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仪+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选取时间:2023.1~2023.12;随机分组;治疗方法:康复治疗仪(参照组),康复治疗仪+康复训练(观察组),对比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认知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且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MMSE评分均上升更为明显(P<0.05)。同时,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且观察组评分上升更为明显(P<0.05)。结论 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康复治疗仪+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量表的综合预警干预于大隐静脉曲张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结合随机数字表法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行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量表的综合预警干预,统计比较两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状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出院时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U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峰流速、平均血流量)。结果研究组VTE发生率2.17%高于对照组17.39%(P<0.05);出院时研究组平均血流量、峰流速、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且护理前、出院时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研究组MIUS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护理前、出院时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65%大于对照组76.09%(P<0.05)。结论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量表的综合预警干预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VTE发生,改善下肢血流状况,并改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循证护理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AD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问题为导向的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ADA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的24.39%(1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问题为导向的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ADA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置管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管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管,非计划拔管65例(7.8%),非计划拔管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管。结论脐静脉置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置管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的实施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急诊危重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抢救模式;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抢救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过不同的抢救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8%(44/45),患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8.9%(40/45),患者满意度为84.4%(38/4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在急诊抢救中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置管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管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管,非计划拔管65例(7.8%),非计划拔管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管。结论脐静脉置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置管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围产期影响因素和对新生儿早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出生的胎龄≥35周的有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单胎新生儿病例(n=7 183)。按照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是否≤7分,分为低Apgar评分组(n=42)与正常Apgar评分组(n=7 141);按照脐动脉血pH值是否<7.2,分为酸中毒组(n=379)与正常pH值组(n=6 804)。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和围产期合并症/并发症对其的影响,以及酸中毒对新生儿早期结局的影响。结果低Apgar评分组脐动脉血pH值低于正常Apgar评分组(7.19±0.13与7.32±0.07,t=-6.011,P<0.001)。脐动脉血pH值与1 min Apgar评分正相关(r=0.217,P<0.001)。胎儿窘迫是低Apgar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53,95%CI:4.380~96.443,P<0.001);胎膜早破是酸中毒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6,95%CI:1.035~1.673,P=0.025)。酸中毒组新生儿低Apgar评分[6.33%(24/379)与0.26%(18/6 804),χ2=217.075]、呼吸窘迫[6.60%(25/379)与2.62%(178/6 804),χ2=21.205]及颅内出血[1.06%(4/379)与0.04%(3/6 804),Fisher精确概率法]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pH值组(P值均<0.001)。结论脐动脉血pH值较低的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和颅内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其对于预测新生儿早期结局也许有意义,因此建议积极开展脐动脉血气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有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573例单胎、活产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的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P=0.077)。Spearman相关分析未发现胎龄与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03,P=0.940),Pearson相关分析未发现出生体重与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25,P=0.548)。阴道分娩、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与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均存在线性相关(t值分别为-5.72、-3.99和-4.52,P值均<0.001)。结论不同胎龄的早产儿脐动脉血气分析pH值水平相近。对于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胎盘早剥,且即将阴道分娩的早产儿,需加强监测,做好充分的复苏准备。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酒店式服务理念在门诊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并对其应用展开效果评价。方法 我院门诊部2021年1月开始实施酒店式服务理念在门诊工作中的应用。统计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实施前)、2021年1月~2022年12月(实施后)期间在我院门诊服务管理中实施酒店式服务理念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前后服务模式对门诊服务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护士满意度评分、非就医(挂号缴费)时长的影响效果。结果 实施酒店式服务理念后的四个指标显著优于之前,差异有一定统计学意义( P < 0.01)。结论 酒店式服务理念的应用效果显著,既可以有效改善门诊管理中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服务形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ni-CEX量表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进行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在每季度出科考核中应用Mini-CEX结构式表格评估其临床能力,评估其作为培训指导和考核方式的效果。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共在7次出科考核中引入Mini-CEX量表,共有36名住院医师参与测评,完成量表110份。与2016年度相比,2017年度的Mini-CEX量表在问诊技巧[(7.4±0.9)vs. (7.7±0.7)]、体格检查[(7.5±1.1)vs. (7.6±0.9)]、临床判断[(7.5±0.9)vs. (7.6±0.9)]、组织效能[(7.4±0.9)vs. (7.7±0.9)]、整体临床胜任力[(7.5±0.9)vs. (7.7±0.9)]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7人完成3次及以上的评估,与2016年度相比,2017年度Mini-CEX量表平均分在问诊技巧、组织效能、整体临床胜任力方面有显著提高。结论Mini-CEX量表简便易行,可能对儿科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作为对儿科住院医师临床能力进行评估的测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