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将2022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4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A组)及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该院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行头颅CT扫描,对3组脑结构CT诊断测量值以及脑结构异常与病程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A、B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A组、B组的LVBI评分分别为(3.66±0.35)分、(3.57±0.38)分,A组、B组患者均表现为脑室扩大,存在明显脑萎缩,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3,P<0.05)但A、B两组脑结构CT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结构异常随患者病程变化情况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A、B两组患者中,A组的错误问答数相较B组明显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4,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与正常人差异显著,但不存在特异性表现,与患者病程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人文关怀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人文关怀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评分及精神病例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人文关怀护理,利于控制病情促进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性、ITAQ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依从性为97.44%,干预12个月后的ITAQ评分为(15.47±2.45)分,各项临床症状评分优于参考组。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0.05,研究结果有意义。结论:在应用人性化护理+认知行为疗法之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依从性较高,认知情况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患者情况逐渐好转,因此医院可以进一步拓展人性化护理+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系统评估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纽曼健康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行为障碍的改善。方法:择选2023年6月-202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目标,病例总数60例,并将所收治的患者遵循“平均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记录病例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纽曼健康系统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行为障碍。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行为障碍状况后组间及组内数据差异不大(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行为障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纽曼健康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行为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致痫灶局限于中央区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评估的53例诊断为局灶性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切除性治疗与非切除性治疗(皮质热灼、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的热凝毁损及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癫痫预后及治疗后的肢体功能改变。结果53例患者中男33例,女20例,患者年龄3~45(19±11)岁。30例患者最终接受了切除性治疗,23例患者接受了非切除性治疗。切除性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非切除性治疗组,Engel Ⅰ级率比较为83.3%(25/30)比39.1%(9/23)(P=0.011)。切除性治疗组术后1周[73.3%(22/30)比 21.7%(5/23),P=0.006]和3个月[30%(9/30)比 0,P=0.016]肌力下降发生率均高于非切除性治疗组。结论在诊疗过程中,结合多模态检查方法有利局灶性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性定位诊断;而立体定向脑电图在该疾病的诊断、功能定位及治疗中都存在着较高价值。切除性治疗仍是当前最有效的终止癫痫发作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更高的术后功能障碍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重症及难治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后接续治疗阶段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提出接续治疗流程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科普通病房收治的重症及难治性抗NMDAR脑炎,重点关注转出ICU至出院的接续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重症及难治性抗NMDAR脑炎20例,男女比例为9∶11,转入普通病房时病程为4.4(2.0,6.0)个月。6例神志清楚,6例为昏迷状态,5例为恢复早期,3例为恢复后期。并发症包括重度营养不良、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白细胞减少等。7/18患者脑脊液抗NMDAR抗体高滴度阳性(≥1∶100)。10例接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少数患者使用激素冲击(1例)、利妥昔单抗(2例)、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例)和环磷酰胺(1例)治疗,所有患者加用长程免疫制剂吗替麦考酚酯(1.0~3.0 g/d)。随访17.0(8.0,27.0)个月,16例(80%)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病死率10%。结论接续治疗阶段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突出、合并症多,治疗周期较长。全面评估神经功能与并发症情况,采取个体化的免疫治疗,联合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多数患者远期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性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精神压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法,搜集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偏头痛眩晕患者共计84例,利用最新统计学软件将所有患者信息录入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单组各取4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系统性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精神压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对比(X2:4.974;P<0.05);观察组护理第3、6个月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偏头痛性眩晕患者,采用系统性干预联合个性化护理治疗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减缓精神压力。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病患者康复期间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管理与护理策略。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患者在康复期间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研究发现,患者个体差异、治疗信念、医患沟通等因素影响了药物依从性。因此,本研究建议在护理实践中采用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医患沟通质量,以促进患者在康复期间更好地遵循药物治疗方案。这一研究有望为提升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