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作者: 尹梓溪 万扬 竺晓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角化不良(DC)是以皮肤黏膜异常、进行性骨髓衰竭和高恶性肿瘤风险为特征的短端粒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高、起病隐匿,易被误诊、漏诊。DC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家族史、端粒长度及基因检测。目前临床上DC相关骨髓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雄激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现从D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UNX1胚系突变导致的家族性血小板疾病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倾向(FPD/AML)患儿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诊疗中心收治的1例FPD/AML患儿及部分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结果进行分析。并以"RUNX1胚系突变""家族性血小板疾病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倾向""RUNX1 germline mutation""FPD/AML"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9月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为5岁男孩,因发现血小板减少3年入院。体格检查提示存在皮肤出血点,其他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外周血常规示WBC 6.38×109/L,HGB 113 g/L,PLT 54×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4.03×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9.1 fl。骨髓涂片提示巨核系发育异常。涂片免疫CD42b及CD41酶标提示存在小巨核细胞。基因检测提示RUNX1(exon3:c.520delC:p.R174Efs*10, NM_001001890)的移码突变,经口腔上皮细胞验证为胚系突变。家族史中共有5名家族成员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并相继死亡。患儿母亲及外祖父先后进行了与血液肿瘤疾病相关的137个基因热点区域的基因检测,均检测到与患儿相同位点的RUNX1移码突变,但是三人的临床症状十分不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英文文献37篇,报道了70多个FPD/AML家族,未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结论RUNX1胚系突变是导致FPD/AML的病因,进展为髓系恶性肿瘤的风险极高,携带相同突变的家族成员可能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

  • 标签: 家族性血小板疾病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倾向 基因,RUNX1 胚系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分型标准再次评价经FAB形态学分型诊断的儿童急性红白血病(AEL)资料,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的初诊白血病患儿,首先根据FAB分型诊断标准,明确诊断AEL,然后按WHO 2016分型标准进行再次评价。结果1.按FAB分型共20例患儿诊断为AEL,依据WHO 2016分型标准,其中11例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3例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MDS相关改变,1例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5例诊断为纯红白血病(PEL)。2.AEL骨髓形态学易见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偶见Auer小体。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117、CD13、CD33、CD34、CD7、CD38。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6例有异常染色体核型,涉及+8,-7,22p+,t(3;5:?),+3q-,15q-,del(9)(q13);12例为正常核型。3.13例进行化疗,1个疗程缓解率为38.5%,截至2020年7月1日,仅2例患儿无病生存(总生存分别为49个月及11个月)。结论儿童AEL易见三系病态造血,早期治疗反应差,预后欠佳,根据WHO 2016分型标准再评价后,大部分修订诊断为MDS相关。WHO 2016分型标准更贴近疾病本质,据此调整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突变阴性的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突变基因阴性儿童ET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以鼻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完善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诊断为儿童ET(基因突变阴性),经羟基脲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下降,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儿童ET发病率低,基因突变阴性儿童ET发生频率文献报道不一,需扩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儿童 基因突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作者: 黄思晗 张然然 竺晓凡 杨文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 黄思晗现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州 35000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巩固维持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脑脊液流式细胞术阳性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阳性(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iltration,CNSI+)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巩固维持期ALL CNSI+患儿的临床特点、免疫分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CNSI+患儿预后因素。结果12例巩固维持期CNSI+的患儿,以男性为主,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型。初诊高白细胞数(χ2=6.374,P=0.012)、激素预治疗不敏感(χ2=5.048,P=0.025)、流式脑脊液异常细胞比率升高(≥60%,χ2=7.024,P=0.008)、出现CNSI+时间≤14个月(χ2=4.873,P=0.027)以及复杂核型(χ2=9.356,P=0.002)等是预后不良因素。其中,复杂核型是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17)。结论ALL巩固维持期脑脊液流式检测CNSI+患儿,预后差。强化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及全身化疗是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重要治疗方案,对于单纯骨髓或骨髓合并髓外复发的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的选择。

  • 标签: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脑脊液 流式细胞术
  • 作者: 李俊 万扬 竺晓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由机体核糖体合成或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组疾病称为核糖体病,多数为遗传性罕见病。其中,以造血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核糖体病主要包括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舒-戴综合征(Shwachma-Diamond syndrome,SDS)以及部分先天性角化不良(congenital dyskeratosis,DC)。由于该类疾病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大,我国医师对其认识不够充分,此类疾病常被误诊、漏诊。本文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疗手段的角度,对核糖体异常相关造血衰竭疾病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期间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确诊的204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并症以及预后情况。组间比较应用χ2 检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4例患儿中男116例、女88例,年龄8(1~14)岁。其中接受MAE方案(依托泊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诱导患儿170例,接受IAE方案(伊达比星+阿糖胞苷+依托泊苷)诱导患儿25例,接受预激方案[阿克拉霉素或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患儿9例。共有28例患儿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3.7%,其中26例患儿发生1次血流感染,2例患儿发生2次血流感染。病原谱中革兰阳性菌占53.3%(16/30),革兰阴性菌占40.0%(12/30),真菌占6.7%(2/30)。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6.7%,8/30),然后依次是链球菌属(13.3%,4/30)和大肠杆菌(13.3%,4/30)。12例革兰阴性菌中有3例为碳青霉烯耐药阴性菌,有2例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有8例患儿(28.6%,8/28)因血流感染死亡,其中6例感染病原为耐药革兰阴性菌或真菌。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血流感染发生率高于无严重粒细胞缺乏患儿[16.6%(25/151)比5.7%(3/53), χ²=3.933, 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热时伴随严重的中性粒细胞缺乏(OR=4.258,95%CI 1.097~16.524,P=0.036)是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过程中,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耐药菌感染预后差,严重粒细胞缺乏是显著危险因素。

  • 标签: 感染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UNX1胚系突变导致的家族性血小板疾病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倾向(FPD/AML)患儿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诊疗中心收治的1例FPD/AML患儿及部分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结果进行分析。并以"RUNX1胚系突变""家族性血小板疾病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倾向""RUNX1 germline mutation""FPD/AML"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9月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为5岁男孩,因发现血小板减少3年入院。体格检查提示存在皮肤出血点,其他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外周血常规示WBC 6.38×109/L,HGB 113 g/L,PLT 54×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4.03×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9.1 fl。骨髓涂片提示巨核系发育异常。涂片免疫CD42b及CD41酶标提示存在小巨核细胞。基因检测提示RUNX1(exon3:c.520delC:p.R174Efs*10, NM_001001890)的移码突变,经口腔上皮细胞验证为胚系突变。家族史中共有5名家族成员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并相继死亡。患儿母亲及外祖父先后进行了与血液肿瘤疾病相关的137个基因热点区域的基因检测,均检测到与患儿相同位点的RUNX1移码突变,但是三人的临床症状十分不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英文文献37篇,报道了70多个FPD/AML家族,未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结论RUNX1胚系突变是导致FPD/AML的病因,进展为髓系恶性肿瘤的风险极高,携带相同突变的家族成员可能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

  • 标签: 家族性血小板疾病并急性髓系白血病倾向 基因,RUNX1 胚系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儿初诊时即表现为急变期的临床特征。方法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科收治的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为首诊的2例CML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病史、体格检查资料及骨髓检查、基因检查等结果,并对2例患儿进行随访。同时,以"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5月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hildren""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last crisis""BCR-ABL"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5月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数据库。结果2例患儿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分别表现为头痛、视物模糊以及发热、腹痛等,既往均不存在CML病史。通过骨髓涂片、荧光原位杂交、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检查诊断为CML急变期。治疗上应用达沙替尼口服联合化疗进行诱导缓解,但是2例患儿分别在诱导和巩固化疗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均取得了血液学的缓解,其中例2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但是2例患儿均在诊断后9~10个月出现了疾病复发。通过文献检索,检测到2篇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共22例患儿。其中最大宗的文献报道了17例初诊即为CML-急变期的患儿,14例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联合化疗,3例仅采用TKI单药治疗。17例中,有11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最终13例存活(5年生存率74%),4例死亡,中位随访28个月(范围16~78个月)。结论以ALL为首诊的儿童CML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可以通过骨髓涂片、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方法与ALL进行鉴别。治疗上可应用二代TKI联合化疗诱导缓解以取得血液学缓解,对二代TKI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寻找HLA匹配的供者。此类患儿可能出现迅速复发,需密切监测治疗效果。

  • 标签: 儿童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变期 BCR-ABL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178例初诊ETV6-RUNX1阳性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78例患儿中男100例,女78例,中位年龄4(1~13)岁,初诊中位WBC为9.46(1.25~239.83)×109/L。中位随访时间为73.5(1~124)个月,3例在诱导化疗阶段死亡,1例于诱导化疗后失访,1个疗程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97.8%(174/178)。178例患儿中24例复发,累积复发率为15.9%,中位复发时间为35.5(1~62)个月,单纯骨髓复发占83.3%(20/24),晚期复发占79.2%(19/24),早期复发5例中1例存活,晚期复发19例中7例存活。ETV6-RUNX1阳性患儿的5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9.4±2.4)%、(82.1±6.9)%,预期10年OS率、EFS率分别为(88.6±2.5)%、(77.3±4.0)%。分析预后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中枢神经系统(CNS)2状态、泼尼松预治疗反应不佳、高危组、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微小残留病(MRD)≥5%、第33天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第12周骨髓流式MRD≥1×10-4以及第12周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为生存相关预后不良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MRD≥5%(P=0.033)、第12周ETV6-RUNX1融合基因未转阴(P=0.045)为影响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初诊CNS2状态(P=0.033)及第12周骨髓流式MRD≥1×10-4(P=0.010)则为影响E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CCLG-ALL-2008方案治疗ETV6-RUNX1阳性ALL患儿总体预后良好,初诊CNS2状态、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流式MRD≥5%、第12周ETV6-RUNX1未转阴及MRD≥1×10-4者需要尽早强烈干预治疗。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儿童 ETV6-RUNX1融合基因 CCLG-ALL-2008方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9年7月初诊CBFβ/MYH11阳性AM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生存率。结果33例患儿中男19例,女14例,中位年龄9(1~15)岁。初诊白细胞41.8 (3.17~212.12)×109/L。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率100%。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6.1%±8.0%,5年总生存率97.0%±3.0%。治疗缓解后分子学复发11例,中位复发时间12(3~21)个月,1例发生血液学复发。分子学水平持续阳性7例,1例发生血液学复发。分子学持续阳性组无事件生存率较持续阴性组低(30.0%±23.9%和100.0%±0%,χ2=7.274,P=0.007)。结论儿童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总体生存率较好,监测CBFβ/MYH11转录本水平可指导预后。

  • 标签: 儿童 CBFβ/MYH11 急性髓系白血病 生存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的29例MPAL患儿,分析其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点、诱导化疗以及预后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法。结果(1)29例MPAL患儿中1例为MPAL伴KMT2A重排,1例为MPAL伴BCR-ABL1,13例为MPAL伴B-M,12例为MPAL伴T-M, 2例为急性未分化细胞白血病。(2)免疫表型阳性率较高的是CD33 23例(79%),CD34 25例(86%),HLA-DR 20例(69%)。表达CD19的共17例,阳性率59%。(3)8例患儿检测到异常融合基因,其中MLL-AF4基因1例,BCR-ABL1基因1例,TEL-AML1基因3例,WT1 2例,FLT3-ITD 阳性1例。(4)27例获得染色体核型,14例为异常核型,其中10例为复杂核型。(5)接受化疗的27例患儿中完全缓解(CR)率为85%(23/27),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71±10)%,5年总生存率(OS)为(74±10)%。14例应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方案者中13例CR;12例应用联合方案者中10例CR;二者5年OS分别为(77±15)%和(8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7,P=0.870)。结论MPAL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白血病,易见复杂染色体核型,ALL方案及混合方案诱导缓解化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 标签: 白血病,混合表型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类诊治较为困难的儿童造血系统恶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基因启动子异常DNA甲基化在JMML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与临床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分析证实了DNA甲基化与疾病不同临床亚型的相关性,对临床结局具有预测作用。部分临床案例和体外研究表明,去甲基化药物对JMML的治疗有一定效果。本文对异常DNA甲基化在JMM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伊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儿童身高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对诊断时年龄<18周岁、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至少3个月的CML儿童或其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受访者伊马替尼治疗前后身高的变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差积分值(HtSDS)以及标准差积分的差值(△HtSDS),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38例受访者符合标准并被纳入研究,男性138例(58.0%),初诊时中位年龄11.0(1.4~17.9)岁,青春期前93例(39.0%),至填写答卷时,中位年龄15.0(2.0~34.0)岁,中位伊马替尼服药时间28(3~213)个月。受访者填写答卷时HtSDS(-0.063±1.361)较治疗前HtSDS(0.391±1.244)显著下降(P<0.001),71.0%的患儿出现身高增长减慢。青春期前服药者治疗后HtSDS下降显著(P<0.05),而青春期开始后服药者HtSDS变化不明显(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服药初始年龄较小(偏回归系数为0.122,B=0.572,t=10.733,P<0.001)和服药时间较长(偏回归系数为-0.006,B=-0.211,t=-4.062,P<0.001)是伊马替尼抑制身高增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伊马替尼引起CML-CP儿童身高增长障碍,服药初始年龄越小、服药时间越长,伊马替尼对身高的影响越明显。

  • 标签: 儿童 伊马替尼 白血病,髓系,慢性 慢性期 身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t-AMKL)的实验室诊断特点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4年9月收治的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资料,其在诱导缓解43个月余后确诊为t-AMKL。结果该患儿在确诊ALL后接受规范儿童ALL方案化疗,43个月后经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综合诊断为t-AMKL。骨髓形态可见原始细胞比例为0.44;流式细胞术分析表型为异常髓系原始细胞;病理检查示异常细胞弱表达CD42b、CD61;电子显微镜观察示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阳性、髓过氧化物酶(MPO)阴性;骨髓免疫组织化学示CD41阳性率34%;染色体为复杂核型。结合病史,诊断为t-AMKL。结论t-AMKL较少见,完善相关检查以早期确诊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儿童 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急性 肿瘤,继发原发性 诊断