父母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疼痛的感受和认知情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日间病房的179例恶性肿瘤患儿及其179名父母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自行编制的恶性肿瘤患儿疼痛调查问卷及恶性肿瘤患儿父母疼痛调查问卷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9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179名父母及179例患儿认为疾病治疗过程中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00.0%(179/179)和98.3%(176/179),最严重时疼痛评分分别为(5.82±2.30)、(5.41±2.09)分,平均疼痛评分分别为(4.04±1.90)、(3.95±1.66)分;患儿及其父母在腰穿/鞘注、骨穿、PICC置管、留置针穿刺和静脉采血导致的疼痛感知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时对止痛剂使用有顾虑的父母和患儿分别为77.1%(138/179)和65.4%(117/179)。结论父母对于患儿疾病治疗过程中所经历的疼痛严重程度与患儿的感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父母认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难以忍受的治疗相关性疼痛高于患儿,在接受止痛剂态度方面较患儿被动。医护人员在进行疼痛评估时可以听取父母的意见,重视治疗相关性操作前对父母的宣教,采取措施降低甚至避免治疗相关性疼痛的发生,并加强止痛措施的培训。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并总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为临床执行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NICE)、美国指南网(NGC)、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苏格兰学院指南网(SIGN)、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相关专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医脉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等涉及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所有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5月。由4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2名研究者进行证据的提取总结。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1篇临床决策,1篇实践标准,4篇指南,3篇证据总结。从组织管理、输液工具选择、置管维护及使用、健康教育、拔管等5个方面最终纳入29条证据。结论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涉及面广,管理者及临床医护人员应结合具体医疗情境进行证据的应用,减少临床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将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发生口腔黏膜炎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最佳证据,制订证据质量审查指标并进行障碍因素分析,构建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HSCT病房收治的60例患儿及在HSCT病房工作的14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8月—2020年2月收治的患儿纳入对照组,2020年3—10月收治的患儿纳入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口腔黏膜炎预防措施,试验组患儿接受基于最佳证据构建的口腔黏膜炎预防措施。证据应用前后,通过自行编制的试卷对护士预防HSCT患儿口腔黏膜炎知识的掌握度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家长对口腔黏膜炎预防措施的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实践应用了10条证据。试验组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50%(15/30),低于对照组患儿的8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5)。试验组家长对口腔黏膜炎预防措施的满意度得分为(4.96±0.05)分,高于对照组的(3.65±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P<0.01)。证据应用后,护士预防口腔黏膜炎相关知识掌握的得分为(98.22±6.65)分,高于证据应用前的(78.72±1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P<0.01)。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实践对HSCT患儿进行口腔黏膜炎的管理,可有效降低患儿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提高家长对口腔黏膜炎预防措施的满意度及护士对预防口腔黏膜炎知识的掌握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不同平卧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儿的依从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日间病房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55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4例设为对照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4 h;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28日进行鞘内注射的279例设为试验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观察2组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期间以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期间553例患儿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最终45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22例,试验组235例。试验组去枕平卧期间肢体麻木和局部压红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20例,对照组分别为31例和3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4、5.07,P<0.05);鞘内注射后患儿对去枕平卧时间的依从性,试验组完全能接受、比较能接受、能接受、需努力坚持的例数分别为65、83、42、45例,对照组分别为34、50、76、6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0.04,P<0.05)。结论肿瘤患儿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安全可行,不影响疾病预后。建议儿童患者鞘内注射后去枕平卧2 h。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国内外关于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实践准则。方法系统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中文)、国际癌症支持护理协会、国际口腔肿瘤协会、欧洲肿瘤协会、美国临床肿瘤协会、Cochrane Library、BMJ Journals、PubMed、Embase、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关于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的证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实践、系统评价及证据总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1日。检索的指南由4名指南评价员独立完成评价,其余文献由2名接受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完成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并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证据总结。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BMJ最佳实践1篇,JBI证据总结5篇,指南1篇,系统综述1篇。最佳证据包括基础口腔护理、护理评估、饮食预防、物理疗法、药物预防、真菌感染预防、多学科团队管理7个方面共16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的最佳证据,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实践准则。医疗机构应基于循证证据转化的观点建立儿童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的预防措施,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多学科协作及护理流程,改善患者健康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住院患儿静脉输液时不同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7月24—31日,选择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范围内49家医院的住院患儿静脉输液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应用自行设计的儿童静脉输液情况横断面调查表及拍摄静脉输液工具的照片进行资料收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期间49家医院共有住院患儿18 316例,输液患儿14 421例,输液比例为78.73%。静脉导管的应用情况为外周静脉短导管(留置针)占87.94%;静脉导管的连接以肝素帽连接为主,占64.23%,6 398例(44.37%)患儿应用的输液工具为聚氯乙烯(PVC)材质且含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在敷料选择方面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为主。导管留置期间存在问题主要是导管或输液接头内有回血发生率、导管夹夹闭位置不正确或未夹闭,导管脱出,且留置针存在的问题多于中心静脉导管,其中管道内有陈旧回血、输液接头内有回血发生率,外周留置针和中心导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患儿静脉输液率较高,虽然静脉输液工具种类繁多,但对于儿童患者输液工具的选择以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和肝素帽连接为主,导管维护方面尚存在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儿疾病治疗过程中疼痛发生情况以及患儿对疼痛的感受和认知,为加强疼痛管理,制定临床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北京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入住血液肿瘤中心日间病房的恶性肿瘤患儿179例,应用自行编制的恶性肿瘤患儿疼痛调查问卷进行疼痛状况调查。本研究期间共发放问卷179份,回收179份,回收率为100%。结果179例患儿疼痛发生率为98.3%(176/179),疼痛最严重时(5.41±2.09)分,平均疼痛程度(3.95±1.66)分。疼痛涉及的部位包括腹部、下肢、口腔黏膜、骨和关节、腰、背部、上肢、胸部、肛周黏膜、颈部、头面部、会阴部、耳鼻喉眼等。83.8%(150/179)的患儿出现疼痛后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希望得到镇痛治疗;35.2%的患儿愿意接受止痛剂。179例患者中84.6%认为疼痛与治疗操作相关,46.6%认为与疾病本身相关;最难以忍受的治疗性操作为腰穿/鞘注。结论恶性肿瘤患儿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疼痛发生率及疼痛严重程度较高,疼痛部位广泛,大部分患儿希望能够得到镇痛治疗,但是对止痛剂认识仍存在不足。医护人员应重视恶性肿瘤患儿的疼痛感受,加强疼痛管理,采取措施降低甚至避免治疗操作相关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